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祿
摘 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導致人們對物質(zhì)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馬鈴薯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之一,食用馬鈴薯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鐵、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從而有利于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那么馬鈴薯為了適應當前市場環(huán)境,滿足人們的需求,就必須采用高產(chǎn)栽培技術進行種植栽培,以增加馬鈴薯的產(chǎn)量,保證其能夠符合市場的供求關系。那么如何有效應用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進行馬鈴薯種植呢?下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初探
馬鈴薯是我國當前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在生活中的食用量僅僅低于水稻、玉米和小麥,當前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大,所占土地范圍廣泛,在世界各國中占首位。在我國各個地區(qū)均培育馬鈴薯,在北方或者西南地區(qū),由于其地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種植馬鈴薯的數(shù)量更多,可以作為蔬菜,也可以作為主要糧食供人們食用,所以采用高產(chǎn)栽培技術對馬鈴薯進行種植,需要合理選擇馬鈴薯的種子,對土壤的種類和肥料的使用進行嚴格的控制,還需要對馬鈴薯的幼苗時期進行有效的管理,減少馬鈴薯的病蟲災害,提升馬鈴薯產(chǎn)量。
一、種子準備
種子的性能良好是保證馬鈴薯高產(chǎn)的主要因素之一,馬鈴薯的紫花851品種是優(yōu)質(zhì)的種子選擇之一,其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性,一般產(chǎn)量能夠達到每畝地1500千克到1700千克之間,所以選擇脫毒之后的馬鈴薯紫花851品種作為馬鈴薯的種子。
1.選擇作為種子的馬鈴薯。在選擇馬鈴薯種子的過程中,若是不能打破種子的休眠期,則會造成種子播種之后幼苗發(fā)育不整齊的狀況,不僅會有部分種子不能發(fā)育成幼苗,還會拉長種子的發(fā)芽時間。那么在進行種子馬鈴薯的選擇過程中,就需要挑出病薯和爛的馬鈴薯。合理的種子馬鈴薯薯塊完整,沒有受到過病蟲害的影響,沒有凍傷的現(xiàn)象,且馬鈴薯的表面光滑,色彩鮮麗,薯塊幼嫩。
2.種子馬鈴薯切塊。為節(jié)省種子量,播種前稍大的種薯需切成幾塊作種,小塊薯也應在沒牙眼的地方切一刀,因為切塊后氧氣可從切口順利進入薯內(nèi),從而加速酶的活動,打破休眠,促使發(fā)芽整齊。切塊大小以20-25克小塊種薯為宜,切塊時應自臍部按牙眼排列順序(注意不傷牙眼)向頂部斜或縱切,使每塊種薯上都分配有頂部牙眼。這樣才可以保證播種后全苗,30g以下的種薯可以整薯播種。
3.種子馬鈴薯消毒。切種薯時,旁邊須置一盆消毒液,(75%酒精或0.5%福爾馬林溶液),用于刀具消毒,多備幾把刀具,切到壞薯時,將刀具放到消毒盆進行消毒,另換一把刀具,不會造成重復污染。把切好的種薯用0.5%福爾馬林溶液浸20-30分鐘,撈出后種薯放成堆用薄膜覆蓋悶種6-8小時,可有效防止種薯攜帶環(huán)腐、青枯、晚疫等病菌。
4.種子馬鈴薯催芽。切塊攤涼1-2d后的種薯,根據(jù)種薯休眠打破狀態(tài),用1-2個單位赤霉素(即1000公斤水+1-2克赤霉素)浸種10分鐘,撈起后埋入濕潤沙床,一層濕潤沙床一層種薯,薄膜覆蓋進行催芽,能有效打破種薯休眠,出苗快且整齊。由于種薯發(fā)芽快生根早能減少種薯在大田的腐爛,促進全苗。
二、馬鈴薯播種技術
1.晾曬種子。在進行種子播種前,對需要播種的馬鈴薯種子進行晾曬,其時間以2-3天的時間為宜,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馬鈴薯種子的休眠期,以便種子能夠更早的出苗。
2.播種時間。馬鈴薯的播種時間需要根據(jù)當?shù)丨h(huán)境的冷熱程度進行播種,一般馬鈴薯的最佳播種時期都以五月為準,種子馬鈴薯的選擇約為40g,這樣能夠有利于種子出苗的整齊健康。
