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個島,總行程是兩天,來回坐汽車、大輪船、小快艇幾乎用了近一天的時間。在小快艇上被海浪一陣陣地拍打著全身,漸漸地海水從灰色到了深藍、碧綠。海水伴著一定的節(jié)奏此起彼伏,形成一條條波浪,小船時而沖破它們,時而又不得不避開它們。
風起時,就突然明白了詩里說的“乘風破浪”,也看到了翱翔的海鷗,以及如山一樣高的貨輪大船。起初時生怕掉入海中,當你和海天融為一體,與浪花交手幾回,竟然有一種想躍入海中的沖動。全程之中,我想得最多的是飛到頭頂上的云彩上更好,還是潛入海底更自在?到達島上做的第一件事,竟然真的是潛入海底。
確切地說,只敢一點點試探地游向更深一點的地方。而每拍起一層浪,都會下意識地向岸邊奔去。身體在水中,想極力保持平衡,想輕松地浮起來,想快速地移動,否則,就會被海水淹沒。像在陸地上的生活一樣,被焦慮追趕,被名利所累,被一群整天要教你月入十萬的人給吵死。
島上的老伯伯說,整個島只有9戶人家,不足30個人。因為這兩天心情不是很好,所以也不想出海打魚,吃點青菜也就行了。“反正打到魚就多吃點,沒有就少吃點,也不操心生活?!崩喜_始回憶他年輕時候這島上的繁榮場景,路過的行人驚奇地大叫:“看,天上竟然有星星?!崩喜@奇地說:“你們難道從來沒有看到過天上的星星?”我們并排坐在路邊,但我們之間的世界卻像隔著一條銀河一樣遙遠,充滿著對于彼此世界的好奇和不理解。天上的星星真的很亮,很閃,映照在海平面之上。時間在這個時候變得慢了起來,因為這里沒有網(wǎng)絡、沒有信號,距離最近的陸地海岸將近100千米。所以,當你身處這里,除了潛入水中,就是仰望繁星。
在天地之間來回切換,是島上居民的日常,卻是遠方人的天堂。對于城市人來說,這既是想要的享受,又是一種強制的煎熬。脫離被固化的生活形態(tài),身處一個不需要別人也不被需要的狀態(tài)之中,但還是做不到不操心生活。問同在星空下吃飯的游人,覺得這里美嗎?很美。如果一直待在這里,愿意嗎?不愿意。
最多可以待幾天呢?三天或五天。如果待久了,外面的人可能就忘記我了,我也跟不上外面世界的變化了。這樣算是活得清醒,還是活得太壓抑呢?美好與深刻,仿佛從來不是日常生活所能具備或是需要具備的特質(zhì)。住在一個村民家里的時候,看到一個破舊的記事本。小心地翻開來看,像是一個人的小日記,小小的本子,共記了兩年的事情,每一天都是幾句話就完成。今天上山,看到了云很低。某一天下海,看到了海龜。臺風來了,幫村民做好防護工作。有一天下了大雨,一天沒出門,聽海風亂叫。不知道是不是某個人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過,留下了這些文字。或許他曾經(jīng)也住過這間房。十分簡陋的房間,推窗就能看見海,或許他在這里工作過好幾年,每天的生活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如果詩意一點兒地說,就是:有一份工作,每天面朝大海。
旅行和日常,也像隔著一條銀河一般遙遠。兩種狀態(tài)的互相羨慕和互相鄙視,其實都是一種對自我的不理解。不得不說,身處壯麗山水之中,的確會產(chǎn)生一種想長久好好活下去的動力,一種過往一筆勾銷的包容之心,一種凡事都可從頭再來的勇氣。這些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在旅行中不沉溺,在日常中不頹廢,更需長期地保持頭頂星空的閃耀,和內(nèi)心秩序的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