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桂平東塔的建筑特色

2018-07-23 08:39:14馮桂淳
藝術科技 2018年10期

馮桂淳

摘 要:桂平東塔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素有“廣西第一塔”之稱,建筑自有特色,工匠巧妙地把“穿”“繞”結(jié)合的上登方法應用到重樓疊閣的高層塔中,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明代嶺南地區(qū)磚塔建筑的遺風。本文對桂平東塔建筑特色進行了探析,以期為人們研究明代南方地區(qū)古塔提供幫助。

關鍵詞:桂平東塔;建筑特色;棱芽疊澀;厚壁空筒樓閣式

桂平東塔位于廣西桂平市境內(nèi),因坐落于桂平市區(qū)東約5公里的尋旺鄉(xiāng)東塔村潯江南岸而得名,在明代,桂平市是潯州府的府治所在地,故又稱“潯州塔”,因塔體的平面呈八角形又名“八卦塔”。據(jù)清代夏敬頤《潯州府志》記載,東塔是由“明知縣劉萬安建,僅成二級而卒,邑人立《遺愛碑》于其中,崇禎年間增為九級,塔始成”。查《廣西通志》得知,建塔者劉萬安是豫章(今江西省)人,明萬歷年間任桂平縣知縣。東塔已有400多年歷史,它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明代嶺南地區(qū)磚塔建筑的遺風,也是我國明代風水塔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座,彌足珍貴。1981年,東塔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塔為八角形厚壁空筒樓閣式磚塔,底徑12米,壁厚4米,內(nèi)空4米,通高50米,墻體外觀重檐9層,內(nèi)為14層。內(nèi)部的14層,每層樓板均用杉木鋪設,每層間用木樓梯搭建連接,供游客攀登觀光。整座塔體除重檐處用棱芽疊澀式作法外,無任何雕刻,唯用紅白色相間,簡練明了,歷久彌新,尤其在雨后陽光的照耀下,此塔熠熠生輝,給人“雨新不雨舊”的感覺。塔頂用火磚砌以圓錐形剎座,剎座高約2米,座上置一銅盤狀覆盤,罩在磚砌的剎座上固定,與整個銅塔剎連在一起。在銅盤底邊沿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各用鐵皮釘鉚固牢,鐵皮一直延伸插入磚砌的剎座底部牢牢固定。兩個銅球體側(cè)是自葫蘆口往下插入一根垂直的鐵柱至塔的頂層(第九層),串聯(lián)在一起,在兩個銅球體內(nèi)部及鐵柱底部各設置一個用鐵鑄造的十字架,底部的十字架深深插入塔墻內(nèi)部以牢牢支撐。銅葫蘆高5米,厚約3毫米,最大圓徑1米,黃銅質(zhì)地,葫蘆上鑄有銘文。兩個球體上分別刻有橫讀銘文“三元及第”,在直徑1米的大球體朝南面上豎刻“闔郡官紳士,建造銅葫蘆一座,重1000余斤,在于嘉慶丙寅年仲冬。省城林以全,佛山橫崗竹欄門內(nèi)潘以和仝造。闔郡官紳士”,可見塔剎曾于清代嘉慶丙寅年(公元1806年)仲冬重修,銅葫蘆由廣州市林以全和佛山市潘以和仝造。銅葫蘆表面非常光滑,銘文書法甚佳,均為楷書陰刻鑄成,線條十分細膩流暢,這說明當時冶煉鑄造銅葫蘆的技術和工藝水平十分高超。遺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少數(shù)民兵把銅葫蘆塔剎當作射靶,練習槍法,致使銅塔剎彈痕累累。原塔體上每層的檐角下均有鐵鏈懸掛的銅鐸(俗稱風鈴),風吹鈴響,窮盡數(shù)里,可惜因歲月久遠銅鐸和鐵鏈已蕩然無存。過去在潯江中航行的船只沒有航標燈引導,但只要看到東塔或在黑夜里聽到銅鐸的響聲,船客便知道快到潯州府或離潯州府城的遠近了,東塔成了當時水陸運輸線路上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登塔的方法是:外觀1至5層為穿壁繞平座,即從下一層門往正對上第二層門上登,在塔體外伸約70厘米的平座環(huán)行半周找到門后,又再登上上一層樓層;行至塔體外觀看到的第6至9層,登塔的方法改為壁內(nèi)折上式。這種構(gòu)造方法是明塔的顯著特征之一,也是鑒定明塔的重要標尺之一,即可從塔壁內(nèi)部行走在用青磚鋪砌的樓梯,拾級盤旋上行或下行,登塔者不用再走出塔體外的平座繞走,巧妙地解決了登塔者的恐高癥心理或因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給游客帶來的安全隱患。東塔的建筑特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科學精準選塔址

