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寒婷
我讀過一篇王迅的文章,其間,他把評論家比作“鋼絲上的舞者”,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篇文章具體叫什么,他這么比喻有怎樣的語境,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完全忘了,但我清楚地記得,看到它時我沒忍住,撲哧笑了。當時,這個畫面感十足的場景,執(zhí)拗地從嚴肅的評論文字中跳了出來,仿佛在形象化地,炫耀著自己的技巧高超與性情快樂,并且也就眨眼的功夫,畫面里邊跳舞的人,便變成了王迅,也就是這時我笑出了聲。只見王迅的肩上,背著個大包,他邁著類似邁克爾·杰克遜那種酷炫的舞步,滑稽地走在時而左右搖擺、時而上下晃動的鋼絲上,而他的腳下,就是深不可測的萬丈深淵。我驚異的是,在如此險峻的情境之下,他身姿居然能保持了瀟灑。
生活中的王迅溫厚大方、成熟穩(wěn)重,與人交談時,誠摯的熱情里常常透著顯而易見的羞澀和不易察覺的客氣。與生活中溫文爾雅的王迅相比,這個熱舞在鋼絲上的形象過于夸張,所以,我才沒忍住笑了起來。不過,用他心儀的比喻去形容他,他應該不會有什么意見,更何況,這形象,完全就是他的寫照:請留意一下他行走鋼絲時,身上那個沉重的背包,那特征,幾乎是對他的量身定制。在鋼絲上舞蹈,本來就是個高難度的活,有誰不想輕裝上陣呢?可王迅這個批評者,一向是個苦行僧,他始終都在負重前行。
最近六年,王迅的側(cè)重點是追蹤文學現(xiàn)場,尤其關(guān)注小說創(chuàng)作,并且是從最初的專注長篇,發(fā)展到了后來的意欲將中短篇盡收眼底。在中國,文學期刊之多,原創(chuàng)小說數(shù)量之大,肯定稱得上世界之最,要想盡其所能地都納入視野,實在得有一只饕餮的胃口,但那種饕餮式閱讀法,享受的熱鬧固然多了,可胃口受到敗壞也在所難免。況且,由于作品數(shù)量過大,垃圾的比重自然就高,如此,對年均閱讀量超過500萬字的王迅來說,這高級有趣的審美活動,實際上,又成了臟活苦活乏味的活。好在,王迅這個深入人心的勞動模范,也擅長靈活地沙里淘金,他通過不斷推出有分量的評論文章來補償自己。常常有些搞批評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地,利用王迅每年都做的綜述文字來了解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這一方面是他們在討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同行對王迅的信任。老黃牛般辛勤的勞作,讓王迅收獲了不少贊譽和掌聲,可他,似乎連沾沾自喜的時間都不充裕,“閱讀就是我的生活?!?/p>
“閱讀就是我的生活”,在王迅憨厚地這么自況時,仍然可能有煽情之嫌,但是,當人們透過他的文字,比如《“70后”近期小說敘事學動向》《新世紀中國小說雅俗面向與趨優(yōu)態(tài)勢》或《藝術(shù)新變及其裂隙——2014年中篇小說敘事美學分析》《審美經(jīng)驗的重新梳理與多樣開掘——2015年中篇小說述評》,了解到這也的確是他的日常行為時,便會發(fā)現(xiàn),他那句話里,每個筆劃都流淌著真情實感。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我眼前,在鋼絲上負重前行的王迅的身影,總揮之不去還愈益清晰。其實,在那個畫面里,王迅背上的大包里很少珍寶,如果有,也只是一些未鑿的璞玉,必須靠一雙火眼金睛,去麻煩地發(fā)現(xiàn)辨識。閱讀,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消遣,但批評者的閱讀,卻與消遣基本無緣,還得像身兼小說家與批評家的E.M.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所要求的那樣,當一個“務(wù)必獨個兒坐下來與作者一起奮斗”的讀者,也就是說,首先得是個好讀者的批評者,應該效法小說家,密閉在不受時空限制的斗室內(nèi)獨自奮戰(zhàn)。我猜,王迅一定對此頗有心得,在他與小說奮戰(zhàn)的過程中,他不僅讀得多,還讀得投入,他那“沉重”的閱讀,便得以最終發(fā)酵為“舞”林秘笈,讓他能在批評的鋼絲上舞得漂亮瀟灑又蹈得自由快樂。
