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北京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是北京圍繞“四個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是政府今后五年和2018年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重點做好皇城、傳統(tǒng)院落和胡同肌理的保護、文物修復、中軸線申遺等工作。陳吉寧市長在政協(xié)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聯(lián)組會上指出:“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建筑的城市,這是建設的前提?!?這句話對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北京是北京人的家園,北京的歷史是北京人用生命經歷和心靈感受建構起來的有溫度的歷史。因此,要做好北京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就不能不重視市民的主體性參與。
讓市民走到保護和展示北京歷史文化風貌的前臺
當前,國際上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及文化遺產旅游規(guī)劃領域的一個前沿做法是,讓城市文化的代表者和遺產傳承人從“后臺”走到表演的“前臺”,從沉默失語的“被代言者”轉為直接向聽眾發(fā)聲的講述主體。比如在美國華盛頓州,由州政府支持,民俗學家與社區(qū)居民們一起合作,為自駕游規(guī)劃了若干條文化遺產CD之旅。當旅行者駕車沿著某條線路行駛、經過相關的城鎮(zhèn)時,通過播放相應的CD,便能聽到對當?shù)貧v史、自然風景、地質、地理、工業(yè)和農業(yè)生產狀況的描述,也能聽到民間故事、民歌、個人敘事、地名由來、地方或者族群手工藝的描述以及個人的職業(yè)化實踐、歷史見證(historical testimony)等。在惠德貝島(Whidbey Island)文化遺產之旅的CD中,有24位當?shù)鼐用裼枚喾N形式和文體講述自己和當?shù)厣鐓^(qū)的關系。有的講述了自己的技藝(木雕、造船、編織、風笛演奏等)與家族或族群傳統(tǒng)的淵源關系,或者社區(qū)的由來、自己或家人曾經經歷的社區(qū)重大事件、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生活,也有人演唱富有族群傳統(tǒng)的民歌。傳統(tǒng)音樂和敘事是該CD最突出的表達形式。聆聽這樣的CD,游客能夠直接分享當?shù)鼐用竦臍v史和文化傳統(tǒng),領略當?shù)厣鐓^(qū)的文化多樣性。
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可以借鑒提升這樣的方法。如由政府支持,專家學者與市民特別是非遺傳承人一起,共同設計北京的歷史文化之旅,讓那些居住在四合院和胡同里的普通百姓和那些非遺傳承人(比如風箏哈、面人張、葡萄常等),直接講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北京的歷史文化掌故以及個人對非遺藝術的理解。還可以在北京文化地圖上標明其遺產傳習所或者工作坊地址。任何人只要用手機掃描地圖上標識的APP,便能直接聆聽其聲音,觀看其技藝;或者按圖索驥親臨現(xiàn)場,觀摩其展示,購買其制作的工藝品。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成功地激發(fā)起北京人主動參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主人翁意識。國內外游客可以從北京人的親身講述和展示中,直接分享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領略北京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建設北京歷史文化口述史數(shù)據平臺
口述史方法是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也是目前國內外記錄和研究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包括普通百姓)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較為知名的成功案例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CCOHR)開展的多項口述歷史計劃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對于老兵的口述史數(shù)據庫建設。國內這方面的成果也十分豐碩,如剛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的《運河記憶:嘉興船民生活口述實錄》(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嘉興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編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該書通過45位年事已高的運河老船工對大運河及其舟船生涯的記憶進行了搶救性實錄,勾勒出“運河船工”這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活樣態(tài),描摹出運河區(qū)域內錯綜復雜的社會脈絡和文化關系。這樣富有深度和溫度的“搶救性工作”,亟待在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中同時展開。比如建設“京津冀大運河口述史影像數(shù)據庫”,用口述史的方法,用現(xiàn)代影像技術,深度記錄并保護普通運河人與大運河的生命關聯(lián)和記憶。這樣的數(shù)據平臺既可用于國際國內學術研究,也可用于公共教育;既為廣大市民走到前臺、成為發(fā)聲的主體提供了重要契機,也為更大范圍內的觀眾了解、傳播北京歷史文化提供了交流互動平臺。
制作展示北京民俗文化風貌的主題演出
作為六朝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地方傳說也多姿多彩。比如八臂哪吒城的來歷、高亮趕水、魯班與白塔寺、沈萬三與什剎海等等。這些傳說由來已久,生動有趣,對于展現(xiàn)北京的歷史和民俗文化特色,具有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很多年輕人在北京生活了好些年,但是對這座城市的獨特歷史和民俗文化所知有限。因此,制作一場既有濃郁的北京民俗文化特色又為廣大市民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主題演出,對于塑造北京形象、宣傳城市文化至關重要。德國小城哈梅林因為《格林童話》中《花衣魔笛手》故事而聞名世界,該故事的戶外表演備受世界各地游客青睞。相傳很久以前,哈梅林城里正鬧鼠災,一位身穿花衣的陌生人來到城中,說他可以解決鼠患,但要求市民們付給他一筆可觀的錢。市民們答應了。陌生人吹起笛子,瞬間老鼠都像中了魔似的跑到街上,跟著花衣人走,直至最后走到河里全部淹死。鼠患解除了,市民卻遲遲不肯付錢。花衣魔笛手很生氣,趁著大人上教堂做禮拜的時機,再次吹響魔笛,把城里所有的孩子誘到城外,一起失蹤了。如今,這個流傳了幾個世紀的故事每逢夏季的周日下午都會在哈梅林露天上演,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報道說,每年會有100多萬名游客專程前往小城哈梅林聽故事,這里的捕鼠人是全世界最忙的捕鼠人,每年要準備600多場演出。這樣富有極強參與性、鮮明地展現(xiàn)地方民俗文化傳統(tǒng)的成功做法,值得北京借鑒和嘗試。比如制作一場生動有趣、參與性強的關于北京民俗文化的主題演出,演出可以由專業(yè)人士表演,也可由市民進行業(yè)余表演,內容以北京地方傳說為題材,藝術形式可以采用京劇、京韻大鼓、相聲等富有地方風味的表演形式,表演場地最好是露天的公共場所。這樣的演出,不僅有利于廣大市民和游客廣泛地參與到表演和觀賞的隊伍中來,對北京的歷史文化也能起到更好的展示和傳播作用。
(作者:楊利慧,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
責任編輯 / 沈 聰
前線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