一般情況下,古代建塔塔址往往是在地勢高爽、土厚堅硬的地方,不致被雨水淹淤造成塔體下沉、傾斜或塌陷。若在街市寺廟的平地上建塔,通常需進行地基加固處理,一般都以碎石灰夯實,然后鋪以較厚、較堅硬的石板,目的是使基礎堅實牢固,同時防潮。東塔位于桂平市尋旺鄉(xiāng)東塔村潯江南岸,北面距潯江河堤僅14米,迎風面為北風,氣候相對干燥,西面為上塔腳村,東面是下塔腳村,南面約35米為東塔小學。從現(xiàn)存東塔的東北面即臨郁江面的河岸剖面看,由地表往下垂直約9米是泥土層,再往下則是堅硬無比的巨大石灰石巖層。這是造塔的最佳位置,因而桂平東塔自明朝萬歷年間建成至今,雖已經(jīng)歷四百多年的歲月滄桑,經(jīng)歷過多次地震的破壞,但依然巍巍屹立,其基礎之牢固令人驚嘆。

2 設計巧妙,匠心獨具

東塔為八角形厚壁空筒樓閣式磚塔。塔門單數(shù)層為同層對開門,雙數(shù)層為錯層對開門。這種設計布局嚴謹,遠看是為了使整個塔體裝飾整齊、莊重、美觀、風格一致,實際上正是設計者設計理念的獨到之處,其功能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整個塔體的脆弱部位在同一軸線上,以發(fā)揮抗震抗壓等作用。經(jīng)實地測量得知,墻體每增高一層,外墻體就往墻內(nèi)收分約0.25米,高度就收減約0.2米,墻體面寬度與高度按此比例逐層遞減,目的使整座塔體的重心與向心力保持穩(wěn)定。塔體外每層在墻檐處均砌以棱牙疊澀式重檐,檐的上下內(nèi)收成梯級式檐頂,檐頂面作為繞塔一周的平座(平臺),供盤旋登塔和環(huán)覽眺望者行走。每層平座寬度自下而上收分為0.5~0.7米不等,每層塔檐自下而上遞次內(nèi)收,外輪廓呈緩和卷剎狀。匠師們巧妙地把“穿”“繞”結(jié)合的上登方法應用到重樓疊閣的高層塔內(nèi),在暗層內(nèi)登塔給人撲朔迷離之感。

東塔平面采用了八角形,宋以后,我國古塔建造中,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很快就取代了唐代方形塔。塔平面的變化,首先是建筑工匠們從長期的造塔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所致。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高層建筑特別是磚石結(jié)構(gòu)高層建筑,極易在地震中受到破壞。古代工匠們從對地震受損情況的觀察中,已經(jīng)認識到了建筑物的銳角部分在地震中因受力集中而容易損壞,但鈍角或圓角部分在地震時因受力較為均勻而不易損壞。所以出于對使用和堅固兩方面的考慮,自然要改變造塔的平面。其次,適應人們登塔遠望的需要,也是古塔平面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木塔雖為方形,但便于設置平座,人們能夠走出塔身,憑欄周覽。改為磚石塔后,平座就不能挑出太遠,人們走出塔身便很困難,而且危險性也大大增加。改為六角形或八角形后,不僅能有效地拓寬視野,還有利于削弱風力,其優(yōu)勢是十分明顯的。

