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漢語中有一個成語叫“高官顯爵”,還有一個成語叫“簞食壺漿”,這兩個成語中的“爵”與“壺”兩個字都可用作盛酒的器物?!熬簟痹臼蔷票巧坛F族宴飲時的斟酒器,后來成為周天子分封時的賞賜物,由此而演變?yōu)椤熬粑弧钡拇Q,于是才有“高官顯爵”一說;而“壺”原本是盛裝液體的容器,以盛酒為主,也可以盛水、盛湯、盛茶、盛油等。至于“簞食壺漿”的“壺”所盛裝的液體,按理應(yīng)該是酒漿??梢姟熬簟迸c“壺”這兩個字分別是為酒杯與酒壺所造的字,我們不妨借助對這兩個字構(gòu)字理據(jù)的分析,來觀察一下在中國古代“爵”與“壺”的文化功用。
在中國古代社會,大凡為官者,官位求高,爵位求顯,“官”是職務(wù),“爵”是榮譽,職務(wù)追求高位,榮譽追求顯赫,故稱“高官顯爵”。為什么要將為官者的榮譽稱為“爵”呢?原來在上古時代“爵”是天子分封諸侯時賜給受封者的一種賞賜物,其實它只是一種精美的青銅酒器,大體含義相當(dāng)于今天的獎杯吧。但是在賞賜這種獎杯性質(zhì)特殊禮物的授獎禮儀過程中,受封者卻獲得了特殊的高尚榮譽。
在西周時代,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才是真正的“封建制”。所謂“分封”,是指周天子分封諸侯而言。其中的“分”,就是分土地給諸侯;“封”,就是封爵位給諸侯。周天子用這一“分”一“封”的手段使得諸侯得以“建”國,這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封”邦“建”國的“封建制”。近百年來,國人將“封建”與“迷信”攪做一團,實在是一種不倫不類的稱說,殊不知“封建”是一種制度不是一種信仰。回歸歷史的客觀史實,可以說,這種以“分封制”為內(nèi)核的先秦時代的“封建制”,實際上就是有中國特色的聯(lián)邦制。而只有這種以周天子為尊的諸侯聯(lián)邦社會,才可以稱作“封建社會”。進入東周戰(zhàn)國以后,“封建制”就開始解體。這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并沒有經(jīng)歷過漫長的達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天下大亂,禮崩樂壞。春秋末期的孔子為什么畢生主張“克己復(fù)禮”,就是想在“封建制”開始解體的時候,通過宣傳教化來使西周的禮儀制度恢復(fù)起來。然而,強秦橫掃六國之后,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廢周禮而實行皇權(quán)專制。自秦始皇實行郡縣制(那已經(jīng)不是“封建制”了)以后的兩千多年間,一直都是皇權(quán)專制社會。直到辛亥革命,皇權(quán)專制才開始松動瓦解。
西周時代所謂的“分封制”,通常的說法是由周公創(chuàng)立的。西周的“分封制”身兼二任:“分”的是土地財富,以利建國;“封”的是榮譽稱號,以明權(quán)力地位,而這種權(quán)力地位就號稱為“爵位”?!吨芏Y》規(guī)定了除天子之外的爵位有五級: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一經(jīng)賜封便是世襲的。當(dāng)時,諸侯各有“封國”。諸侯在“封國”內(nèi)世代掌握統(tǒng)治大權(quán),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貢述職,承擔(dān)出軍賦與兵役的義務(wù)。諸侯又分賜他所屬的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nèi)),大小也按爵位等級而定,這叫做“采邑”,或稱“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內(nèi)享有統(tǒng)治地位,并對諸侯承擔(dān)義務(w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之間、卿大夫之間相互兼并,致使封國、采邑的范圍不斷發(fā)生變化,世襲制度也就逐漸廢弛了。
秦始皇劃分的“郡”與“縣”已經(jīng)不是相對獨立的“邦”與“國”了,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小雅·北山》)了。而自實行皇權(quán)專制以后,便不斷地上演兄弟鬩于墻或犯上作亂,“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悲劇……
還是回到漢字“爵”字的含義:其實“爵”不過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種精美酒杯,用今天的話來說它也可以叫“杯具”,而這“杯具”的象征意義就是“爵位”,于是,“爵”字在商周時代除了指酒器之外,也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文化含義。
