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永福 劉 季 張國軍
(河北省黃驊市農業(yè)局 河北 黃驊 061100)
近年來,由于小麥收割后干旱時間長,下茬作物(如玉米等)播種時間延后。小麥收割后,粉碎的秸稈平鋪在地中,機械收集成本高,人工收集又費時費力,可大量麥秸的存在,農民又怕影響玉米的播種質量,于是就出現(xiàn)了在耕地中焚燒小麥秸稈的現(xiàn)象,而且愈演愈烈。
焚燒秸稈會產(chǎn)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威脅人與其他生物體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使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范圍降低,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fā)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秸稈焚燒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田間焚燒秸稈破壞了這套生物系統(tǒng)的平衡,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劇了干旱,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秸稈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導致“火燒連營”,一旦引發(fā)麥田大火,往往很難控制,造成經(jīng)濟損失,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秸稈焚燒的害處不勝枚舉,可以說焚燒秸稈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焚燒秸稈年年禁,農民年年燒。各級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直至每個村莊都有專門的宣傳員,來宣傳督導禁燒情況。并同時積極引導小麥秸稈的綜合利用,通過機械化秸稈還田或過腹還田、培育食用菌、固化燃料或制取沼氣、用作工業(yè)原料壓制纖維木材、用于生物質發(fā)電等等。但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再加上三夏大忙時節(jié),時間緊,每家每戶只有幾畝地,資源分散,回收的費用高,效益少,導致人們最后還是偷偷地一燒了之!秸稈焚燒,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屢禁不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2.1 土地分散,屬于一家一戶,每家每戶分別有自己的種植模式及管理模式。政府要求秸稈禁燒,但只要有1%的農戶或更少的戶不愿執(zhí)行,在三夏天干物燥的季節(jié),就能引發(fā)大面積秸稈燃燒,造成惡劣的影響。
2.2 種植模式的制約。我國的玉米種植面積大約有3億畝,其中2/3是旱作農業(yè),在風調雨順,墑情合適的年份,可以做到隨收隨種。但是大部分年份是干旱少雨,小麥收割后只能等雨季來臨才能播種。在這期間,極易發(fā)生焚燒秸稈情況,而且這段時間越長,焚燒發(fā)生的情況越嚴重。
3.1 加大土地流轉,通過轉包、轉租或托管的方式使土地集中到專業(yè)大戶、合作社等手中,統(tǒng)一進行耕種、管理、收獲,普通農戶不再參與種植管理,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再去刻意的焚燒秸稈。這樣也更利于各級政府部門的管理、監(jiān)控。
3.2 改變種植模式。變雨后播種為雨前播種,即隨著小麥的收獲,隨收隨播。這樣農戶就不用擔心雨后因麥秸影響播種質量而去燒秸稈。另外,農戶也會忌憚燒秸稈損傷播下去的種子,不再去燒。這種模式,對于具有灌溉條件的禾本科作物,如玉米、谷子等非常適合。在非灌區(qū)就需要對種子進行適當?shù)奶幚?,以保證播種后至下雨前種子在土壤中的活性。這種模式不僅避免焚燒秸稈,而且能有效的做到搶墑?chuàng)寱r,增加有效積溫,為作物的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做出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