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約有1600萬晚期心衰患者面臨著死亡威脅,而其中能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不過數(shù)百人。要拯救他們,只能靠人工輔助心臟。但進口人工輔助心臟極其昂貴,一套價格高達百萬元!于是,研發(fā)“中國心”成為當務之急——
穿“皮馬甲”的綿羊
炎炎夏日,在天津市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yī)院動物實驗中心的草坪上,一只身披“皮馬甲”的綿羊悠閑地散著步,過路的市民感到好奇,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這只羊可不一般,研究人員特意給它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天久”,寓意“天長地久”。在它的胸膛里,跳動著數(shù)千萬心衰患者的希望——人工輔助心臟;而它身上的“皮馬甲”,則是為人工輔助心臟提供動力的電池。心衰患者安裝了這種心臟后,也可以帶著電池外出自由活動,不必久臥病榻,生命質量將大大提高。
更令人稱奇的是,“天久”所用的人工輔助心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造出來的喲!
火箭專家造“心臟”
都說隔行如隔山,讓航天專家跨界制造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心臟,這么風馬牛不相及的“混搭”,能行嗎?
咱們知道,心臟的功能主要是將血液以一定的壓力和流量輸出,其原理就如同一部水泵。而控制火箭發(fā)動機動作以保證火箭精確入軌的伺服技術,其核心就是精密的電機和泵,它們跟心臟非常相似。因此,利用航天技術來造“心”,看似異想天開,其實是另辟蹊徑、令人叫絕的大膽創(chuàng)意。
人工輔助心臟要求體積小、重量輕,這樣才方便植入人體;還要功耗低,在同等電池情況下增加使用時間。這些要求,對航天專家們來說都是小菜一碟,因為火箭發(fā)動機也是越小、越輕、越低能耗,就越好。目前他們造出的“心”,直徑僅49毫米,重177克,功耗4.6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人命關天,人的心臟一刻也不能“停擺”,因此人工輔助心臟必須要有接近100%的可靠性,而我國的航天系統(tǒng),無論運載火箭還是導彈,發(fā)射成功率有目共睹,可靠性不言而喻。看來,用把“神舟”系列送上天的高超科技水平“造心”,是再合適不過了。
攻克難關帶來“心”希望
人類的第一代“人造心”,是仿照心臟搏動研制的搏動泵,體積很大,只能置于體外進行短期輔助。第二代則是由機械軸承帶動扇葉旋轉,推動血液流動。但機械軸承容易磨損,導致血栓發(fā)生,而且旋轉的葉片也容易打碎血液中的紅細胞,造成溶血。如今的第三代“人造心”,采用了磁懸浮技術來造泵,以非接觸方式旋轉推動血液,性能大大優(yōu)于前兩代產(chǎn)品。我國的“航天心”,正是從第三代直接起步。
造泵,航天專家們是輕車熟路,但要造不破壞紅細胞的泵,卻是從未有過的挑戰(zhàn)。他們第一次將血液輸入磁懸浮泵,出來的血清紅得跟番茄汁一樣,這就是紅細胞被打碎的結果。為了最大限度減少泵對血液的影響,專家們從研究火箭設計轉向了研究血液流動、紅細胞破壞機理等生物學問題,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不斷優(yōu)化流場,避免血液在高速流動時產(chǎn)生紊流破壞紅細胞。經(jīng)過兩年多的時間,5次更改設計,這一難題才得以解決。
造出了泵,植入生物體內(nèi)也不容易。比如要在心尖部位打孔,必須打得非常圓滑,不然就會漏血。還有,要防止手術過程中產(chǎn)生的身體組織進入泵中,否則泵會被卡住。為此,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打孔刀具,并在后來申請成為專利。
經(jīng)歷了一次次失敗,第18次,被植入“航天心”的“天久”終于健康存活。接下來,“天久”2號、3號、4號……又進行了多批次實驗,均取得成功。去年6月,一名危在旦夕的心衰患者首次接受了這款“中國航天心”,目前已重獲健康,回歸正常生活。
至今,這款由我國自主研制的人工心臟已成功救治了3名危重患者。相信在不久以后,它能為更多患者帶來“心”生,讓他們繼續(xù)美好的人生旅程。
相關鏈接
心臟研究的實驗動物一般都是用綿羊。這是因為成年綿羊體重跟人類差不多,而且比較溫順,便于術后護理。更重要的是,羊的心臟非常嬌嫩,相當于人類小嬰兒的臟器狀態(tài),“人造心”植入羊體內(nèi)如果沒問題,那么植入人體會更安全。
在推動人類生命科學進步的過程中,除了綿羊,還有很多動物在默默奉獻,它們各有不同“使命”:小鼠身形較小,免疫力較低,通常用于藥物尤其是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兔子眼睛較大,多用于眼球研究;犬類一般用于腸道方面的實驗,例如闌尾手術;狨猴跟人類最相近,多用于甲狀腺、肝炎等的研究。
為紀念這些為人類健康獻身的小生命,每年4月24日被定為“國際實驗動物日”,請你不要忘了為它們送上你的敬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