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
?
漢法運動事件書面語表達類型學研究
范靜
武漢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本文以Talmy(1985,1991,2000)①提出的運動事件詞匯化類型學(lexicalization typology of motion events)為理論基礎(chǔ),以Slobin(1996)②的語言對比研究為參照,探討漢法運動事件書面語表達的類型學特點。本研究選擇漢語和法語各5部近現(xiàn)代小說隨機抽取語料,主要對其運動事件表達片段在運動動詞使用和背景成分描述進行對比分析。同時結(jié)合書面語特性,特別針對語料中方式概念成分替換表達方法和運動事件片段漢法互譯兩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合作者前期研究中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③所呈現(xiàn)的特點,深入剖析兩門語言的類型學特征。
[Résumé] Le présent travail se base sur la théorie de lexicalisation typologique à propos des événements du déplacement, et se réfère au modèle des études comparatives sur les langues occidentales effectuées par Slobin. Nous examinons l’expression dità l’écrit en chinois et en fran?ais dans une perspective typologique. Le corpus langagier a été collectionné dans 10 romans contemporains dont 5 pour chaque langue. Leurs épisodes sont analysés sous l’aspect de l’emploi des verbes du déplacement, ainsi que la description des éléments du FOND. Vu la particularité des corpus écrits, nous ajoutons l’examen des expressions alternatives de la manière et des traductions en tenant compte de nos recherches précédentes sur l’expression du déplacement à l’oral.
運動事件 詞匯化模式 漢法對比
運動事件是一種基本認知模式,也是近年來認知語言學關(guān)注的熱點課題之一。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世界上各種語言對同一運動事件在語言編碼表征上采用的手段不盡相同,呈現(xiàn)諸多特點。研究運動事件各概念語義成分的詞匯化模式,對于探尋句法語義接口問題,從而進一步思考語言和思維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F(xiàn)有研究多基于Talmy的類型學理論,運動事件被認為由四個主要語義成分構(gòu)成:運動物體-圖形,運動參照物-背景, 物體運動遵循的軌跡-路徑,以及運動本身-運動。其中路徑被認為起著核心圖式和事件構(gòu)架的作用。Talmy根據(jù)不同語言對路徑的典型編碼方式,將語言分為兩大類:衛(wèi)星框架語和動詞框架語。前者對路徑的典型表達方式是通過附加成分進行編碼,包括小品詞、詞綴等。后者則主要通過句中主要動詞及詞根對路徑進行編碼。其中,漢語被歸為衛(wèi)星框架語,法語則歸為動詞框架語。然而,現(xiàn)有研究多關(guān)注西方語言,中西語言對比也多屬漢英對比,罕有類型學視角下的漢法對比研究。范靜(2016)通過誘發(fā)性口頭敘述的方法對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進行的實驗研究表明,漢語呈現(xiàn)出明顯的衛(wèi)星框架語類型特征,而法語則表現(xiàn)出較強的動詞框架語類型特征。但此項研究結(jié)果易受受試對象心理和時間影響,存在一定弊端。因此,有必要進行運動事件書面文本的對比研究,進而深入全面探究漢法語言的類型學特征。