好像是與學院批評的遠離現(xiàn)場有意作對,王迅對文學現(xiàn)場的亦步亦趨,可謂摸爬滾打任勞任怨,又苦心孤詣矢志不渝。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每年八月底開始進入閱讀旺季后,他的現(xiàn)場追蹤就得快馬加鞭了。本來,閱讀是一項靜態(tài)的活動,可王迅這句質(zhì)樸的描述,讓我每每回想起來,都能感到動作性十足,我仿佛可以看到他全力奔跑的那副樣子,甚至,還能看到那掌控著他的,一種不可遏制的閱讀的渴求,一種遍嘗小說之美味、飽覽小說之美景的文學意志的堅韌力量。不知為什么,他在小說時空里那種負重的凌空攀緣,他與小說、與小說家、與形式和內(nèi)容、與閱讀及其對閱讀的排斥、親和、厭倦、享受……既讓我感動也讓我生畏。而他那種對于新的文學實踐和新的小說作品的興致和熱情,又總能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法國文學批評家阿爾貝·蒂博代所推崇的那種“自發(fā)的批評”,以及他為這種批評形式所做的不無浪漫的著名斷語——“給每日以生命”。
蒂博代曾為文學批評劃分過三種形態(tài):自發(fā)的、職業(yè)的、大師的。其中,他對自發(fā)的批評尤為看重。他格外強調(diào),大批評家圣伯夫把對現(xiàn)時作品的批評與對往昔作品的批評區(qū)別開來的做法,有著極為重要和特殊的意義。在圣伯夫和蒂博代看來,所謂自發(fā)的批評,那種像談話一樣生動、活潑、靈敏的發(fā)言,“將與新生的文藝作品為伍”,理所當然地能與作品水乳交融。蒂博代關(guān)心文學、生命與現(xiàn)實的當下性,“現(xiàn)時”是他頻繁使用的詞匯,那么,同樣對“現(xiàn)時”的文學過分偏愛的王迅,是否對蒂博代思想有所了解呢?這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王迅正用他的全部實踐,努力張揚著蒂博代的批評觀念:以“當日的批評,追蹤當日的作家,評論他們,按照當日的觀點,使用當日的語言來評論他們,因而有助于給每日以生命”。
當然了,“密閉”在書齋里獨舞般地閱讀,在任何時代,都不是追隨文學走向的唯一路徑,這一點王迅當然清楚,所以,為了放大批評的價值,他也特別渴望能為批評的密室打開一扇窗戶,讓現(xiàn)時的文學與批評通過交流,以一種現(xiàn)場的方式表達其訴求呈現(xiàn)其面目。于是,負重前行的他在那個大背包里,除了塞入各種小說,又從2017年1月開始,依托廣西圖書館,把每月一場的讀書會也鄭重其事地裝了進去。他策劃并主持的讀書會,每場就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邀請作家與專業(yè)批評家和普通讀者面對面地共同賞析,以期在這個精神互相碰撞意見彼此交通的場域里,激發(fā)出對于作品的鮮活批評。王迅說,“我渴望從書齋式批評走向在場式批評,一種活態(tài)的批評?!憋@然,他迷戀上的是批評的多元以及對話,而這,恰恰是批評最為自由的所在,所發(fā)揮的,也恰好是蒂博代說過的那種批評家的“票據(jù)交換所”的作用。時至一年以后的現(xiàn)在,王迅主持的讀書會,已經(jīng)舉辦十三場了,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剛剛開始。
應該并非沒有來由吧,注意王迅的所言所行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百多年前的蒂博代,而蒂博代曾透露的一件“駭人”小事,在我看來,除了好玩還意味深長,更仿佛與王迅也有所糾葛。某年某月某日,在討論文壇前輩圣伯夫文學批評集《月曜日漫談》里的觀點時,蒂博代和普魯斯特的意見截然相反,“差一點因此打了起來”??瓷先ィ@只是輕描淡寫的一樁趣聞,可事實上,它包含了諸多的美學問題。在《月曜日漫談》中,圣伯夫把口頭的批評即自發(fā)的批評和對歷史上經(jīng)典作品的批評加以區(qū)分,當他寫道,“巴黎真正的批評是在談話中進行的”時,“口頭的批評”或曰“自發(fā)的批評”作為一種批評形態(tài),便開始了獨立的存在??墒窃谖膶W批評問題上,對圣伯夫和他的“生平評論法”,普魯斯特一直窮追猛打,為了駁斥圣伯夫,他曾寫出專著《駁圣伯夫》,現(xiàn)在蒂博代認同圣伯夫,他自然要據(jù)理力爭,甚至不顧病體孱弱,居然還想老拳相向。對于圣伯夫和蒂博代贊賞的沙龍文學談話,浸淫于巴黎上流社會年深日久的普魯斯特,也許更有權(quán)固執(zhí)己見:“藝術(shù)家身上有兩面,一面是社會的人,參加聚會,結(jié)交女士,同評論家們廝混;另一面是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音樂、詩歌、繪畫或散文。普魯斯特確信,這兩個迥異的方面之間甚少關(guān)聯(lián)”。
