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子
我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今年快80歲了,我從小就對這座古城有著深厚的感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街小巷那些游商小販的叫賣聲,還有他們手里的那些響器聲,此起彼伏,抑揚頓挫,令人難忘。這種叫賣聲是小商販的一種聲音廣告,更是這座古城的一種歷史遺存,一種市井文化。
此起彼伏叫賣聲
叫賣聲涵蓋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年四季不閑歇。
春節(jié)一過,胡同里最先傳來的就是元宵的叫賣聲,小販挑著擔子,前面是火爐和湯鍋,后面是水桶和裝有各種餡料、碗筷的小木柜,現(xiàn)包現(xiàn)煮現(xiàn)賣,吆喝起來是:“筋道嘞,滑透嘞,桂花味的什錦元宵嘞!”聲音悠揚清亮,老遠就能聽到,讓你巴不得來碗嘗嘗。
三月初,春暖花開了,小胡同里一準響起賣小金魚的吆喝聲:“大小哎——,小金魚來——哎?!庇谑?,我和小伙伴們就一窩蜂地跑過去,圍著那金魚挑子看個沒完。那挑子一頭是木制大盆,直徑近1米,平底,很淺,被隔板隔開的不同品種金魚,在清澈的水里搖頭擺尾,特別招人喜愛。挑子另一頭是水草和各種形狀的玻璃魚缸。賣小金魚的有時也搭著賣點“蛤蟆骨朵”(小蝌蚪)、大田螺螄,大眼賊魚。您花上幾分錢買上十幾尾小蝌蚪,放養(yǎng)在透明的玻璃容器里,一個個小黑東西游來游去的,十分有趣。奶奶告訴我,小蝌蚪能吃,喝下去能清肺明目,可我膽小一直不敢喝,怕它在我肚子里長大。
進入初夏,最誘人最好聽的叫賣聲要屬賣果子干的。它是用柿餅、杏干、梨干、鮮藕熬制而成,然后冰鎮(zhèn),放點桂花,吃起來既酸甜可口,又涼爽潤滑。小販一邊吆喝著“叫你喝來你就喝,冰糖桂花就往里頭擱!”一邊用手里的兩個黃銅片當響器,叫做“冰盞兒”,上下敲擊,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清脆悅耳。遺憾的是,這種美味的夏令飲食在京城里如今已極少見到了。
四月底五月初,是各種蔬菜水果上市的季節(jié)。西瓜,整個賣的多是瓜農,小販則是擺攤兒切塊,絕的是切出來的塊兒大小都差不多,真有兩下子。吆喝的聲音是“吃來唄!鬧塊咧,沙著你的口兒甜咧,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塊咧!”我記得
上中學時,學校門口有個大瓜攤,每逢下學,同學們紛紛掏上幾分錢來上一塊,可謂好吃不貴。
賣菜的小販們則又是另一種售貨方式,他們挑著擔子,一邊吆喝著:“勾蔥、芹菜、辣青椒哎——,黃瓜、扁豆、嫩蒜苗嘞!”一邊不住地往青菜上潲清水。記得有段相聲叫《改行》,侯寶林大師說起京劇演員被生活所迫改行賣菜,結果賣菜的吆喝聲變成了京劇腔,各種菜名被“唱”的戲味兒十足,侯先生惟妙惟肖的模仿,誰聽了都會拍手叫絕。
我住在南城菜市口,串胡同賣小吃的不少,吆喝的腔調也各具特色。有的簡潔干脆,如“炸丸子炸豆腐,開鍋!”, “臭豆腐來——醬豆腐!”;有的則拉起長聲,如“驢肉——肥——!” ,“酸甜嘞——豆汁兒——”,“半空兒——多給——!”, “哎嗨——小棗兒混糖的豌豆黃嘞!”,吆喝起來婉轉悠長,余音繚繞,極為好聽。
還有些小販只打響器不吆喝。如剃頭的手里拿著一把下寬上窄像一個大鋼鑷子的響器,名叫“喚頭”,用鐵棍在中間使勁一撥,發(fā)出“嗡嗡”的聲音,余音能傳出二里地遠。賣布頭的小販是搖撥郎鼓,賣瓦盆的小販用木錘敲盆邊,賣油的小販敲木幫子,磨刀的搖晃鋼片子,焊洋鐵壺的用木棍敲鍋底,收舊衣物的敲打一個特小的小鼓。一些賣藝的如耍猴的打銅鑼,耍耗子的吹嗩吶,各種各樣的聲音交匯在一起,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集市廟會、胡同深處,演奏出一首京城特有的交響樂。
文人墨客的老北京情結
這種胡同的叫賣聲和響器聲,常常喚起作家的寫作欲望,乃至勾起海外游子的情思。老舍先生的話劇《龍須溝》里,程瘋子就為小妞子買了幾條小金魚,并且瘋瘋癲癲地學起了賣小金魚的吆喝聲。曹禺先生在劇本《北京人》里,大量地運用胡同里的市井聲來渲染環(huán)境,烘托劇情。作家林海音曾寫道,自己夢回京城,特別懷念胡同里“換綠瓦盆兒”的吆喝聲。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說道,“京城的每一種貨聲,都節(jié)奏美妙?!?/p>
讓我最愉悅動情的是,上世紀1983年,人藝的英若誠、于是之、黃宗洛、林連昆、牛星麗、朱旭等老藝術家們曾演出過一場《老北京叫賣組曲》,由李德倫擔任樂隊指揮,一時間火爆了舞臺和熒屏,引來無數(shù)喝彩。老北京賣報的、賣杜鵑花的、賣雪花酪的、賣甑兒糕的、賣菱角的、磨剪子磨刀的、鋸鍋鋸碗的、收破爛的、修理皮鞋的吆喝聲,京城上空的鴿哨聲,胡同盡頭的打更聲,深夜里凄涼、沉重的“硬面——餑餑”叫賣聲,但凡京城居民習以為常的市井貨聲,在老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中,匯聚成一首感人心肺的大合唱。人們在審美享受之中,看到了紛紜駁雜的老北京市井生活面貌,禁不住心生懷念感慨,震撼之情??上?,有的老藝術家如今已經作古,這樣精彩的表演已然成為鉤沉往事。
相關鏈接
小小的叫賣,也有大學問
1.用詞要講究,形容詞、動詞、感嘆詞得用的精道,還必須合轍押韻,這樣才能吸引人;語調強弱、語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聲音婉轉而有穿透力,該干脆的地方決不拖泥帶水,轉折拐彎的地方要圓滑;更重要的是,唱詞的編寫還要有想像力,這樣才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生活濃重的色彩。
2.叫賣的特點是氣得足,句與句之間斷氣時間不能長,否則就顯得零散,口齒要清白,韻味要濃,不能拽著舌頭干使勁。唱的時候要合理運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韻尾,很多時候最后一個詞的音調轉折最有韻味。
3.雖然“賣什么吆喝什么”,但叫賣聲中也透著細膩體貼。
北京人的骨子里總是透著那么一股自信,一股慢條斯理的從容。北京人的自信從容體現(xiàn)在叫賣中,表現(xiàn)為不但唱詞優(yōu)美抒情,而且還精致細膩。
4.在語言學上,北京方言特點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話的特點是語速比較快,連音卷舌音比較多,略顯絮叨又不乏親切,在音色上可以歸為“油潤”一類:口兒甜,沙脆。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