國外相關(guān)研究涉及語種較廣,但針對漢語和法語的成果有限。其中針對漢語的相關(guān)研究主要從共時角度研究漢語的類型學歸屬和從歷時角度研究漢語的語言類型演化。譬如,Peyraube(2006)④的研究認為漢語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漢語動趨結(jié)構(gòu)中趨向動詞語法化正說明漢語經(jīng)歷了從動詞框架語到衛(wèi)星框架語的類型演化。而Tai(2003)⑤的研究認為漢語屬于動詞框架語。Slobin(2004)⑥認為Talmy的二分法不適用于形態(tài)系統(tǒng)不發(fā)達的漢語,漢語應屬于等義結(jié)構(gòu)語言。針對法語的相關(guān)研究也主要從共時角度研究法語語言類型特點的多樣性和從歷時角度研究法語的語言類型演化兩方面展開。譬如,Kopecka(2004,2006,2009)⑦肯定了法語具有動詞框架語的特點,但仍具備其他語言類型特點;隨著法語中表路徑的動詞前綴逐漸喪失其能產(chǎn)型,法語經(jīng)歷了從衛(wèi)星框架語到動詞框架語的類型演化。此外,國外學者還進行多語對比研究,如Slobin(2004)通過對5種動詞框架語(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希伯來語、土耳其語)和5種衛(wèi)星框架語(英語、德語、荷蘭語、漢語、俄語)的對比研究,從Talmy主張的形態(tài)句法屬性和語用角度設(shè)置參數(shù)進行話語和篇章層面的考察,提出了等義結(jié)構(gòu)語言類型。Croft等(2010)⑧通過對英語、冰島語、保加利亞語、荷蘭語和日語的對比研究提出Talmy的分類法還應包括并列結(jié)構(gòu)語言、連動結(jié)構(gòu)語言、復合結(jié)構(gòu)語言和雙重框架結(jié)構(gòu)語言。同時,雙語對比研究也是熱點內(nèi)容,如Slobin(1996)對英語和西班牙語運動動詞進行的對比研究,Kopecka (2004)對法語和波蘭語中運動和定位表達方式進行的類型學考察,?z?al?s?kan(2005)⑨對英語和土耳其語中隱喻運動事件表達進行的對比研究。
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主要包括漢語研究和語言對比研究,罕有針對法語的類型學研究。其中漢語相關(guān)研究也可分為兩類,一是從共時角度探討漢語的類型學歸屬,如沈家煊(2003)⑩、袁毓林(2004)?認為現(xiàn)代漢語動趨結(jié)構(gòu)中V1是核心動詞,V2是附加語,路徑語義成分被編碼在V2附加語中,因此漢語符合Talmy對衛(wèi)星框架語的歸類。闞哲華(2010)?認為Talmy的詞匯化類型二分法不適用于現(xiàn)代漢語,漢語缺乏顯性形態(tài)變化來標記動趨式中主要動詞和附加語,且V1和V2都可單獨在句中充當主要動詞,因此認為漢語既非衛(wèi)星框架語也非動詞框架語,而傾向于Slobin(2004)提出的等義結(jié)構(gòu)語言。二是從歷時角度研究漢語的語言類型演化,如史文磊(2011a,2011b,2012)?將漢語運動事件詞匯化類型與羅曼語進行對比,得出漢語主要依靠語法化、語義要素分離和格式類推作用呈現(xiàn)出由V型到S型的演化傾向。此外,語言對比研究也是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一類是多語對比研究,如劉宇紅(2005)?將多種語言的運動事件框架表征進行簡單對比,對其異同進行解釋,并探討對語際互譯等方面的影響。其次是雙語對比研究,如嚴辰松(1993,1998,2004)?、羅杏煥(2008)?進行的英漢雙語對比研究,并借此以探究漢語的類型學特點。
然而,國內(nèi)外研究雖涉及語種廣泛,內(nèi)容豐富,但其中漢法對比研究卻屈指可數(shù),兼顧量化統(tǒng)計和質(zhì)性分析的深入型專項研究相對匱乏。
本研究擬在借鑒和反思已有成果的基礎(chǔ)上,從Talmy的運動事件詞匯化類型學出發(fā),參照Slobin的對比研究范式,立足于真實文本,深入考察漢法運動事件書面語表達所呈現(xiàn)的兩門語言類型學特點。擬回答以下問題:漢法運動事件書面語表達呈現(xiàn)出怎樣的類型學特征?與口語表達相比,書面語表達呈現(xiàn)的類型學特征具有怎樣的異同?漢法運動事件兩種語體表達共同呈現(xiàn)出兩門語言怎樣的類型學傾向?
