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贊他:“戰(zhàn)必勝,攻必取”;楚漢時期,人們評價他“功高無二,略不世出”;后人奉他為“兵仙”、“神帥”,他就是韓信,歷史上有15個成語皆與他有關(guān)。
胯下之辱
韓信,漢初軍事家?;搓帲ń駥俳K)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于生計無著,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天,有一個市井無賴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素有大志,那時殺人也要報官償命。韓信心無所動,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此事為“胯下之辱”。
一飯千金
韓信少年時,由于家境貧寒,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有一次他在一位當亭長的好朋友家里做客,由于食量太大,亭長的妻子對他冷言冷語,并且故意把飯食提前收走。
韓信忍著饑餓到河邊釣魚,卻釣不到,便向河邊的洗衣婦討飯,其中有位老婦人,經(jīng)常給他飯吃,并且鼓勵他說:“大丈夫應當立志,不能成天依賴別人,好好努力吧!”韓信倍受鼓勵。后來,韓信衣錦榮歸,沒有忘記當年給他飯吃的洗衣老婦,特別派人送干金給她以表示感謝。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后來投效了漢王劉邦,但劉邦卻不覺得韓信有何過人之處,不予重用。爾后,蕭何發(fā)現(xiàn)韓信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將才,便又多次向劉邦說起韓信,希望劉邦重用韓信,但是劉邦仍沒有理會。韓信心想這里恐怕不是我舒展抱負、一展長才的地方,便起身要回故鄉(xiāng)淮陰去了。一天夜晚,韓信騎馬逃出漢營,蕭何得知此事后,并沒有馬上跟劉邦報備,就趕忙騎馬連夜去追韓信。終于在一條河邊追到韓信,經(jīng)過蕭何的一番慰留,韓信最后還是跟蕭何返回了漢營。這就是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漢高帝元年八月,韓信認為時機已到,便率軍東征,發(fā)起了還定三秦之役。關(guān)中和漢中被高大險峻的秦嶺山脈所隔斷,兩地之間只有幾條山間孔道相通,也就是在山崖險處鑿孔架橋連閣而成,名為閣道,也叫棧道。每條棧道長達數(shù)百里,十分險狹,行軍不便,運輸更是困難。其中褒斜谷棧道和陳倉道是最主要的兩條。褒斜道在劉邦入漢中之后就燒掉了,長達六百多里的棧道,修起來非一日之功可成。因此可用的只有陳倉道,但道口有章邯的重兵把守,要想在這里突圍決非易事。這些都難不倒韓信。他派樊噲、周勃率兵大張聲勢地修理被燒毀的褒斜道,擺出要從這出兵的架勢,章邯聞訊立即在道口派重兵防御。韓信見章邯中計,便調(diào)兵遣將,西出勉縣轉(zhuǎn)折北上,沿故道進軍陳倉。故道又稱陳倉道,陳倉是當時屯積官糧之地,屬軍事重鎮(zhèn)。漢軍先入陳倉,等于繞到了三秦王軍隊的后面。章邯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調(diào)往咸陽,陳倉兵力空虛。漢軍不費吹灰之力便輕取了陳倉。章邯聞訊,急忙率軍趕來與韓信激戰(zhàn)。漢軍積憤已久,加上初戰(zhàn)告捷,自然士氣高昂,如猛虎下山。章邯倉促應戰(zhàn),軍心不穩(wěn)。兩軍對陣之時,樊噲、周勃也前來與韓信會師,三面夾攻。章邯兵敗自殺。司馬欣、董翳也先后投降。還定三秦,僅用了四個月時間。從此,關(guān)中成了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的基地。這是韓信第一次亮相之作。韓信首創(chuàng)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戰(zhàn)術(shù)一直深為后代兵家所重,也被收入了《三十六計》之中。
解衣推食
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劉邦因有韓信桕助,勢力日益強大,攻占了不少楚國的領(lǐng)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于是派人前去規(guī)勸韓信,希望他能反叛漢王劉邦,投靠自己。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wèi)士.項王對我是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才背楚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的印信,配給我?guī)兹f人馬,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我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我吃。對我言聽計用,所以我才有今天的地位。劉邦重用、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我都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拔旗易幟
在井陘之戰(zhàn)中,韓信挑選了兩干名輕騎兵,每人持一面紅旗,說:“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眱绍娊粦?zhàn)時,事先埋伏在山后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二干面漢軍紅旗插上。趙軍見不能戰(zhàn)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卻見營寨已被漢軍占領(lǐng),全都驚慌不知所措。漢軍前后夾擊,趙軍大敗。
背水一戰(zhàn)、置之死地而后生
韓信攻打趙國的時候,他采取背水一戰(zhàn)的計謀,贏得了戰(zhàn)爭勝利。韓信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布下軍陣。次日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戰(zhàn),雙方激戰(zhàn)良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趙將陳余見到這個『青景,遂以全軍進攻韓信軍。韓信軍背后是河,無路可退,全都拼死戰(zhàn)斗,勇猛拼殺。事后,有人問韓信:“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面水布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什么?”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后生,這也是兵法的—個原則。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只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戰(zhàn),拼死爭殺,如果把他們放在生地,他們都會逃走,怎能打勝仗呢?”
十面埋伏
韓信設(shè)伏兵十面以圍殲項羽。公元前202年,楚漢在垓下決戰(zhàn)。當時漢軍兵力約有七八十萬人,項羽有約十萬人。韓信自率三十萬大軍為前陣,正面迎擊楚軍。經(jīng)過數(shù)次交鋒,漢軍終于大敗楚軍,但漢軍傷亡也十分慘重。僵持中,為了瓦解楚軍的斗志,韓信下令漢軍唱起楚地的歌。當項羽和其士兵聽到“四面楚歌”時,大驚失色,以為漢軍已經(jīng)完全占領(lǐng)了楚地而無心戀戰(zhàn)。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叵脒^去,有美麗的虞姬,有寶馬烏騅。于是項羽噱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馬不逝啊怎么辦,虞姬啊虞姬你怎么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在項羽率八百多人突圍后,虞姬自殺,楚軍因此全面崩潰。而突圍的項羽在漢軍的追殺下,依然勇猛無比,一人殺死漢軍百余人。在烏江邊上,損失慘重的項羽,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選擇了自刎而死。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