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果你讀過清代評書小說《三俠五義》,或者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包青天》,一定知道這些文藝作品里面有一個著名的奸角、大壞蛋——龐吉龐太師?!度齻b五義》寫道:“龐吉為國丈加封太師,這龐吉原是個讒佞之臣,倚了國丈之勢,每每欺壓臣僚。又有一班趨炎附勢之人,結(jié)成黨羽,明欺圣上年幼,暗有擅自專權(quán)之意。”
其實,龐吉是一名虛構(gòu)的文學角色,歷史上并沒有這一號人物。不過,在宋仁宗朝,確有一名龐姓大員,官至樞密使,封太子太保。他叫龐籍,恰好跟龐吉的名字諧音。因此許多人都誤以為龐籍就是龐吉,或者說,龐吉的人物原型就是龐籍。我年輕時也這么誤會過。
龐籍要是泉下有知,一定會抗議:這鍋我不背!歷史上的龐籍,并不是作威作福的皇親國戚,而是一名敢捋虎須的正直官員。章獻太后(即《三俠五義》中的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龐籍任殿中侍御史,以敢言著稱,敢對抗宰相,宋人稱“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龐籍,字醇之),天子御史也”。
章獻太后逝世前,曾留下遺誥:“章惠太后議軍國事?!币庥才艞钐罄^續(xù)垂簾聽政。此舉受到龐籍抗議,“籍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焙簖嫾娜伍_封府判官。有一回,仁宗的妃子尚美人派遣內(nèi)侍來開封府傳達一道教旨:“免工人市租?!贝蟾胚@工人是尚美人的親戚吧。但龐籍嚴辭拒絕了:“祖宗以來,未有美人稱教旨下府者,當杖內(nèi)侍?!辈⒎愿烙兴荆骸白越駥m中傳命,毋得輒受?!?/p>
你看,真實的龐籍形象,跟文藝作品中的龐吉,可謂有著天壤之別。你應該知道,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不少戲曲小說,都以宋朝為歷史背景,但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幾乎都不可能發(fā)生在宋朝,比如“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宋代哪里有這樣的慘烈宮斗,分明是明朝文人杜撰來影射萬貴妃與明孝宗的事情嘛。這是我們讀文藝作品時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千萬不要被明清時期的小說戲曲帶進陰溝里去。
不過話說回來,宋代確實出了一個龐吉式的皇親,叫張堯佐。張堯佐,河南永安人,進士出身,仁宗皇帝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去世后贈封太師。張堯佐小心謹慎,通曉吏治,因是外戚而被任用,很快就地位顯赫。我們認為,龐太師龐吉的歷史原型,便是這位張?zhí)珟煆垐蜃簟?/p>
仁宗皇帝因為寵愛張貴妃,愛屋及烏,一再給張堯佐加官進爵,先是將張堯佐調(diào)到京師,任開封府推官;未幾,又權(quán)知開封府,未幾,又拜為三司使。北宋的三司使,掌一國財權(quán),號為“計相”,權(quán)力排序只在二府(宰相與樞密院)之下。接下來,張堯佐便極有可能拜相,位極人臣。
就在宋仁宗給張堯佐加官進爵的同時,一場針對張堯佐非正常晉升而展開的接力攔截也啟動了。攔截張堯佐的主要力量來自臺諫系統(tǒng)。按宋朝體制,朝廷除授若未當,臺諫有論列之權(quán)。張堯佐被提拔為三司使之時,監(jiān)察御史陳旭便表示反對:“堯佐以后宮親,非才也,不宜使制國用。”只是仁宗皇帝“不聽”。
張堯佐在三司使的位置上大約坐了一年,知諫院包拯、侍御史知雜事何郯又相繼上疏,反對張堯佐留任三司使,因為“三司使位望任使,為二府之亞,跂步便至”,而后妃之族一旦柄國政,恐有大患。何況張堯佐這個人才力平庸,如何可任要職?
在臺諫壓力下,仁宗皇帝不得不于皇佑二年(1050年)下詔,罷去張堯佐三司使之職,改授宣徽南院使、淮康節(jié)度使、景靈宮使、群牧制置使。之后,臺諫官一直壓著張堯佐,也讓后者一直沒有位極人臣的機會。
但張堯佐實際上也沒有小說人物龐吉那么壞,更不敢有“擅自專權(quán)”的表現(xiàn);只不過是一名趨炎附勢的平庸官員,“徒緣私寵,驟加顯列,是非倒置” ,讓人看不過眼,包拯因此就多次彈劾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