田承軍
山東泰安岱廟配天門西側(cè)有一通碑,上有何道生的題記:“嘉慶五年,青龍在涒嘆,升枋建卯之月,日次壬辰,巡眎濟寧漕務(wù)。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靈石何道生以閱泉至泰安,恭謁岱廟。同來者靖江鄭錫琪。”
“青龍在涒嘆”用于紀年,為十二地支“申”的別稱,嘉慶五年為庚申年?!氨i”通“視”。此二處知曉后,這篇題記的意思就很明晰了。
先認識一下題記的主人公何道生。何道生字立之,號蘭士、菊人,山西靈石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生,嘉慶十一年(1806年)卒。乾隆五十一年舉人,翌年成進士,先后任工部主事、甘肅寧夏府知府等職。著有《雙藤書屋詩集》。嘉慶四年十二月,何道生被任命為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
新官上任
何道生初任監(jiān)察御史的整個過程在臺北故宮“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文件折件資料庫”中的嘉慶五年正月初七日《恭報接印到任日期事折》中有記載:
巡視東漕御史臣何道生……奉命巡東漕,于上年十二月二十日跪聆圣訓后,即于二十六日自京起身,本年正月初二日抵山東德州境……初四日行抵茌平縣境,適遇前任巡漕給事中,現(xiàn)任永定河道臣王念孫北來,將欽差關(guān)防一顆,移交到臣……今于初七日到濟寧任事……嘉慶五年正月初七日。
何道生獲任巡漕御史,駐扎濟寧,巡察山東臺莊至北直交界的漕運。他于嘉慶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離京,轉(zhuǎn)年正月初四日,與前任王念孫交接于山東茌平,正月初七日抵達濟寧。在向皇帝上報的奏折中,前面先談各省漕船情況,后面又著重匯報了河道工程,“俟各工通行報竣,臣會同護河督臣全保,親詣驗收后,再行據(jù)實具奏”。作為巡漕御史,何道生協(xié)助河道總督辦理河道事務(wù),也是其分內(nèi)之事。
“泉”、汶水與運河
再說開篇的那則題記。因隸書“宗”“泉”二字字體相近,且該“泉”字書寫不太規(guī)范,加之泰山又稱岱宗的緣故,幾乎所有關(guān)于這則題刻的著錄均將“閱泉”釋讀為“閱宗”。照這種理解,“閱宗”應(yīng)為奉祀岱宗之意,但查“閱”字并無奉祀或朝拜之意,故“閱宗”沒有意義,如此釋讀不妥。
若釋讀為“泉”,“閱泉”為何意?“泉”與漕運、河道這些何道生的職責所在有何關(guān)系呢?
說到“泉”,就要從汶河、京杭運河和漕運談起。
汶河,古稱汶水,主流牟汶河發(fā)源于山東中部的泰萊山區(qū),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至泰安大汶口納柴汶河后稱大汶河?!对娊?jīng)·齊風·載驅(qū)》有“汶水湯湯”“汶水滔滔”的詩句。大汶河由東向西而流,是山東省內(nèi)最大的倒流河。恰恰是因為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種獨特的走向,元代以后,被京杭運河充分利用,作為給運河山東段補水的主要河流,成為京杭運河沿線最重要的水源補給河。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余杭。河道迂回曲折,而且貨物運輸需要水陸并用,極不方便。元代定都大都后,為保證京畿地區(qū)的物資供應(yīng),亟須對隋代大運河全面改造。于是有了會通河的開鑿,這條路線將大運河截彎取直,直接穿過山東進入華北以至大都,使運河航程縮短近一千公里。會通河跨越山東西部地區(qū),該河段與運河其他地段相比地勢最高,水源不足就成為阻礙該河道暢通的天然瓶頸,因此修筑閘壩引水濟運迫在眉睫。