19-20世紀漢語和法語小說各5部,每部隨機抽取20個運動事件描述片段文本,共200個。
本研究文本采集主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時間因素,選擇了貼近現(xiàn)代語言表述的19-20世紀中法小說各5部。二是運動事件片段豐富程度,選擇的小說中運動事件描述都相對豐富,便于隨機抽取文本片段。三是譯本可取性,在文本搜集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即使在國內(nèi),獲取中文小說的法語譯本比獲取法語小說的中文譯本困難。最終確定的10部中法小說分別是:
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上)、錢鐘書:《圍城》、梁斌:《紅旗譜》、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Stendhal :,Balzac :, Gustave Flaubert :, Romain Roland :,Marguerite Duras :。?
這10部小說中每部小說隨機抽取?20個運動事件片段?,共200個片段文本,依據(jù)Berman和Slobin[21]的方法將文本劃分為分句,分別統(tǒng)計了運動動詞使用的類符數(shù)和總體分布、運動背景成分描述分布情況、方式概念成分替換表達方法和漢法互譯片段中方式和路徑概念互譯特征。
本研究分析的運動動詞包括自動類動詞和致動類動詞。統(tǒng)計表明,中文小說100個運動事件片段中共50類運動動詞(見表1),其中23類路徑動詞,16類方式動詞,11類原因動詞[22];法語小說100個運動事件片段中共56類運動動詞(見表2),其中路徑動詞28類,方式動詞16類,原因動詞11類,同時表達路徑和原因的動詞1類。
表1 漢語運動動詞使用情況
表2 法語運動動詞使用情況
依據(jù)運動事件框架理論,衛(wèi)星框架語主要通過附加成分表達路徑,通過主要動詞或詞根中表達方式和原因等附加成分,因而路徑動詞相對匱乏,方式動詞相對豐富;動詞框架語通過主要動詞或詞根表達路徑,而通過附加成分表達其他概念,因而路徑動詞相對豐富,方式動詞相對匱乏。將表1和表2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法小說運動動詞使用差異亦主要體現(xiàn)在路徑動詞使用上,其中后者比前者的路徑動詞使用更加豐富。這與筆者前期研究中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統(tǒng)計結(jié)果存在一定差異[23],口語表達中漢法運動動詞使用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副事件動詞[24]使用上。究其原因,可歸結(jié)為前期研究采用誘發(fā)性口頭敘述方式,“青蛙故事”中人物的運動路徑固定,因而路徑動詞的差異性并不顯著。本研究中運動事件屬隨機抽取,運動路徑更具多樣性,因而路徑動詞差異性相對顯著。然而雖然兩種語體呈現(xiàn)的漢法運動動詞使用差異體現(xiàn)方面不同,但都符合運動事件框架理論,共同體現(xiàn)了漢語的衛(wèi)星框架語特征和法語的動詞框架語特征。
經(jīng)過進一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漢語運動事件表達既可使用單個運動動詞[25](35.2%),也可使用動趨式結(jié)構(gòu)[26](64.8%)。其中,后者使用最頻繁。通過進一步分析運動事件各概念語義成分在主要動詞及其附加成分之間的分布情況(見圖1、圖2),
圖1 漢語運動事件各語義成分分布圖
圖2 法語運動事件各語義成分分布圖
可以發(fā)現(xiàn)路徑語義成分在V2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39.9%),如按照Talmy的分類法將V2看作動詞V1的附加成分,漢語呈現(xiàn)明顯的衛(wèi)星框架語特征。在法語中,類似漢語動趨式的動詞組合較少(1.33%),運動動詞多單獨使用(98.67%),運動事件各概念成分表征呈現(xiàn)整體較復雜的情況,但仍可發(fā)現(xiàn)路徑成分主要通過主要動詞進行編碼(45.3%)。該統(tǒng)計結(jié)果與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對比研究的結(jié)果基本相符[27],共同說明漢語和法語分別具有較強的衛(wèi)星框架語和動詞框架語特征。
本研究對抽取的200個運動事件片段按照是否帶有背景成分[28]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如下:
表3 漢法小說中運動事件背景成分描述情況