3.播種方式。主要以壟作為主,用機械開溝施肥,然后機械點播種子,隨后起壟覆土、鎮(zhèn)壓,防止水分散失。
4.播種密度。畝種植密度保持在3600~4200株,播種量100公斤左右。播種深度以10-15厘米為宜,適宜的播種深度,可防止凍傷或曬傷薯塊,增加結薯層次,有利于提高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三、田間管理
1.幼苗時期。馬鈴薯播種后30d左右才能齊苗,出苗前不宜灌溉,過于干旱,可澆小水,不能大水漫灌。待苗出土80%左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和追肥培土,本次追肥宜早不宜晚。667m2追施碳銨40-50kg,撒入溝內(nèi),進行深中耕培土,追肥后及時澆水;只要播種時墑足,苗期盡量少澆水,以提高地溫,促根、促苗、促盡早發(fā)棵;此時要注意及時防治蚜蟲;封壟前結合長勢,667m2可追施硫酸鉀型復合肥10-15kg,同時進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高培土,培成寬而高的大壟。地膜覆蓋種植的可揭膜進行培土,種植深的可不培土。
2.結薯時期。5月下旬至6月初,出苗后25d,進入現(xiàn)蕾期(7—8片葉時又稱團棵期),薯塊開始膨大,此時進行培土、澆水、防治蚜蟲、預防晚疫病等。6月中旬開花初期(16片葉左右)馬鈴薯進入迅速膨大期,此時要注意及時噴藥防治晚疫病。以后根據(jù)墑情及時適量澆水,絕不能缺墑,小水勤灌,確保土壤濕潤,地皮見干見濕為宜,忌大水漫灌。馬鈴薯生長期要嚴禁使用多效唑。在整個生長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收獲前雨水較多時要及時排水,田間不能有積水。收獲前7-10d左右應停止?jié)菜?,防止田間爛薯利于貯藏。
四、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經(jīng)常會受到蚜蟲、螨、葉蟬、地老虎、螻蛄、塊莖蛾、青枯病、環(huán)腐病、晚疫病等病蟲害的侵蝕,這就需要種植人員合理根據(jù)馬鈴薯的種植時間,合理進行施肥,第一次淋肥時每畝加入72%農(nóng)用鏈霉素200-300克,預防青枯病、環(huán)腐病。在第三或第四次淋肥時再加入90%晶體敵百蟲1公斤防塊莖蛾。封行后潮濕天氣來臨時,用80%大生600倍液噴霧,隔10天后重噴一次預防晚疫病,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及時噴施50%烯酰嗎啉或53%金雷多米爾500倍液,每7天一次,連噴2-3次進行防治。其他時期、其他病蟲害依田間發(fā)生情況防治。
五、收獲技術
收獲技術是田間管理的最后環(huán)節(jié),關系到提高商品質(zhì)量問題,所以必須引起重視。馬鈴薯成熟時,地上秧棵尚未枯萎,地下塊莖的皮相當嫩,稍不注意就會破皮。塊莖破皮后,極易感染病菌,同時破皮處變褐,影響商品性。收獲前一周至十天,應先將秧棵割掉,使塊莖在土中后熟,表皮木栓化,收獲時不易破皮。
六、結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對提升馬鈴薯的產(chǎn)量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所以種植人員需要合理選擇馬鈴薯的種植品種,合理把控馬鈴薯的播種技術,需要對田間進行有效的管理,并加強對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加強馬鈴薯的收獲技術,從而保證馬鈴薯的產(chǎn)量。
參考文獻:
[1]張西露,湯小明,劉明月,肖波.NPK對馬鈴薯生長發(fā)育·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及營養(yǎng)動態(tài)[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5年18期.
[2]楊俊昊,張興家,杜春來,陳雅麗,張廣生.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6年02期.
[3]王璐璐,靳光月.錦州地區(qū)早春冷棚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4年06期.
[4]李麗艷,蔣繼志,郭文.致病疫霉拮抗細菌的篩選及抑菌作用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