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2018年春節(jié)期間,這首沉睡了近三百年的小詩《苔》,被鄉(xiāng)村老師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在央視的文化綜藝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唱響了。
為什么選擇了這首詩歌?“因為我跟這群孩子是一樣的,從山里出來,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角落里的那些苔,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nèi)绻伙@微鏡放大后,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這首詩歌的意義就是:找到一些生命的價值,比我們的外表重要。”梁俊如是說。
2013年,梁俊帶著吉他走進了石門坎新中小學。貴州威寧的石門坎,在貴州最接近川滇邊緣的西北角,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這里沒有城市里的繁華,沒有網(wǎng)絡,甚至沒有潔凈的水……
然而,惡劣的環(huán)境不是梁俊所擔心的,他所頭疼的,是由于家庭的各種不幸,導致這里的孩子不僅生活拮據(jù),更是將怯懦、膽小、自卑刻在心中。
“我能給孩子們帶去什么呢?”梁俊反復問自己。
“這里所住的大多是苗族人,他們生性愛唱歌,骨子里流淌著詩性。正好自己又會唱歌、彈吉他,那干脆就把詩唱出來吧?!?/p>
為了更好地教學,梁俊多次求問業(yè)內(nèi)一線的古詩文教育者,還買來相關(guān)書籍學習。他挑選的詩歌有三類,以品格詩育人,用古詩詞讓孩子體會古人的情感與意境,以現(xiàn)代詩激發(fā)孩子的童真與想象力。
兩年的時間,孩子們學了100多首詩,其中將近一半被譜上了曲。
“含苞待放”的過程是漫長的。一開始,孩子們要醞釀很久才肯發(fā)聲,即使發(fā)聲,聲音也細如蚊蚋。天性膽小、害怕犯錯,都阻礙了他們表達。
“放開唱,別害怕?!睘榱擞柧毢⒆觽兊哪懥亢妥孕牛嚎∮每荚嚨男问?,“逼”孩子們上臺朗誦、演唱詩歌。
就是在這樣的考試中,梁俊第一次聽到了小梁唱的《苔》。
梳著兩個小辮子的小梁站在講臺上,一雙小手緊張得攥起了拳頭,她的眼睛不敢望著下面的同學。一個清澈又夾雜著羞澀的聲音傳來,梁俊吃了一驚,班上的孩子一下就被帶入詩歌的情感里。
從那以后,老師和同學都樂此不疲地讓小梁唱《苔》給大家聽。小梁因此也變得越來越自信,有求必應地一遍又一遍地唱。“苔花”小梁就這樣在大山里悄悄地開放。
《苔》的走紅,令梁俊感到十分意外。“我從未想過一首為教學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傳唱,感動那么多人。我分不清讓人心變得溫和、柔軟的是支教故事,還是歌曲旋律,或許,兩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