依據(jù)Slobin對比研究結(jié)果,運動事件表達中衛(wèi)星框架語應主要運用‘Plus-ground’進行描寫,甚至可以出現(xiàn)多個背景成分;動詞框架語則主要采用‘Minus-ground’進行描寫,罕有同時出現(xiàn)多個背景成分的情況。表3中數(shù)據(jù)顯示,漢法小說中運動事件描述在‘Minus-ground’和‘Plus-ground’這兩項的差異并不突出,但仍可發(fā)現(xiàn)中文小說運動事件描寫中帶背景成分的描述(55.5%)比法語小說中的(50.5%)更豐富。經(jīng)過進一步統(tǒng)計其各背景成分描寫分布情況[29],得出以下結(jié)果:
如圖3、圖4顯示,中法小說中運動事件片段背景成分描寫情況存在一定相似性,即第一是目標(分別占70%和80%),其次是起點(分別占24%和14%),第三是過程(分別占5%和6%)。究其原因,我們可以追溯到運動事件的定義,因為每一個運動事件都是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移動,目標決定了運動事件的完成,因而在各背景成分中具有重要意義,起點次之。然而,中法小說中運動事件片段背景成分描寫也存在顯著差異,即法語小說中運動事件片段背景成分描寫只涉及一個背景成分,而中文小說片段中存在同時描寫2個背景成分的例句2個。
以上結(jié)果與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研究中運動背景成分描述的研究結(jié)果相符[30],同時參看Slobin前期研究成果,可表明漢語呈現(xiàn)出相對明顯的衛(wèi)星框架語特征,而法語呈現(xiàn)出相對明顯的動詞框架語特征。
在運動事件口語誘發(fā)性實驗中,由于受試對象往往存在心理和時間壓力,因而多使用最直接的方式動詞來進行方式描述。而書面語表達中,由于不存在以上影響因素,描述者可以采用其認為最合適的方式進行描述??紤]到這一特性,本研究特針對方式概念成分的替換表達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副詞類表達方式(包括副詞[31]和形容詞、副詞短語、從句)和描寫方式(場景描寫、主人公心理活動描寫),旨在全面考察兩門語言的類型學特征。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表4 漢法小說運動事件片段中方式概念成分替換表達方法分布情況
以上數(shù)據(jù)說明,在200例文本中,漢語小說運動事件片段中采用替換方式表達方式概念成分的情況遠高于法語小說(分別是65次和22次)。其中,兩門語言都主要采用副詞類表達方式(分別占83.1%和86%),而較少采用描寫方式(分別占16.9%和14%)。該結(jié)果符合衛(wèi)星框架語比動詞框架語更注重運動方式編碼的類型學特征,可見漢語呈現(xiàn)衛(wèi)星框架語特征,而法語呈現(xiàn)動詞框架語特征。
Slobin(1996)認為,人們的即時思維方式會受到語言編碼可及性的影響,因此研究不同語言類型的語者對于同一內(nèi)容的編碼方式是考察語言類型學特點的有效手段。在翻譯中,如果源語言與目標語屬于不同語言類型,面對同一運動事件,動詞框架語該如何處理衛(wèi)星框架語中豐富的方式和背景成分信息?而衛(wèi)星框架語處理動詞框架語中的信息是否更加簡單?本研究取所選的10部小說內(nèi)中法小說各4部,對比之前隨機抽取的運動事件片段譯文[32],分析譯文中對路徑和方式概念翻譯的還原度,以考察兩門語言的類型學特征。結(jié)果如下所示:
表5 中法小說中運動事件概念要素譯文還原度情況
從表5可以得知,不論是路徑概念還是方式概念,中文小說運動事件在法語譯文中的還原度都遠低于法語小說運動事件在中文譯文的還原度。其中,路徑概念譯文中忠實原文的法文翻譯占77.8%,而中文翻譯高達87.6%;方式概念譯文中忠實原文的法文翻譯僅占22.1%,而中文翻譯占48.4%。通過進一步對比分析原文和對原文做過修改的譯文后,我們發(fā)現(xiàn)譯者所做的修改包括刪減、增補信息和改變主要動詞。其中,中翻法的譯者大量采用了刪減原文路徑信息(占77%)和方式信息(占91%),而法翻中的譯者則傾向于增補路徑信息(占65%)和方式信息(占91%)。該結(jié)果符合Slobin對于不同類型語言在互譯中顯示的類型學特點的論斷,正是由于動詞框架語受形態(tài)和句法手段的限制,才導致其在翻譯衛(wèi)星框架語的路徑和方式概念時,除非必要,不得不做出刪減信息的處理??梢姡ㄕZ表現(xiàn)出明顯的動詞框架語特征,而漢語表現(xiàn)出衛(wèi)星框架語特征。
