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
那年春節(jié),就在那個鞭炮聲、歡笑聲響徹云霄的大年初一的早晨,善良樸實,辛勞一生的媽媽因肺癌晚期醫(y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傷心悔恨的淚水淹沒了那個貌似強大的自己,我的人生都開始不幸了,沉重的打擊首先擊垮了我本就虛弱的身體,三月份我就因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住進了醫(yī)院,內(nèi)心的傷痛更使我消沉,整天拖著沉重的身體渾渾噩噩,這樣的日子令人窒息,幾乎要吞噬了我……
直到有一天我拿起了一本書-《論語》,我的內(nèi)心才沉靜下來。
讀書,對!唯有讀書!讀書讓我振作起來。
那天給學生上閱讀課,學生如饑似渴的閱讀態(tài)度感染了我。我隨手從學生讀物里面抽出了一本《論 語》。讀書的時候人是專注的,因為你在聆聽一些高貴的靈魂自言自語,不由自主地謙遜和聚精會神。細細品讀《論語》,通過那些深奧的言語,學到簡單的人生道理,讓我在“忠恕”的人生準則下,走上“君子 坦蕩蕩”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其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真理不是我們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讀書學習,慢慢明白了《論語》告訴我們的真諦是最簡單、樸素的。
孔子主張?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如我們知道某事是對的,并不保證真的會去做?我們喜歡做某事,以及我們選擇做某事,這是我們的自由,但是當選擇不做該做的事,或者選擇做不該做的事時,內(nèi)心仍會有“不 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比如作為教師,就有很多的“不忍”或“不安”。不忍學生的頹廢,看到有學生課堂上走神了,怕他錯過,就忍不住停下來提醒,看他太辛苦,不忍留太多作業(yè)怕他休息不好,尤其是班主任,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不對,就會不安,也許這就是人心向善的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孩子侍奉父母,只能承受而不能擅自專斷,父親在世的時候,凡事都要依據(jù)父親的話去做,不敢自己做主。因此,此時要看 一個人怎么樣,就要看他的志向如何,因為此時他的行事是父親決定的,而志向是自己思想的體現(xiàn)。父親去 世之后,可以自己做主做事了,就可以通過做事來觀察一個人了。然而,父親去世之后,雖然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其行為也猶如父親在世時一樣,三年不敢有所改變。思念之情,始終不曾改變,孝順之心,貫穿親 人的生前身后,這樣才叫做孝。
母親不能陪我們走完人生的道路,她已經(jīng)永遠脫離了人間的煩惱,還歸她清凈自在的來處,但她善良而堅強的品格卻指引著我,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 的孝。
儒學中,特別強調(diào)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把剛健有為,勇毅力行作為處理天人關(guān)系與各種人際關(guān)系、道德實 踐與理想追求的總原則,要人們?yōu)槔硐敕e極追求與奮斗??鬃拥膫ゴ?,在于他不因為感情的沖動而迷失,他的 理智始終是清醒的,所以他盡管對冉求、子路、子貢等弟子有所不滿,但依然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們各自的能力與特長,依然懷有深厚的感情,為他們的遭遇所揪心,對子路慘死的悼念,就體現(xiàn)了這種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點而又不干擾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處,也 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很榮幸自己也是孔夫子的門生,在教育學生的工作中,也不乏各種瑣事,前幾天因為一個調(diào)皮的學生犯了錯誤,情急之下對學生橫眉冷對,孩子委屈地哭了,沒想到這孩子把我告給了家長,家長來到學?!芭d師問罪”,事情總算合理解決了。盡管對這個弟子有所不滿,但依然肯定其能力,為他的天真和積極而喝彩。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能夠交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nèi)心的安寧。
“人不勘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是一種修養(yǎng),是一種境界。在我看來,《論語》其實是寄托了孔子對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高就境界就是淡定,從容。只要做到了淡定、從容,有多少我們平時解不開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通過閱讀,我從中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不能把痛苦的根源推給外界,人生所有的痛苦都來自自己接收的 這些負能量。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郁悶是因為不夠豁達;焦慮是因為不夠從容;悲傷是因為不夠堅 強;你惆悵是因為不夠陽光;嫉妒因為不夠優(yōu)秀……對生活,我們應(yīng)該多些感恩,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 去驅(qū)散人生的迷霧和陰霾,用一顆陽光的心,還自己一片澄凈的艷陽天。無論經(jīng)歷怎樣坎坷的生活,內(nèi)心始 終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始終用一顆溫暖的心去面對人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這句是在強調(diào)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性。我們的教師隊伍中,各個都才思過人,和他們相比,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有太多向他們學習的東西了。中國有句老話?“名師出高徒”,有個好師傅潛移 默化的引導,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長才會更快更好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tài)。所有的人都渴望被 重視,而每一個生命也都不應(yīng)被忽視。你重視了他人,魅力就降臨在你的雙眸了。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嘆的同時拈頁展顏。即 使是讀閑書,看到妙處,也會忍不住拍案叫絕,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yǎng)成恭敬的習慣,知道這個世界上可以 為師的人太多了。
書是人類智慧的源泉;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正是飲著這永不枯竭的源泉,攀登著這永無止境的階梯,使我懵懵懂懂的頭腦逐漸變得日益豐富,日趨成熟。走進書的世界里,我有時高興得手舞足蹈;有 時難過得黯然神傷;有時百思不得其解,有時又茅塞頓開。有人說:“讀書香里跳躍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書香里浸潤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書能把教師的專業(yè)托得多高,取決于教師觸摸過多少文字;書能把教師的專業(yè)帶到多遠,取決于 教師品味過多少書香。讀書,讓自己視野更加開闊,頭腦越發(fā)充實。傾聽書香里的波濤風雨,品味書香里的酸甜苦辣,書 香里的云卷云舒,書香里的悲歡離合,書香里的寧靜自如。
讀書,讓我戰(zhàn)勝病魔,使我振作起來。走出陰霾,變得智慧,變得成熟,變得堅忍。就這樣陶陶然沉醉,在哲思中汲取智慧,在生動中贏得滿足,在雋永中品味深刻,在 寧靜中收獲幸福。
(作者單位: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