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定康
摘 要:籃球運動因其極強的趣味性、對抗性、觀賞性等特點,越來越受到小學生的喜愛。一些體育運動條件不錯的小學,籃球教學課時的比重得到增加。在經(jīng)過一階段的籃球訓練后,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大部分都能學會基本動作技術,但卻不會“打比賽”,在真正的籃球比賽中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文章以如何提高小學生在比賽中技術運用的能力作探討。
關鍵詞:小學籃球教學;技術運用;比賽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8.02.018
1 現(xiàn)階段小學籃球教與學的分析
在當前學?;@球教學課堂中,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教學內容,常常都圍繞著移動腳步技術學習、傳接球技術學習、運球技術學習以及投籃技術學習等,教學內容多并且重復。[1] 在傳統(tǒng)的小學籃球教學模式中,一般是以單個技術動作的習得為主,采用分解動作進行反復練習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方法過于簡單、片面。當每個獨立部分的技術動作掌握后,卻鮮有課程指導學生該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動作,鮮有課程教學生怎么把各獨立的技術動作串聯(lián)起來,學生體會不到比賽中的變化、對抗、競爭與激情,難以形成具有實戰(zhàn)意義、與實戰(zhàn)類似的組合動作。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大部分學生只學會籃球的基本技術,如:雙手胸前傳球,三步上籃、單手肩上投籃等技術動作,但在比賽中,較少學生能在防守對抗下運用這些技術動作,運用技術的能力較差,難以符合正常比賽的技術要求,進攻技術的單調,時機選擇的不合理,失誤較多,不能及時對場上情況進行判斷從而做出正確選擇,影響了比賽的質量,不好的比賽體驗也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據(jù)調查,學生會不會打比賽,往往取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課余時間參與籃球比賽的機會與自覺練習的程度,與學?;@球課堂的學習關系不大。顯然,在籃球教學中,教師選擇適合學生的且具有實戰(zhàn)意義的教材是非常關鍵的,再輔以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形成一套合理、高效、符合籃球比賽規(guī)律的教學體系。
2 何為“會打比賽”?
在目前小學籃球教學考核中,過于注重基本技術的掌握,其考核內容一般分為幾種類型:計算投籃的進球個數(shù)、行進間運球繞過障礙物的時間、雙手胸前傳球的次數(shù)、“三角”滑步的用時多少等方面的測試。學生擁有扎實的籃球基本技術,是進行籃球比賽的前提條件。但是基本技術的掌握不代表學生就此學會打比賽。眾所周知,籃球賽場上發(fā)生的一切都是千變萬化的,而非一種一成不變、固定的模式。在瞬息萬變的賽場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以及應變能力,根據(jù)遇到的各種不同狀況,隨機應變,做出合理、有效的技術動作或組合技術動作,從而達到技術目的,最終取得比賽優(yōu)勝。舉例說明,持球順步突破技術包括“轉身探肩的同時蹬跨、護球與推放球加速超越對手”等技術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學生只掌握這些技術動作要領是不夠的。在籃球賽場上,當進攻者擺脫防守接球的一瞬間,需即刻判斷與防守者的距離以及防守者的重心,迅速選擇最佳的進攻手段。若防守者加速迎面撲上防守,進攻者可選擇降低重心并向右側同側步突破,突破后還需根據(jù)接下來遇到的防守情況選擇進攻手段,如果內線防守者補防及時,進攻者可傳球給內線隊友完成進攻;如果內線防守者補防不及時或不補防,可自己跳投或拋投完成進攻。由此可以看出,掌握了籃球的基本技術和在比賽中運用技術完全是兩碼事。學生技術運用能力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在比賽中能否順利地發(fā)揮技術,能否真正地融入到籃球比賽中,是否真正地“會打比賽”。[2]
3 基本技術與技術運用的區(qū)別
籃球教材內容中基本技術的掌握與技術的運用,兩者相互區(qū)別、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炯夹g的掌握是指學生學習以籃球基本的技術動作、技術細節(jié)等為主的學習內容,俗稱“基本功”;技術的運用是指學生掌握基本技術的前提下,為達到一定的技術目的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來的技術動作?;炯夹g通過不斷重復的訓練,在大腦皮層建立了動力定型后表現(xiàn)較為穩(wěn)定;技術運用則是在實戰(zhàn)比賽中與防守者對抗中展現(xiàn)出來的技術動作,起伏較大、變化較多。小學籃球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教學生基本技術動作,不教怎么運用這些技術動作,學生不知道所學基本技術的用途,故而很難形成在比賽中運用或課后進行自我鍛煉的意識。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前提下,加上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運用的練習,才能掌握籃球運動技術的完整性。