本研究收集中法運動事件書面語表達共200個片段,160個片段譯文,進行量化統(tǒng)計和質(zhì)性對比分析,全面深入考察了漢法在運動事件書面語表達中呈現(xiàn)的類型學特點。結(jié)果顯示,在運動動詞使用和背景成分描述這兩方面,漢語具備明顯的衛(wèi)星框架語類型特征,而法語則具備明顯的動詞框架語特征。這與筆者前期研究的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呈現(xiàn)的兩門語言的類型學特點相符。同時,本研究結(jié)合書面語特點,借鑒已有研究成果,還考察了方式概念成分替換表達方法和運動事件片段漢法互譯兩個方面,結(jié)果仍顯示出漢法分屬衛(wèi)星框架語和動詞框架語的明顯特點。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中呈現(xiàn)的兩門語言類型學特點在書面語表達中也同樣存在,后者是前者的有效補充,兩項研究共同表明漢法各自的類型學傾向。然而,兩門語言各自截然不同的類型學特征將對中國學生的法語運動事件習得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這將給法語教學帶來怎樣的啟示?這將是我們后續(xù)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責任編輯:楊成)
① Talmy, Leonard.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Ed. Timothy Shope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5, p. 36-149
Talmy, Leonard. Path to realization :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 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91, p.480-519.
Talmy, Leonard., vol 1 and vol 2. Cambridge: MIT, 2000.
②Slobin, Dan Isaac. “Two ways to travel : Verbs of motion in English and Spanish.”. Eds. Shibatani M, Thompson S. Oxford: Oxford UP, 1996, p.195-219.
③范靜:《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的類型學研究》,載《法國研究》2016年第2期,92-100頁。
④Peyraube A.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A diachronic study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Eds. Hickmann M, Robert 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 121-138.
⑤Tai James H-Y. “Cognitive relativism :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4(2003), p. 301-316.
⑥ Slobin D I. “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 Eds. Str?mqvist S, Verhoeven L.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p. 217-219.
⑦Kopecka, A.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2, 2004.
Kopecka A.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motion verbs in Franch: Typological perspectives.” Eds. Hickmann M, Robert S.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2006, p. 83-101.
Kopecka A. “L’expression du déplacement en fran?ais : l’interaction des facteurs sémantiques, aspectuels et pragmatiques dans la construction du sens spatial.”173(2009), p. 54-75.
⑧Croft et al. “Revising Talmy’s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complex event constructions.”Ed. H. C. Boa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10, p. 201-236.
⑨?z?al?s?kan, S. “Metaphor meets typology : Ways of moving metaphorically in English and Turkish.”1(2005), p. 207-246.
