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林 吳 玨 彭 妮 王 波 黃艷香 楊張奎 王保明 趙秀芬
(昆明醫(yī)科大學(xué)第五附屬醫(yī)院/紅河州滇南中心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云南 個舊 661000)
當(dāng)前,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是一種常見高發(fā)呼吸疾病,在我國發(fā)病率已高達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同時存在嚴(yán)重的心臟病并發(fā)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對常規(guī)治療反應(yīng)欠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PPV)目前已廣泛應(yīng)用于治療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明顯降低氣管插管率和病死率[1]。近年來,隨著對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和機械通氣血液動力學(xué)的研究,機械通氣在搶救急性左心衰竭,尤其是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已被人們所接受。本文旨在觀察NPPV對AE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療效。
1.1 對象: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AECOPDⅡ型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80例,其中男72例,女8例,平均年齡67.5歲(50~85歲)。COPD診斷標(biāo)準(zhǔn)符合2007年我國COPD診斷指南[2];急性左心功能不全采用NYHA分級,如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臟泵功能分級(Killip分級),如為肺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時,應(yīng)綜合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變化情況,胸部X線檢查、超聲心動圖、血氣分析等。如雙中下肺濕啰音,X線檢查提示肺淤血,超聲心動圖提示SV(每搏輸出量)、LVEF(左室射血分?jǐn)?shù))降低多考慮心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為心功能Ⅳ級(NYHA分級)[3],心臟泵功能分級Ⅲ級(Killip分級)[4]。排除以下情況:血液動力學(xué)不穩(wěn)定、昏迷、氣胸、低血壓休克、自主呼吸微弱、鼻(面)罩材料過敏、大咯血、上消化道出血、氣道分泌物多易誤吸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治療包括吸氧、抗炎、平喘、祛痰、強心、利尿、擴血管等。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情嚴(yán)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表1 治療前后修復(fù)效果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修復(fù)效果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1個月比較,bP<0.05
PLI GI時間PD/mm治療前 2.01±0.46 1.93±0.73 3.20±0.25治療后1個月 1.47±0.35a 1.32±0.55a 3.14±0.08a治療后3個月 1.24±0.51ab 1.19±0.64ab 3.07±0.07ab治療后6個月 1.22±0.66ab 1.24±0.71ab 3.04±0.09ab治療后12個月 1.15±0.89ab 1.18±0.82ab 3.01±0.10ab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吸氧、抗炎、平喘、祛痰、強心、利尿、擴血管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采用美國偉康公司鼻(面)罩雙水平氣道正壓BIPAPVERSION型呼吸機進行輔助通氣。通氣模式為S/T,呼吸頻率12~16次/分,初始壓為吸氣壓(IPAP)6~8 cm H2O,呼氣壓(EPAP)為4 cm H2O,待患者適應(yīng)后,逐漸增加吸氣壓為10~20 cm H2O,呼氣壓為4~8 cm H2O,吸氧濃度30%~40%,選擇合適的鼻(面)罩。每天通氣12~24 h,如果在通氣2 h內(nèi)出現(xiàn)血壓下降收縮壓<90 mm Hg,窒息,PaO2<40 mm Hg,即改為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治療前與治療后24 h,48 h,7 d時心率,血氣分析中pH、PaO2、PaCO2,以及臨床表現(xiàn)變化:呼吸困難、意識狀況、肺部啰音等。治療前、治療后7 d時進行血漿N末端腦鈉肽原(NT-proBNP)濃度測定及超聲心動圖測定左室射血分?jǐn)?shù)(LVEF)。
1.3 療效評估標(biāo)準(zhǔn):顯效:呼吸困難、發(fā)紺、肺部哮鳴音和濕啰音均消失或顯著減輕,心率、呼吸、血壓、PaO2、PaCO2、pH恢復(fù)正常,心功能改善Ⅰ級以上;有效:上述臨床癥狀和體征減輕,各項指標(biāo)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心功能改善Ⅰ級;無效:上述癥狀及各項指標(biāo)未見明顯好轉(zhuǎn),心功能無改善或惡化。