元代城閘建于寧陽縣,由城閘分汶水入河,至會源閘(明清稱天井閘,位于濟寧)。另外,兗州有金口堰引泗工程,泗水南流也至會源閘。汶泗匯流后,在會源閘分流南北,入運河濟運。但是,會源閘所在的濟寧并非運河山東段的最高點,真正的最高點在濟寧以北的汶上縣南旺,因此選擇在會源閘分水的結(jié)果是會通河“?;紲\澀”,成為運河航運險阻之地,漕船運輸效率低下,從會源閘到南旺途中,漕船行駛需要大量纖夫,且管理和維護也相當困難。明永樂九年(1411年),“會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淤塞三分之一”。此時明成祖朱棣正做遷都北京的準備,他認為“漕運之利鈍,全局所系也”,決定治理大運河,命工部尚書宋禮疏浚重開會通河。運河河工汶上老人白英根據(jù)自己對山東境內(nèi)大運河地勢和水情的了解,向宋禮力陳選擇濟寧會源閘分水之弊,建議分水位置北移至南旺。宋禮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大汶河下游南岸選取高程高出南旺地段的東平戴村筑壩,使汶水南行,走高趨低,沿新開挖的小汶河,直達南旺,自然分水南北。至此解決了運河濟寧以北水源不足的問題。
汶水是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夏秋水勢浩大,冬春經(jīng)常斷流,同為運河補給水源的泗水也是如此。每當枯水季節(jié),運河水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汶、泗、沂諸水發(fā)源的山地,寒武與奧陶紀石灰?guī)r地層分布極廣,為巖溶地貌,這種巖溶地形往往形成地表水滲漏而地下水蓄藏卻十分豐富的現(xiàn)象,常在山麓地帶流出而成大泉。永樂十七年(1419年),在陳的建議下,浚導泉源實施引泉濟運工程,故會通河又有“泉河”之謂。據(jù)統(tǒng)計,明初大約有一百多泉,成化年間喬縉為都水分司主事,督理山東泉源,“合六百余泉會于四水(汶、、泗、沂),漕運大濟”,這是見于記載的引泉濟運的最高數(shù)字。明清會通河泉源來自三府十八縣,分屬汶河派、天井派、泗河派、新河派四派,其中汶河派又稱分水派,引新泰、萊蕪、泰安、蒙陰等縣以西,寧陽以北諸泉水,由汶河注入南旺,然后南北分水。清乾隆帝有《南旺分水龍王廟題詩》:“五汶挾來二百泉,到斯分注藉天然。”關(guān)于泰安泉源的重要性,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泰安府志》記載:“山東泉之濟運者四百五十有奇,泰安州縣七有泉者六,為數(shù)二百,幾于山東之半矣,當其潤泉成流,疏浚有專司,壅塞有重禁,雖一勺之水民無敢汲而用之者,則天庾之有賴于泰安?!睂τ谔┥綕\諸泉,清代學者也曾給予高度關(guān)注,如魏源《汶源賦》:“汶濟厚趨漕,負舟水皆岱。舟行岱未已,始知泉水沛?!?/p>
眾多泉源及河渠也需要有大量人員進行管理,為此,明朝政府設(shè)置了一種專門夫役——泉夫,清代繼續(xù)沿用了這一制度。文獻中有大量關(guān)于山東泉夫的資料,“雍正四年丙午秋七月甲辰,山東運道全賴泉源輸助,請令州縣官、時加疏浚。其額設(shè)泉夫,因地酌加增減。有能浚出新泉者,酌給銀米,以示獎勵”?!扒∈暌页笄锲咴卤樱樯綎|有泉十七州縣,向設(shè)泉夫七百八十四名。春夏秋三季,在本境疏泉栽柳。冬月調(diào)赴濟寧,協(xié)挑運河?!笨梢姵ι綎|泉夫的重視。
“閱泉”登岱
何道生嘉慶五年二月十六日《奏為查過兗泰各屬泉源情形事折》云:
竊查東省運河,全借兗、泰各屬山泉暢達,歸湖源源濟運,例須逐一履勘,以防壅塞。茲臣于本月初六日至臺莊,迎提南糧首幫,并查幫船情形,業(yè)經(jīng)先后具奏在案。臣遂于初九日由臺莊起身,將前赴臺莊時未經(jīng)查過各泉,逐一查勘。得其泉流由汶河、泗河入運者,最為暢旺;滕縣荊溝等泉,入獨山湖之滿家中水口入運;嶧縣十里等泉,出八閘內(nèi)之大泛口入運。其各來源亦俱旺盛,緣仰賴圣主福庇,上年秋冬之間雨雪頻仍,底水原屬充足。
奏折開篇即講“竊查東省運河,全借兗、泰各屬山泉暢達,歸湖源源濟運,例須逐一履勘,以防壅塞”,由前文分析可斷定,“閱泉”實為“檢查泉務(wù)”,也就是檢查濟運泉源狀況。何道生《雙藤書屋詩集》有《上元日閱河至東昌夜宿城內(nèi)》《閱泉至泰安喜晤松云夫子別后寄呈二首》,題目中即有“閱河”“閱泉”之謂。何道生一方面巡察濟寧漕務(wù),一方面有協(xié)辦河道事務(wù)之責,視察“泉務(wù)”正是其職責所在。經(jīng)實地查勘,“泉流由汶河、泗河入運者,最為暢旺”,這便是他題記中所寫的“以閱泉至泰安”最充分的證明。公務(wù)之暇,何道生還登覽了泰山,并恭謁岱廟,留下了這則題記。
去泰山之前,何道生著實做了一番功課。故宮藏《何道生致黃易粲政札》:
近作十章,錄呈粲政。并附繳樊榭詩、谷林詩、《泰山道里記》、《泰山述記》,書四種,共十九本。其泰安相國所藏漢碑數(shù)種,并便面冊,仍有未見者,希一并撿付數(shù)本,以供消遣。此順候,諸容函頌。不一。小松九兄先生足下。弟道生頓首。
該札約作于嘉慶五年二月,收信人即是黃易。信札談及歸還黃易書一事,應(yīng)是何道生在濟寧與黃易相見后,欲游泰山,故索借前人關(guān)于泰山的著作。黃易借以《泰山道里記》《泰山述記》二書,以為登覽之助,何道生登岱后歸還。
黃易,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別署秋影庵主、散花灘人等。浙江錢塘人。工書,善繪事,精通詩文,長于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黃易還是乾嘉時期著名的金石家、鑒賞家。后世有學者將他與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王昶并稱“金石五家”。同時黃易也是一位河道官員,嘉慶四年(1799年)十一月被任命為兗州府運河同知。何道生到濟寧任巡漕御史,黃易也是剛剛履新。兗州府運河同知“經(jīng)管濟寧、嘉祥、魚臺、巨野、汶上五州縣河道工程,并蜀山、南旺等湖,有修防堤工,疏浚蓄泄,以及催攢漕運之責,所關(guān)最為緊要”。他們兩位是上下級關(guān)系。
巧合的是在何道生題記的同一通碑的同一面上,也有關(guān)于黃易的一則題記:“嘉慶二年二月癸酉署按察使孫星衍來謁岱廟,泰安府知府金、運河同知黃易、陽湖楊元錫、錢唐江鳳彝同至,次日宿登封臺,觀日出始去?!痹擃}記是嘉慶二年初黃易訪泰山時的記錄,兩則題記同處一碑,也算是他們友誼的見證。
何道生和黃易在濟寧的這次相見,可謂老友重逢?!吨粒幭参铧S小松司馬易》一詩記錄了他對黃易道德文章的傾慕,回憶了他們當年初識的情景:
先生本書生,汲古得要領(lǐng)。
識字有深功,探奇自孤秉。
矩步雖蹣跚,吐辭劇清鯁。
平生所讀書,大義日星炳。
余事擅書畫,筆力善馳騁。
我心儀之久,茲行覿胡幸!
憶昔歲癸丑,合并在詩境。
至今燈燭光,猶記三人影。
荏苒八年間,不得一造請。
去年見君畫,展玩只俄頃。
此日見君面,狂喜失寒冷。
握手意溫然,俗慮頓為屏。
(癸丑歲,見君于覃溪先生之詩境軒,共談?wù)?,君與宜泉及余三人也)
何道生借閱的《泰山道里記》《泰山述記》,均為有關(guān)泰山的名著?!短┥降览镉洝窞樘┌踩寺欀且徊坑洈⑻┥缴矫}道路、名勝金石的著作?!短┥绞鲇洝窞樵翁┌仓乃嗡既示幾?。宋思仁字藹若,號汝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起任泰安知府,任職期間多有惠政。
札中提到的泰安相國即趙國麟。趙國麟,字仁圃,號拙庵,泰安縣城東關(guān)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乾隆四年(1739年),授文淵閣大學士。趙國麟藏書甚豐,精于收藏,尤喜藏硯,存世古硯中有其收藏銘記者甚多,多為佳品。他與孫復、石介、胡瑗、宋燾合稱“泰山五賢”。長期宦居濟寧的黃易,留意于東魯世家前賢的舊藏,先后收藏了趙國麟的部分碑拓。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黃易曾將所得趙國麟舊藏《魏范式碑》拓片寄于翁方綱,請其題跋。何道生觀閱的漢碑數(shù)種為何碑拓,札中未注明。
行文至此,何道生“閱泉”的來龍去脈已經(jīng)較為清晰了,再回到那篇題記。細考碑文字體,應(yīng)為《禮器碑》體?!抖Y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東漢重要碑刻。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立,現(xiàn)存曲阜孔廟,四面皆刻有文字。巧合的是《禮器碑》開篇“惟永壽二年青龍在嘆”,與何道生“閱泉”題記一樣,都有“青龍在嘆”五字?!抖Y器碑》中的永壽二年為申年,嘉慶五年也恰為申年,于是他在這篇題記的紀年上借鑒了《禮器碑》。
何道生還留下了《登岱二首》《岱廟飛來松歌》,并為羅聘《岱宗圖》和黃易的《岱巖覽古廿四圖》題詩,都飽含著對泰山和泰山景致的敬仰和贊美,這些詩作以及詩作背后的故事,正是何道生在視察泉務(wù)的前前后后與東岳岱宗結(jié)下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