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摘要:如何實行地理學科學習評價的改革,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努力改變地理學科“教”與“學”的模式。
關鍵詞:課程改革 地理學習評價
2001年6月,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啟動。雖然課程改革已走過十幾個春秋,但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早已在教師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教師們在日常的教學中仍然是“教教材”,學生依舊是“背知識”,完全違背了課程改革的精神。面對這種狀況,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嘗試在地理學科實行地理學習評價的改革,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努力改變地理學科“教”與“學”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本人就從以下幾方面粗淺的談一談課改條件下的地理學習評價:
一、對傳統(tǒng)地理學習評價的反思
長期以來,無論是考試,還是對學生日常的地理學習評價,往往都是以教育主管部門和教師的評價為主體,以學生的地理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而且評價手段單一、評價標準機械,不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忽視了對象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最后的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只追求考試分數(shù),最終使學生成為缺乏創(chuàng)造力、單一、封閉、模式化的“機器人”。因此,要最大努力實現(xiàn)“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chuàng)設一種‘發(fā)現(xiàn)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p>
二、我市地理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
(一)地理學習評價量化表
(二)地理學習評價內容
1.過程性評價(40%)
(1)課堂表現(xiàn):包括課堂紀律、學習態(tài)度等。凡是遵守課堂紀律、積極思考并主動與他人合作探究且大膽回答問題、敢于說明自己想法的同學均給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對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回答問題特別精彩的同學還要進行掌聲鼓勵。
(2)作業(yè):按時完成作業(yè)且作業(yè)認真,讀圖、填圖、繪圖準確,開放性作業(yè)資料充分、數(shù)據(jù)真實、有獨到見解的均予以加分。
(3)小論文:撰寫論文,可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歸納總結、搜集資料以及整理資料等多方面的能力。所以,開學初,教師可設計一些地理小論文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當然學生如對其他專題感興趣也可自擬題目,經教師審定后,自行撰寫。論文撰寫完畢后,通過自評、小組內互評、教師評的方式按比例確定其論文得分。
(4)小制作:新課程提倡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我把小制作(主要包括制作地理教具、地理學具等)也作為對學生地理學習的一項重要評價內容。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可根據(jù)學習內容、教師的提示等自行確定小制作內容,教師將于期末根據(jù)每個學生小制作的數(shù)量和質量給出不同的分數(shù)。
(5)資料收集:教師可經常根據(jù)教學內容布置學生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凡是積極主動參與此項活動,且資料內容符合主題、對主題有說服力的,教師都要給以加分。
2.終結性評價(60%)
(1)平時小測驗:教師根據(jù)每學期的教學時間、教學內容適當安排2—3次小測驗,小測驗的平均成績按比例進入學期末的量化評比表中。
(2)期末考試:考試注重考查學生的讀圖繪圖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應知應會的一些最基礎的地理知識。這樣,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才不會死記硬背,才會把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理解知識、如何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等方面;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也才會把教材當作資源去開發(fā),靈活地運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3.附加分(2—20分)
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地理競賽,包括知識競賽、地理小論文評比、地理教具學具制作大賽等,只要獲獎,均適當加分。具體加分標準見下表:
三、實施評價改革后的教學效果
人們常說:“評價是教學的指揮棒?!惫蝗绱?,經過近幾年的地理學習評價改革,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觀,還是學生的學習觀均發(fā)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
(一)教師變了
1. 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至高無上”的,一味地“灌輸”,不注意學生的反應,不考慮學生的感受。而現(xiàn)在呢?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地理,常常在導課上狠下功夫,激情引趣,導出一片精彩的天地讓學生“心甘情愿”地走進去去探索、去學習、去研究。例如我在一所學校聽“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時,教師就首先放了一段輕松的俄羅斯音樂和一組美麗的俄羅斯風景圖片。然后又出示了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的一幅招手示意的照片,問學生:“你們能聽出這是哪國音樂,看出這是哪國的風景,并知道這幅照片是誰嗎?”學生答:“俄羅斯,這是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教師繼續(xù):“那么你們知道普京在干什么嗎?”學生一片茫然。教師笑說:“普京在跟我們打招呼啊!他在說:‘老鄰居們,你們好!歡迎你們都來俄羅斯做客。同學們,你們愿意應俄羅斯總統(tǒng)的邀請去俄羅斯旅游嗎?如果想去,就認真地去分析俄羅斯的自然環(huán)境吧!”大家可以想象,在這種情勢下再展開新課的學習,學生學習起來自然興趣盎然、積極主動了。
2. 教學方式變了。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再僅僅把教會學生知識作為唯一教學目標。而是注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不再“教教材”,而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學習“世界人口的分布”時,教師沒有直接講解人口的分布,而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任務:“如果讓你選擇居住地,你會選擇地球的什么地方呢?為什么?”……由于教師能想學生之所想,設計大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活動,所以現(xiàn)在學生思維活躍,已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自主學習者。
(二)學生變了
通過與一些學生的交流,以及對學生各類作業(yè)的檢查和不同方式的檢測,我們感覺到學生的知識面寬了,課上的拓展、課下的資料搜集和調查研究使學生的知識積累豐富了,能力增強了,對學習更有興趣了。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大都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到見解,這讓我們感覺到了地理學習評價改革的作用和新課程體系的力量。
總之,多元化的地理學習評價為學生成功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更多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牙克石市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