1.4 統(tǒng)計與方法: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計量資料中兩個總體均數(shù)差別的假設(shè)檢驗(t檢驗)。P<0.05為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為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xué)差異。
2.1 兩組血氣分析參數(shù)及心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結(jié)果及心率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的pH、PaO2、PaCO2、HR均較對照組明顯好轉(zhuǎn),且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及心率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及心率比較(±s)
組別 PaO2(mm Hg)PaCO2(mm Hg) pH HR(次/分)治療前 50.0±2.8 68.5±8.5 7.30±0.06118.5±10.5對照組 治療后24 h 52.0±3.2 65.2±7.6 7.31±0.05115.2±10.2(n=40) 治療后48 h 55.8±2.5 60.5±7.8 7.32±0.04110.6±9.7治療后7 d 57.5±2.7 56.3±8.2 7.35±0.06 98.2±9.8治療前 48.2±2.6 69.3±7.8 7.30±0.05120.3±10.6治療組 治療后24 h 55.2±2.1 61.5±6.7 7.35±0.04110.5±10.5(n=40) 治療后48 h 59.7±2.5 55.4±8.2 7.36±0.03 96.2±9.9治療后7 d 63.5±3.1 51.5±6.9 7.37±0.0588.6±10.1
2.2 兩組LVEF及NT-proBNP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F及NT-proBNP監(jiān)測結(jié)果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的LVEF、NT-proBNP均較對照組明顯好轉(zhuǎn),且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發(fā)現(xiàn),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VEF及NT-proBNP值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LVEF及NT-proBNP值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LVEF(%) NT-proBNP(%)對照組 40 治療前 45±6.5 7879.5±876.7治療后7 d 50±7.2 1482.5±356.9治療組 40 治療前 44±6.8 8035.6±968.6治療后7 d 60±7.5 1019.4±289.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近年來,人們對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的認(rèn)識逐漸提高及全面,NPPV已廣泛運用于臨床。隨著NPPV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療中成功應(yīng)用之后,對難治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5]。本文主要探討COPD急性加重期并發(fā)Ⅱ型呼吸衰竭,同時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時,常由于病情嚴(yán)重,所以治療難度大。因為嚴(yán)重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會導(dǎo)致心肌缺氧,肺部感染細菌毒素釋放入血損傷心肌細胞,加重左心功能不全;另外,由于左心功能不全導(dǎo)致肺淤血、肺水腫,也導(dǎo)致肺部感染控制較難,繼之加重Ⅱ型呼吸衰竭,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因此,臨床在對此類患者的治療方案中,就提出了既能快速改善通氣,改善二氧化碳潴留,糾正低氧血癥,又能減輕肺水腫,改善心功能的要求。本文觀察了80例COPD所致Ⅱ型呼吸衰竭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療組血氣分析中的pH、PaO2、PaCO2較對照組好轉(zhuǎn);HR、LVEF值較對照組改善;NT-proBNP較對照組下降;治療有效率及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傳統(tǒng)的吸氧、抗炎、平喘、祛痰、強心、利尿、擴血管治療對改善通氣及心功能不全治療效果有限,如果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NPPV治療,則取得良好效果。主要作用機制為:①正壓通氣形成胸內(nèi)正壓,減少靜脈回心血量,從而降低心臟前負(fù)荷,改善左心功能;②正壓通氣形成胸內(nèi)正壓,使得心包壓力增加,左心室跨壁壓降低,從而降低左心室后負(fù)荷,并使心肌收縮力增加;③正壓通氣增加肺泡內(nèi)壓,使得肺泡由毛細血管漏出液產(chǎn)生減少,從而使肺水腫減輕;④正壓通氣打開陷閉的肺泡,增加肺活量;⑤克服氣道阻力及內(nèi)源性呼吸末正壓,減少呼吸肌做功[6];⑥正壓通氣可迅速有效提高血氧含量,增加心肌及重要臟器的供氧。綜上所述,NPPV治療COPD所致Ⅱ型呼衰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僅能快速改善患者通氣,又能糾正肺水腫,同時有利于肺部感染控制,打斷惡性循環(huán),具有良好的技術(shù)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