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蘭 袁燕子* 劉家蓮
(荊州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湖北 荊州 434000)
目前臨床中出現的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由一組病因不確切,多因素多癥狀多致病因素所導致的一種臨床精神障礙性疾病。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平常生活中的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生物因素等都有一定的相關性[1]。對于患者精神分裂的患者自身對自我認知的不全,對病因、治療、預后、心理、社會等方面缺乏自我感知與認知,該病的臨床治愈率一直處于較低狀態(tài),臨床復發(fā)率一直居高不下,導致該病患者的社會功能退化甚至喪失。在臨床中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能動性與自身認知能力低下,對社會環(huán)境中偏見較大難以真正融入社會生活中[2]?,F本研究對臨床中首發(fā)精神分裂及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護理進行臨床效果評價分析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現對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首發(fā)精神分裂及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進行選取抽樣各80例,分為首發(fā)組與慢性組;在所有患者中有男85例,女75例,年齡15~56歲,平均年齡(36.2±3.4)歲。首發(fā)組80例中有男43例,女37例,年齡15~55歲,平均年齡(34.5±2.9)歲。慢性組80例中有男45例,女35例,年齡17~56歲,平均年齡(37.6±3.1)歲。所有對照組成員均不存在與影響本實驗結果的其他疾病存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臨床一般資料如性別、病程、年齡及身體體征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實驗數據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兩組進行臨床心理護理內容包括:對所有患者每天進行有關社會工作者指責擔當與自身正確價值、人生觀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進行相應的考核,對表現優(yōu)秀者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對于表現一般者給予耐心講解與積極引導;對患者進行適當的社會指責實踐,讓患者扮演相應社會角色護士進行積極引導,建立患者心理的積極性與責任感;此外還要對患者的個人生活進行護理(個人衛(wèi)生、著裝、自我感知、自我認識、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個人社會生活定位,對患者進行積極引導;對患者的家庭關系進行護理,對各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積極引導家庭成員以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患者;對患者的社會關系會包括與周圍各人群的溝通,學會正確處理不同人之間的關系;對患者建立正確的心理衛(wèi)生觀念,積極耐心的對患者介紹一般臨床精神類疾病的危害,治療的方式、方法,預防復發(fā)的手段、內容等;指導家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的病情監(jiān)護;護理進行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相關指標進行考察,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調查記錄進行總結對比分析;采用精神病量表(BPRS)、社會功能缺陷表(SDSS)、大體功能量表(GAS)對兩組患者的測試結果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臨床用藥治療不作限制;患者的復發(fā)標準為患者出院后于1年時間內又出現精神失?,F象并持續(xù)超過1周時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病程為非正態(tài)分布,P<0.05表示統(tǒng)計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實驗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在臨床中對首發(fā)精神分裂患者與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進行臨床心理護理,對二者均具有良好的臨床康復作用,并且首發(fā)精神病分裂患者較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效果更為明顯,數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培訓前后各評價表分析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培訓前、后各指標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培訓前、后各指標評分比較(±s)
培訓前 培訓后BPRS CAS SDSS BPRS CAS SDSS首發(fā)組 33.5±9.146.1±20.34.1±1.322.3±2.779.4±18.21.1±0.4慢性組 29.7±8.938.3±18.44.2±1.117.6±3.166.1±14.72.6±0.8 P值 >0.05 <0.01 <0.01 <0.01 <0.01 <0.01
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是圍繞在如何使精神分裂患者盡快的融入社會群里生活中,降低后期患者的病情復發(fā)率等一系列為題展開。首發(fā)精神分裂患者的致病因素較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相同,但由于首發(fā)精神分裂患者的發(fā)病時間較短,對自我認知功能的影響相對較輕,能夠在經過一系列臨床治療后的治愈率也能相應的增大[3]。目前隨著醫(yī)療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臨床護理方式方法內容也發(fā)生了較大改變,臨床心理護理在干預精神分裂患者中起到重要作用,與藥物治療共同對患者精神的康復起作用,有效對疾病的治愈及復發(fā)率進行有效降低[4]。由于精神分裂患者在后期復發(fā)率高,目前階段尚無有效的手段對其進行根治,因此對于找到一種有效控制精神分裂患者臨床復發(fā)率的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查閱相關文獻得知對于精神分裂患者目前進行康復及護理治療的研究較為普及,心理護理目前正處于逐漸增大階段,在相關的研究中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5]。對于目前臨床治療階段來說主要是以臨床藥物控制與患者的臨床功能訓練再加臨床心理輔導治療。本文主要針對患者在心理護理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發(fā)現,在護理前期首發(fā)精神分裂患者的BPRS、CAS相較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較高,在BPRS方面前期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在心理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BPRS檢測數值均有所下降,兩組數據產生了顯著性差異性;在其他指標對比分析發(fā)現,首發(fā)精神分裂患者相較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臨床治愈性好,通過對比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兩組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首發(fā)精神分裂患者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要優(yōu)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因此在臨床中對于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要做到提早就醫(yī)進行臨床治療干預,使患者進行及時的有效治療,及時穩(wěn)定患者的不穩(wěn)定情緒,降低患者預后復發(fā)的可能性??傊?,心理護理能夠對精神分裂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作用,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