⑩沈家煊:《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jié)構(gòu)”的類型學考察》,載《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第3期,17-23頁。
?袁毓林:《述結(jié)式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的不平衡性——從表達功能和歷史來源的角度看》,載《漢語語法研究的認知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77-299頁。又見日本《現(xiàn)代中國語研究》2000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
?闞哲華:《漢語位移事件詞匯化的語言類型探究》,載《當代語言學》2010年第2期,126-135頁。
?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要素詞化模式的歷時演變》,載《語言學論叢》2011年第43輯,281-312頁。
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轉(zhuǎn)移》,載《中國語文》2011年第6期,483-498頁。
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研究綜觀》,載《當代語言學》2012年第1期,49-65頁。
? 劉宇紅:《事件框架的結(jié)構(gòu)表征與翻譯》,載《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第3期,68-71頁。
? 嚴辰松:《英漢空間意義編碼上的差異》,載《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8-12頁。
嚴辰松:《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英漢比較研究》,載《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6期,8-12頁。
嚴辰松:《語義包容:英漢動詞意義的比較》,載《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12期,40-42頁。
? 羅杏煥:《英漢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類型學研究》,載《外語教學》2008年第3期,29-33頁。
? 巴金:《家》第3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老舍:《四世同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錢鐘書:《圍城》第2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梁斌:《紅旗譜》。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2版。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 Stendhal.. Paris: éditions de la Seine, 2006.
Balzac.. Paris: éditions Flammarion,1995.
Flaubert G.. Paris: Maxi-Livres, 2005.
Rolland R.. Paris: éditions Albin Michel, 1931.
Duras M..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4.
?本研究中,隨機抽取指的是任意翻開小說的某頁,任意從某行開始閱讀,發(fā)現(xiàn)一個運動事件片
段便隨即將其記錄,最后匯集整理成語料。
?參照Slobin的前期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運動事件片段指的是主人公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直至下一個情節(jié)發(fā)生。因此,主人公簡單的出現(xiàn)或者消失并不屬本研究考察范圍。
[21] Berman, Ruth A. and Dan Isaac Slobin.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p.655-664.
[22]這三類運動動詞主要指在動詞詞根中包含路徑、方式、原因這三種語義成分的動詞。
[23]可參看范靜:《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的類型學研究》,載《法國研究》2016年第2期,96頁。
[24]包括原因動詞和同時表達路徑和原因的動詞。
[25]在本研究中,運動動詞單獨使用時,我們將其歸入V1中進行統(tǒng)計。
[26]即一個副事件動詞(V1)+一個或者幾個趨向動詞[①](V2)。
[27]可參見范靜:《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的類型學研究》,載《法國研究》2016年第2期,97頁。
[28]參照Slobin(1996)語言對比研究中,將受試對故事陳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帶有背景成分的描述“Plus-ground”,一類是不帶有背景成分的描述“Minus-ground”。背景成分包括起點、過程和目標。
[29]該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包括暗示各背景成分的靜態(tài)場景描寫,在200例文本中,僅在法語小說中發(fā)現(xiàn)5例。
[30]可參看范靜:《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的類型學研究》,載《法國研究》2016年第2期,98頁。
[31]包括法語副動詞。
[32]中法小說各4部的譯著為:
巴爾扎克:《高老頭》,傅雷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許淵沖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斯當達:《紅與黑》第2版,羅新璋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Lao She.. vol 2. Traduit par Chantal Andro. Pékin: éditions en Langues étrangères, 1998.
Liang Pin.. Pékin: éditions en Langues étrangères,1964.
Pa Kin.. Traduit par Li Tche-houa, Jacqueline Aléza?s. Paris: Flammarion/Eibel, 1979.
Qian Zhongshu.. Traduit par Sylvie Servan-Schreiber, Wang Lou. Saint-Amand-Montrond: Christian Bourgeois éditeur,1987.
【項目】本研究得到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批準號:2018IVA076),為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研究基金項目“中國學生法語運動事件表達方式習得類型學研究”及教育部國別和區(qū)域研究課題子課題“法國語言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172s012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