3 塔體高大俊秀,結(jié)構(gòu)為空筒

在廣西現(xiàn)存的同類磚塔中,桂平東塔的形體最高大,規(guī)模最宏偉,造型最優(yōu)美,居廣西各磚塔之首,素有“廣西第一塔”之稱。塔內(nèi)為空筒結(jié)構(gòu),設有暗層。桂平東塔的空筒結(jié)構(gòu)采用木板樓層,與宋代磚砌樓層的空筒結(jié)構(gòu)截然不同。其木樓層為14層,較塔身外觀9層重檐還多5層,這多的5層就是暗層。這種“內(nèi)多外少”的層次結(jié)構(gòu),與北方密檐式塔的“內(nèi)少外多”的層次結(jié)構(gòu)剛好相悖。

4 砌筑技術時代特色鮮明

塔體采用磚砌出檐的棱牙疊澀法,疊澀就是使用磚、石或木料通過一層層堆疊向外挑出或收進,向外挑出時要承擔上層的重量的砌筑方法。這是明代萬歷年間較為盛行的一種建筑技術,可作為同類塔的斷代標尺。這種棱牙疊澀的做法,既可防止雨水直接淋刷塔體,供登塔游覽的人們站出塔體外面四周極目遠眺,視野開闊,又解決了南方地區(qū)雨水較多用木材搭建護欄容易朽毀的安全隱患問題,有效保護了游客安全和塔體安全。

5 建筑兼融中外風格

塔體全用灰白色料抹涂,用朱紅色相間搭配,色彩對比手法簡單明了,簡練而明快的線條、穩(wěn)定而端莊的輪廓,使塔體顯得簡潔、莊重、雄偉、壯觀,塑造了一座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塔。東塔將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樓閣形式與印度塔的佛教墳冢性質(zhì)融為一體,成為廣西古代水路交通樞紐上著名的風水塔。在塔內(nèi)壁1至4層八個面壁中,各設圭角形壁龕一只,這種設置顯然與人們的宗教信仰、民間習俗等意識形態(tài)有關。訪村中長者得知,原壁龕內(nèi)供奉有多尊佛像,在解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毀壞?,F(xiàn)在塔體南向地面還存有香爐,每當節(jié)慶來臨,村民和船夫?qū)泶似盱搿W诮虄?nèi)在的感染力成為造塔者極力表現(xiàn)的唯一主題。

6 銅葫蘆塔剎抗雷避雷特征

據(jù)史籍記載,桂平東塔最初建成時間為明代崇禎時期,當時的塔剎是用青磚砌筑成墓冢形狀,但到了清代中期,因長期受自然災害的破壞,塔剎上青磚自然酥化,出現(xiàn)多處裂縫或崩塌,雨水直接灌入塔體內(nèi),導致塔內(nèi)登塔使用的木樓板腐爛毀壞,人們無法登塔觀光。為有效保護塔體,1806年把塔剎改造為黃銅鑄造。塔剎除了有裝飾作用外,還有鮮為人知的作用,即很強的抗雷避雷作用。據(jù)史籍記載,東塔附近這一帶是多雷電區(qū),東塔建成400多年來不知經(jīng)歷過多少回強烈的風雨雷電襲擊,但它始終巍然屹立,其神奇的防雷抗雷技術令人驚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7 結(jié)語

桂平東塔是融合了古代嶺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的寶貴實物資料,其建筑風格既受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又具有鮮明、典型的地域特色。桂平東塔作為嶺南地區(qū)古代社會和生產(chǎn)活動的實物遺存,是古代嶺南地區(qū)先民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jié)晶,較好地反映了先民卓越、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科學技術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和發(fā)展的情況,再現(xiàn)了古代嶺南地區(qū)先民的思想道德,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之一,是激發(fā)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好教材,不愧為“八桂一絕,古建奇葩”。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國古代建筑詞典[M].中國書店,1992.

[2]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3] 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金東瑞.中國古塔[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张北县| 印江| 营口市| 儋州市| 上思县| 防城港市| 岑巩县| 德庆县| 松溪县| 买车| 普宁市| 托克托县| 嘉义市| 临武县| 绿春县| 绥中县| 蓝山县| 邛崃市| 平陆县| 焦作市| 潼南县| 丰都县| 达州市| 措美县| 泽州县| 黄骅市| 孟连| 红河县| 小金县| 汝州市| 祁门县| 北川| 双峰县| 南郑县| 重庆市| 上饶市| 承德市| 溧水县| 鄄城县| 内乡县|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