3.1技術運用教材的主要內容
技術運用的主要內容應充分考慮籃球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以在競賽中運用為出發(fā)點,明確技術運用的目的與效果,為學生在競賽中實現(xiàn)某戰(zhàn)術目的提供手段,并且技術運用具有有效性。下面以外線球員為例,簡單介紹小學生在比賽中技術運用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1.1進攻的選位
在掌握了加速跑、變向跑、變速跑基本移動技術的基礎上,應教會學生在比賽中該如何根據(jù)對方防守特點以及自身技術特點,來選擇最有效、最具威脅的進攻落位及跑動路線。很多學生在比賽中不知道應該站在哪里,或應該往哪里跑動, 只能盲目地追著球跑,從而使場地局部人數(shù)過多,出現(xiàn)“扎堆”的情況,嚴重阻礙了持球者的運球路線和傳球路線,也不利于自身接球。在小學籃球教學課程中,我們可以將三秒?yún)^(qū)和三分線區(qū)域劃分為主要的六大部分,即三秒?yún)^(qū)兩腰區(qū)域以及罰球線一帶;三分線弧頂區(qū)域和三分線兩側45°區(qū)域。這六個區(qū)域是內線或外線球員主要的落位區(qū)域,內線球員可落于三秒?yún)^(qū)兩側腰區(qū)接球低位單打、可上提到罰球線一帶接球進攻或進行策應;外線球員可在三分線弧頂區(qū)組織進攻,往兩側45°或罰球線一帶傳導球;也可落在三分線兩側45°接球突破,或直接無球切入等等。學生需根據(jù)場上形勢與自身技術優(yōu)勢,積極搶占最具威脅的進攻位置,并需要觀察其他隊友的站位,與各區(qū)域的隊友保持適當?shù)木嚯x,給自己的接球進攻或與其他隊友的戰(zhàn)術配合留足空間。
3.1.2擺脫防守獲得球
擺脫防守是指進攻隊員與對方防守者對抗的過程中,以改變速度、方向來延緩防守者,獲得空間位置的優(yōu)勢。再與跨步急停或跳步急停技術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接球后能更好銜接進攻技術。其中最主要的幾種擺脫方式有“V”型擺脫、“L”型擺脫、假動作擺脫、反跑等。下面主要介紹最常用的“V”型擺脫。以在外線接球的“V”型擺脫為例,進攻隊員先向籃下做切入動作,當防守隊員被切入動作吸引并跟隨著向內線移動,迅速降低重心并以內側前腳掌蹬地加速,“V”型往外線跑出,同時舉起外側手示意隊友傳球,跨步急停接球并迅速面向籃筐,為往下的進攻做好充分準備。
3.1.3接球后的進攻選擇
當進攻隊員成功擺脫防守接到球后應迅速轉身面向籃筐,觀察場上防守情況,分析防守者或協(xié)防者的狀態(tài),從而判斷出運用哪種技術才能最合理、最有效。此時學生可運用的技術動作較多,如:急停跳投、同側步突破、交叉步突破;突破后的上籃、跳投、傳球等等組合技術。假如進攻隊員接到球時,防守者未能及時跟上或無其他協(xié)防者上來防守,并且進攻隊員具備一定投籃能力的,可果斷選擇原地投籃;若防守者或協(xié)防者追守及時,進攻隊員未能獲得良好的投籃機會,可再次根據(jù)防守者的移動狀態(tài),向防守者移動重心方向的反方向進行同側步突破或交叉步突破,成功突破后可選擇上籃或跳投;若突破后仍遇到內線防守者及時協(xié)防,可選擇分球給我方在籃下的內線隊員,完成進攻;還有另一情況:成功突破防守隊員后,補防隊員正向自己移動,且我方內線球員所處位置不利于接球,進攻隊員可選擇后側步跳投或向外線傳球,尋找更好的進攻機會。對已掌握的基本技術組合成具有實戰(zhàn)意義、符合實戰(zhàn)規(guī)律的技術動作,并針對不同的比賽情境給學生詳細講解,同時模擬實戰(zhàn)情景多加練習,才能提高學生在比賽中技術運用的能力。
3.1.4防守有球隊員與無球隊員
在掌握基本的防守技術后,防守隊員需根據(jù)進攻隊員的技術特點、持球狀態(tài)等,采取有效的防守手段,給予壓力與對抗,盡可能在不犯規(guī)的前提下破壞對方的進攻。在防守有球隊員時,防守者應站在進攻隊員與球籃之間,若該進攻隊員善于投籃,防守隊員應保持與進攻隊員半臂距離,阻礙其投籃;若該名進攻隊員善于突破,防守隊員則應該與對手保持一臂距離,并降低重心隨時阻擋其突破路線;若該名進攻隊員能突善投,防守者可放棄對外線投籃的防守來加強對其突破的限制,手臂盡可能地去干擾其投籃。防守無球隊員時,選擇位置也應處于所防隊員與球籃之間,并時刻注意持球者的位置。當位于強側時,可采用面向所防隊員側向持球隊員,與所防隊員保持約一臂距離,且靠近有球隊員一側的手臂前伸,阻礙其傳球;當處于弱側時,防守者與所防無球隊員距離可稍遠,并隨時做好協(xié)防強側的準備。無論是防守有球或無球隊員,防守者都需要根據(jù)進攻隊員位置,來調整自己的站位與距離,盡可能地去限制對方技術的發(fā)揮。
4 總結
在小學籃球教學課程中,教師需在原有的基本技術教學的基礎上,逐步增加技術運用教學,提高學生技術運用的能力,令更多學生真正學會打比賽,使其感受到籃球的競爭意識與集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合作能力,從而獲得情感上、身體上、心理上的發(fā)展,加強對籃球的興趣,為終生體育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薛紅文.學校體育籃球教材建設體系的技術運用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6):537-540.
[2] 楊國慶,張帥.技術運用視野下籃球教材應用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