在蒂博代、圣伯夫與普魯斯特之間進行評判并不明智,顯而易見,他們側(cè)重的是不同的文學問題。作為普魯斯特的一名“忠粉”,我對普魯斯特提出的藝術(shù)家深層自我的話題更感興趣,而在我看來,這也正是王迅在深入小說創(chuàng)作腹地時所特別注重的一個問題,或許這,也便是我注重王迅批評的一個理由。除了對中短篇小說持續(xù)關(guān)注,近年來,王迅還對殘雪和麥家的創(chuàng)作有過精深研究,《極限敘事與黑暗寫作——麥家小說論》一書,就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被王迅的這本書所吸引,首先是因為它的題目,無論是“極限”還是“黑暗”,都似乎有關(guān)一種隱匿的趣味。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自然是列于第二章“小說的立場”中的《極限敘事與黑暗寫作》一節(jié)。在文中,王迅把麥家和殘雪的小說精髓,巧妙地統(tǒng)攝在極限與黑暗這雙重的趣味暗影下。從表面看,兩位小說家無甚關(guān)聯(lián),甚至大異其趣:一位是暢銷書作者,作品紛紛被改編為影視劇呈現(xiàn)于銀屏熒幕;另一位則是備受矚目的小眾作家,作品以晦澀難懂著稱。然而,通過將他們的深層自我與作品的審美品質(zhì)打通之后再勾連起來,王迅卻能隱密而又神秘地,幫助他們結(jié)成同盟。
王迅在深入麥家和殘雪的精神世界時所抵達的地方,即是普魯斯特念茲在茲的、藝術(shù)家于生活中秘不示人卻在作品里廣而告之的那個自我。當普魯斯特誠實地做出如下告白,“書是與我們在日常習慣、社交生活和惡行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我不同的另一個自我的產(chǎn)物”時,他也是在討伐社交生活和沙龍談話里,那個醉生夢死虛度時光的自己,此時,若有人像圣伯夫那樣,以他紈绔子弟的實至名歸來評判他的作品,他一定會出離憤怒。
跟隨小說家的腳步,在他們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中,找尋他們藏匿的自我,這是普魯斯特所暗示的批評方法,這一方法比圣伯夫的“生平評論法”更為穩(wěn)妥??v使人性莫測,但密閉于斗室的小說家,卸掉了沙龍里嘩眾取寵的虛榮心,看穿了生活場景中的種種把戲,他所面對的,也更可能是那個本色的自己。而正是運用了這樣的批評方法,在深入麥家和殘雪小說幽深所在的過程之中,王迅才能通過他們迥異而又相近的創(chuàng)作,找到他們共同的精神根基:“他們與博爾赫斯?jié)撛诘毓餐裱环N寫作范式:在黑暗中寫作……‘黑暗意味著死亡、血腥、搏斗、重生、輝煌、瘋狂等字眼,而這些,無一例外地發(fā)生在精神領(lǐng)域。那些具有體驗極限的天分的作家,總能以強勁的想象力去穿越,去激活那個心中的黑暗處所,使之泛起世俗的沉渣。隨之而起的那些靈魂內(nèi)部的殊死搏斗,無異于一次次精神的圣戰(zhàn),而風平浪靜之時,便意味著形而上的終極之境的臨近?!辈徽撌躯溂夜P下情報與間諜的獵奇世界,還是殘雪筆下不食人間煙火的夢魘病態(tài)世界,王迅都用他的秘密武器,將它們的謎底一一戳穿,而在謎底曝光的瞬間,小說家也揭開了他們的面紗。
一路跟隨著王迅,觀賞他在鋼絲上負重舞蹈,著實是一次緊張、刺激、驚險的體驗。在談及當下浮躁的文學批評生態(tài)時,王迅曾說,若把批評的病象歸結(jié)為一句話,那就是“看不到人”。他的意思是說:時下的批評者大多面目模糊、缺失個性、彼此雷同,在眾人拾柴般多如牛毛的文章中,人們很難辨認出一個個獨立的批評者身影?;蛟S因為王迅已經(jīng)有此自覺吧,他倒是一直在努力地反其道而行之,盡量讓關(guān)注他的我們能過目不忘。這除了因為他是令人矚目的鋼絲上的舞者,還在于,他身上那只沉重的背包里雖然可能不乏種種的累贅,但是,卻更藏有讓他灑脫自由的舞林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