隨著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分封制”的廢除,“爵位制”也就不存在了;盡管如此,“爵”字的光環(huán)依然還在,乃至后代逐漸演變成了“官銜”的同義詞,因此在一些成語中常同“官”字對舉使用,諸如:高官顯爵、高官尊爵、加官晉爵、賣官鬻爵等等。甚至于后來我們把古代英國的封建體系與貴族的等級制度,把英國貴族的等級榮譽稱號也翻譯作“爵”,諸如: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乃至“爵士”等稱謂;至于“騎士”嘛,那已經(jīng)是英國的平民了。
既然“爵”的本義是指稱一種精美的青銅酒器,那么要了解“爵”字的含義,還需從這種精美的酒器說起。
“爵”字的甲骨文和金文,有的為獨體象形字(如各自的第一個字形,只描畫器物之形),有的為合體會意字(如各自的第二個字形,在器物之形側(cè)增加持握的手形),“爵”字的整體字形就象古代酒器之形,“爵”也是盛酒的禮器,因其形體模仿雀形,而“雀”與“爵”古音相通,故稱之為爵?!熬簟钡男∽中伟l(fā)生訛變,但大體還有形象之感。現(xiàn)代漢字的“爵”是在小篆基礎(chǔ)上經(jīng)過隸變與楷化演變而來的,已經(jīng)看不出“爵”字的酒器形狀了。
“爵”用青銅制作,一般形狀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cè)有“鏨”(便于以手提拿把握的部分),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從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來看,它們有的單柱,有的三柱,當(dāng)然也有無柱的,而最為常見的卻是雙柱爵,此為商和西周早期爵的共同特點。
就爵上設(shè)柱的作用來說,目前有幾種說法:
多數(shù)認為是一種裝飾物沒什么實用價值。
清代學(xué)者程瑤田認為,爵上設(shè)柱是為了防止飲者仰著脖子喝酒失去儀態(tài)。雙柱的作用是:當(dāng)爵杯舉高時,柱就會觸及臉部,促使飲者保持常態(tài)。但是這一解釋有點牽強,因為夏和商代早期的爵柱多數(shù)極矮或甚矮,不足以觸及臉部,只有商晚期才有一些稍高的爵柱出現(xiàn)。
現(xiàn)代學(xué)者容庚先生認為,兩柱是當(dāng)爵受熱時以便用來把持舉起的,其作用和鼎的兩耳相近。此說雖不無道理,但爵在殷商亦有單柱的,并不適宜把持平衡。再說早期的爵即或有柱亦甚短小,柱帽成丁字形,亦不便把持,且由于均偏在流底部或流口交接處,拎起時器身也不便平衡,更何況很多爵自身是有把手的。
當(dāng)代學(xué)者馬承源先生認為爵上的柱是為了固定過濾物用。按《周禮·天官·酒正》的說法,酒有五種,即所謂“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這五種酒四種有渣滓,因此必需過濾。所以爵上的柱是為固定過濾酒用的網(wǎng)狀或囊狀物。這種說法頗有道理,但至今尚未得到共識??傊?,爵是用來飲酒或盛酒的器具,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在西周中期后就很少見了。
“爵”是商周時代飲酒與盛酒的器具,可用于饗飲酌酒或可用于烹煮酒或溫酒,也是盛酒的禮器。《說文·鬯部》(鬯讀作chàng):“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jié)節(jié)足足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之所以名之為爵,是因為器皿的形狀象雀,而且飲酒時發(fā)出的聲音象鳥鳴。之所以把爵做成雀的形狀,是取雀的叫聲“節(jié)節(jié)足足”來告誡飲酒者要注意節(jié)制和滿足。
“爵”的本義為饗飲酌酒之器,例如《左傳·莊公二十一年》所載:“虢公請器,王與之爵?!薄熬簟边@種制作精美的酒器又是當(dāng)時天子分封諸侯時賜給受封者的一種賞賜物,所以后來就成為了“爵位”的代稱,例如《禮記·王制》所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庇秩纭对姟ば⊙拧そ枪匪疲骸懊裰疅o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
根據(jù)上述對“爵”字字義演變的分析,“爵”字的字義源流大致為:先是“饗飲酌酒之器”的初始義,即貴族使用的酒杯,然后可以用作“天子分封時的賞賜物”,以至于成為分封制“爵位”的代稱。
“爵”這種封建貴族階層使用的精美青銅酒具,民間是不能享用的,民間自有民間的酒具,“壺”就是其中之一?!皦亍钡挠猛静⒉幌抻谘b酒,也可以盛裝各種飲品,甚至還可以用作計時工具和娛樂器物。讓我們先從“簞食壺漿”這個成語說起。
“簞食壺漿”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為什么老百姓要“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呢?今天先來回看一下這段記載: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日:“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p>
這里有一個問題,即一貫反對“霸道”、反對戰(zhàn)爭的孟子為什么會支持齊宣王去占領(lǐng)燕國呢?原來,孟子認為當(dāng)時燕國的老百姓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不反對齊宣王的占領(lǐng)軍去進駐。只要燕國的老百姓真地歡迎齊國軍隊去進駐,那么去解放他們就是仁義之師。
齊國攻伐燕國取得了勝利,燕人“簞食壺漿”迎接齊軍,齊宣王非常得意。這時,孟子對他說:燕國人民之所以“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是盼望齊國能拯救他們脫出水深火熱的虐政統(tǒng)治。因為“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如果齊國反而增加他們的苦難,“如水益深,如火益熱”,那末,燕國人民也必然會改變態(tài)度,不再表示歡迎了。后來“簞食壺漿”就專用為慰勞將士的成語了。殊不知“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本意,原來是酷政統(tǒng)治下的老百姓慶祝終于擺脫水深火熱的困境,去給解救他們的正義之師送飯送水的情景,“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1949年12月30日,解放軍舉行入城式(成都)
“簞食壺漿”這一成語及其典故也道出了“壺”的功用,這里的“簞”是用竹篾或葦草編成的圓形的飯籮(“簞”是用來裝“食”的);“壺”是盛裝酒水的容器,是用來裝“漿”的,“漿”者酒也——以迎王師之漿絕不會是今天的豆?jié){,犒勞正義的軍隊是要獻上美酒的。下面我們來討論“壺”字的形義源流。
“壺”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為獨體象形字,象一種盛裝液體的容器,古文字的“壺”,頸窄腹圓,有耳有蓋有底座,樣式繁多,大小不一。
“壺”字的造字本義是指盛裝液體的容器?!墩f文·壺部》:“壺,昆吾圜器也。象形。從大,象其蓋也?!绷頁?jù)《說文·缶部》“古者昆吾作陶”之說,可知“壺”本為陶質(zhì)器具,以器形似瓠(葫蘆)而得名,因為上古時代“壺”與“瓠”(葫蘆)可通用,例如《詩·豳風(fēng)·七月》所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边@里的“壺”即為“瓠”(葫蘆),因為“瓠”(葫蘆)可以直接用作“壺”。“壺”通常用作酒器,據(jù)《周禮·掌客》鄭注:“壺,酒器也”,可見它多用以盛酒,也可以用于盛其他液體。
“壺”的本義為盛裝液體的容器,可以盛酒、盛水、盛湯、盛茶、盛油等,例如:“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里的“壺”盛裝的是“漿”,那應(yīng)該是酒漿;又如明代魏學(xué)洢《核舟記》所記載的:“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這里的“壺”盛裝的則應(yīng)該是水或者茶。
因為古代的壺一般制作都比較精美,故有時又可用此比喻為某種美好的環(huán)境,例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所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痹娭械摹氨辈⒎潜┲弧皦亍币膊⒎侨萜髦畨?,不管它是陶土做的,青銅做的,還是美玉做的。這里的“冰心”乃晶瑩剔透之心,這里的“玉壺”乃比喻為某種美好的情境。
古代的“壺”還可用作“滴水計時的器具”(壺漏)。人們不僅生活在空間里,也生活在時間里,自古以來人們就需要較為準確的時間概念。漏壺就是中國古代一種極為重要的計時器具,它不僅出現(xiàn)的年代早,而且應(yīng)用也很廣泛。漏壺的關(guān)鍵在于“漏”。
古人大概是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發(fā)現(xiàn)因陶器質(zhì)地疏松難免出現(xiàn)漏水現(xiàn)象。人們通過長期觀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時間有一定對應(yīng)關(guān)系,從而制成了專門用于計時的漏壺。據(jù)梁代《漏刻經(jīng)》記載:“漏刻之作,蓋肇于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黃帝與炎帝的原始社會末期,中華大地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漏刻計時工具,到了夏商時已普遍使用了,只是目前尚缺少實物證據(jù)。另據(jù)《周禮》記載,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至遲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了。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能漂浮的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dāng)水從小洞滴出后,人們根據(jù)水位降低后標桿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但由于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壓力不同,致使滴水速度也就有差異,影響到漏壺計時的準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只逐漸發(fā)展成為多只一套的漏壺;同時,還將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漏壺的級數(shù)越多,計時就越準確;因為第二級漏壺就可以減小水位的變化了,到了第三級漏壺水位就基本穩(wěn)定了,于是再用第四級漏壺來計時就相對準確多了。
古代的“壺”因其制作精美,還延伸出一種“宴飲時的娛樂用具”(投壺)的功用,這也就增加了相應(yīng)的文化含義。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這是投壺最早的記載,意思是晉昭公宴請齊景公,由中行穆子擔(dān)任儐相,飲宴中以投壺來游戲。當(dāng)時,晉侯先拿箭桿來投壺,中行穆子替晉侯說祝詞:“寡君中此,為諸侯師?!饼R侯本就不服晉國做盟主,聽了祝詞更不高興,也拿起箭桿說祝詞:“寡人中此與君代興?!睍螅课牟?zé)備中行穆子說:“你為什么要說這樣的祝詞呢?須知壺是很容易投中的啊!”
秦漢以后廢除射禮,投壺便成為一種宴賓的娛樂。南陽漢畫像石中有《投壺圖》,圖中間是主賓兩人對坐投壺,旁有侍者三人。此時投壺雖然已不是正規(guī)的禮儀,但仍是一種高雅的活動。投壺起先是半禮儀活動,這種活動在宴會上得到推廣,變成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東漢前,投壺“禮”的意味還比較濃;魏晉南北朝則向技藝多樣化發(fā)展,娛樂性增強。
魏晉時投壺的技巧又有所發(fā)展?!端鍟そ?jīng)籍三》載有《投壺經(jīng)》四卷,《投壺變》一卷,晉左光祿大夫虞潭撰;《投壺道》一卷,郝沖撰??上н@些著作只有《投壺變》留傳下來。據(jù)孫盛《晉陽秋》載,有一位叫王胡之的人,可閉上眼睛投壺,百發(fā)百中。
唐朝有一位叫薛眘惑的人能背對投壺?!冻皟L載》:“薛奮惑者,善投壺,龍躍隼飛,矯無遺箭,置壺于背后,卻反矢以投之,百發(fā)百中?!?/p>
宋代司馬光對投壺已有悖于古禮而不滿,便著述《投壺新格》,根據(jù)古禮之義對投壺做全面的總結(jié)。他還對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guī)則,以“禮”的眼光做修改,把一些含有技巧的花樣動作刪掉。
明朝一些皇帝愛玩投壺,明畫《明宣宗行樂圖》中,便留下朱瞻基投壺的情景?!督鹌棵贰分械奈鏖T慶擅長投壺。
清代投壺日趨衰落,但直到清朝末年宮中也還在流傳。北京中山公園內(nèi)還有投壺亭,保存六只古代銅質(zhì)投壺。
現(xiàn)代的“壺”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計時功能與娛樂功能,只是被用作一般的生活容器了,例如水壺、酒壺、茶壺、藥壺等。
另外,“壺”有時還可用作“瓠”或“葫”的通假字,例如:“中河失船,一壺千金?!保ā儿樄谧印W(xué)問》)這里的“壺”通“瓠”,指能浮在水面上的瓠瓜(葫蘆),在“中河失船”時可以救人一命。
根據(jù)上面對“壺”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xiàn)將“壺”字字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guān)系):
“壺”字在常用成語中的使用情況大致有五種文化含義:
其一是指盛裝液體的容器,例如:成語“扣壺長吟”的意思是敲擊著酒壺長聲吟詠,借指抒發(fā)壯懷或不平之氣。而“壺漿塞道”這個成語則是指以壺盛著酒漿的人們擠滿道路,形容群眾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它是成語“簞食壺漿”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其二是指某種美好的環(huán)境,例如:“壺中日月”這個成語舊指道家悠閑清靜的無為生活。源自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詩:“何當(dāng)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倍烧Z“冰壺秋月”的“冰壺”指盛水的潔白玉壺,“秋月”指潔白的明月,喻指人的品格高潔。源自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其三是指古代計時的漏壺,例如:成語“銅壺滴漏”,其中的“銅壺”是指古代計時的漏器,用銅壺盛水滴漏來計時刻。源自溫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其四是指古代娛樂的投壺,例如:“枉矢哨壺”這個成語中的“枉”和“哨”都是歪曲、不正的意思,“壺”是指古代投矢娛樂所用的器具。彎的箭,歪的壺,比喻不精致的器物,為主人自謙之辭。
其五是用作“瓠”或“葫”的通假字,例如:成語“一壺千金”中的“壺”通“瓠”,瓠瓜中空能浮在水面,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珍貴。語見《鶚冠子·學(xué)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物使然。”又作“中流一壺”。而“懸壺濟世”這個成語本為古代頌譽醫(yī)者救人于病痛之說,后指在社會上掛牌行醫(yī)。
說到“懸壺濟世”,那么醫(yī)生看病跟“壺”有什么關(guān)系呢?《后漢書·費長房列傳》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眰髡f世有壺翁,不知其姓名,一稱壺公。一說“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藥于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藥必吐某物,某日當(dāng)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shù)萬,施市內(nèi)貧乏饑凍者?!?/p>
以此觀之,壺翁乃身懷醫(y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yī)者。因其診病貨藥處常懸一壺為醫(yī)幟,所以人稱壺翁,民間傳說中亦多有其神話故事。相傳壺翁曾傳醫(yī)術(shù)于費長房,記載雖語涉?zhèn)髌?,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壺公、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yī)。
但還是找不出“懸壺”的依據(jù),依照前文討論,“壺”常用作“瓠”或“葫”通假字推論,“懸壺”其實當(dāng)為“懸瓠”或“懸葫”,自古以來常于診室懸葫蘆為醫(yī)之標志,今仍有一些藥店、制藥廠等沿以為用,后世藥房有以葫蘆為商業(yè)幌子者,藥廠亦有以葫蘆為商標圖案者,比如天津某藥廠生產(chǎn)的速效救心丸和丹參滴丸就都是用一葫蘆形的小瓶來裝藥的。民間又有“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一說。況且“葫蘆”可“懸”,“壺”如何懸得?然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葫蘆”跟“醫(yī)病”又有什么聯(lián)系?
愚以為,其實葫蘆本身是不能醫(yī)病的,大約它有兩種吉祥意義為醫(yī)者所愛,一是它可以浮在水上,大一點的葫蘆可以渡人過水;二是在古音里它跟“?!弊种C音,可以使人逢兇化吉,故“懸葫”對病人有利。至于“濟世”嘛,醫(yī)者仁心,以醫(yī)技普濟眾生,世人稱之,便有“懸壺(葫)濟世”之說。
說到“壺”,今天最為推崇的當(dāng)數(shù)“宜興紫砂壺”了,因為紫砂壺的泥原料乃江蘇宜興特產(chǎn),故稱“宜興紫砂”。宜興紫砂壺既不是用來盛美酒的,也不是用來行醫(yī)治病的,而是為有閑階層飲茶助興的。因為紫砂壺的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完美結(jié)合,每一把壺都獨具匠心,在達成欣賞性上下功夫。一把紫砂壺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制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I垂I把、斜把、提梁把……其形制真可謂紛繁多樣。好的紫砂壺的每一個部位都耐人尋味,其中傳說典故亦頗多;再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