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華
摘要:本文以必修一第五單元的“納爾遜·曼德拉---當代英雄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為例,圍繞閱讀篇章的框架建構和情感體驗,有效開發(fā)“主題”資源,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活動,“溶情”于教,巧妙“生成”,最終實現(xiàn)學生與偉人的“相遇”、“相識”、“相交”、“相知”并產(chǎn)生 “共鳴”。
關鍵字:單元主題;閱讀;構建;資源;感悟;共鳴
一、背景梗要
NSEFC Students Book I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五單元的主題。Nelson Mandela是一位當代英雄。其中的閱讀課文Elias story伊萊亞斯的故事,采用直敘手法,由窮苦的黑人工人伊萊亞斯Elias 敘述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故事, 時間是從1952年到1963年。 Elias初遇Nelson Mandela時還是一個年僅12歲的黑人少年,正處于人生的一個非常困難時期,Nelson Mandela拉開辦了專為黑人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幫助黑人解決困難。Elias正是在Mandela的幫助下獲得了在約翰內斯堡工作的合法權利,在Mandela的教育下,Elias也體會到人生的快樂和希望。Nelson Mandela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寬容博大的襟懷讓他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因此,Elias在第一時間加入了Nelson Mandela領導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lián)盟,聆聽Mandela的講演,積極參加他組織的反政府活動,為爭取獲得黑人與白人平等的權利而戰(zhàn)斗,讀起來親切感人,引人入勝。
二、教學重點
閱讀理解伊萊亞斯Elias的故事;能理解文章表達的觀點,并簡單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能主動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納爾遜·曼德拉的高尚品質,以及作為領袖人物的非凡魅力。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抓住伊萊亞斯對曼德拉的情感,曼德拉對待獄中生活的態(tài)度,體會偉人樂于助人、堅強不屈、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體會文章中真摯的情感,感受曼德拉為了追求自由而傾注畢生心血,努力斗爭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心中向上的情感。并且在生活中能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
在這單元的教學中,筆者追求熱情、互動、有效的英語學習課堂,在充滿熱情的氛圍中學英語,講英語,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樂講、愿學,一直是英語教學的理想課堂。因為只有充滿熱情的教與學,才能讓師生和諧互動,因為互動,才能讓教學變得直接而有效。要讓學生從英語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意義。
根據(jù)教學目標與重點,筆者積極備課,并在課堂上自始至終以飽滿的教學熱情和豐富的情感打動學生,讓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去充分領略、走進偉人……
三、設計思想
在本單元的教學設計中,不僅僅是停留在字、詞、句、段、篇的教學上,停留在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上,而是充分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xiàn)實或特定環(huán)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進入曼德拉的境界,去領略、品味偉人的情思。嘗試運用遞進提問、構建框架、讀悟結合、觀悟結合、讀寫結合的學習活動,互贏共生。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自主體驗的境界,使學生感受到偉人的品格及理解偉人為黑人民主自由的獻身精神。讓學生體會偉人內心世界,走進偉人。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主動地表述對自己心目中英雄人物的看法。不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在這個單元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悟文本;通過開發(fā)與主題相關的資源去深化文本,發(fā)掘主題的深層次的內涵。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和心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對話。
四、主題活動
1.“搜一搜”資料,與“曼德拉”相遇。
在啟動必修一第五單元A Modern Hero之前,教師布置的周末作業(yè)是,“動起來,搜一搜”:Surf the Internet to get as much as you can about Nelson Mandela ,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him.
周一學生上交的是一篇小短文,例舉一學生之作業(yè):
Nelson Mandela, who was born in Transki South Africa on July 18, 1918, founded the ANC Youth League. In 1944, He was admitted into the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In 1962, however, he was put into prison where he spent 27 years in it. It was the hardest time that he spent in his life. Luckily, in 1990, he was released from the prison. In 1993, he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Nelson Mandela was a south African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 from 1994 to 1999, the first ever to be elected in a fully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Mandela is a hero, who was awarded Nobel Peace Prize for antiracism and he was regarded as a vital force in the world fighting for human rights and racial equality.
學生通過上網(wǎng)瀏覽,對曼德拉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但是從學生所寫的文章可以看出,曼德拉離他們很遙遠,正如南非離他們很遙遠一樣。
學生感悟:對曼德拉,我了解得很少,其實現(xiàn)在我們中學生對名人的了解遠不如相對近距離的明星了解得多。不過通過搜索網(wǎng)站查詢相關資料,我對曼德拉有了一個較為籠統(tǒng)的認識,我搜索了幾個網(wǎng)站,閱讀了一些介紹曼德拉的文章,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自傳《自由路漫漫》A Long Walk to Freedom,他應該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按照老師的要求把搜到的信息整合了一下,寫了一篇小短文。感覺收獲較大。
教師感悟:因為曼德拉是一位離他們生活較遠的人物,學生雖然搜索到了一些信息,但認識比較淺,停留在很籠統(tǒng)粗略的介紹這樣一個人物的層面。但是也培養(yǎng)了學生去感知、理解、積累并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yǎng)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進一步閱讀打好基礎。
2.“讀一讀”文本,與“曼德拉”相識。
處理教材的閱讀文章時,教師拋出以下引導性問題作為幫助,要求學生用導圖形式畫出Elias和Mandela的信息以及他們之間是如何建立起聯(lián)系,互相幫助的:
a)Who was Elias?
b)What 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mentioned about Elias?
c)How did he and Nelson Mandela get to know each other?
d)What did Mandela do to help black people?
e)How and why did they help each other?
f)Why was Elias happy to help blow up government buildings though he didnt like violence?
學生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閱讀尋找信息,并做了如下陳述:
Elias was a poor black worker in South Africa. He only had two years of education and then had to leave school because his family couldnt afford the bus fare and school fees. So he couldnt read and write well. As a result, he could only get a job in a coal mine. Unfortunately, he couldnt continue the job as he hadnt a passbook to live in Johannesburg, because this was a time when the black people were put in a very unfavorable condition, where they had no rights at all: no vote, no dreamed jobs, nowhere to grow food, and the poorest areas to live in.
Elias was facing problems of being out of work. He turned to Mandela for help as Mandela was a very generous lawyer who was kind enough to offer guidance to him. That was when and how the two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Mandela organized ANC Youth League and Elias joined it at once. Later he helped Mandela blo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 although he didnt like violence. He was happy to help.
3.“觀一觀”電影,與“曼德拉”相交。
基于本單元的主題,教師積極挖掘主題資源,《再見巴法納》Goodbye Bafana這部電影取材于真實故事,講述的是曼德拉獄中生活20年真人真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獄警James Gregrey是典型的荷裔南非人,認為黑人是低劣人種。因為會說科薩語,他成了看管關在羅德島上的民主斗士曼德拉的最佳人選。
James Gregrey每天暗中監(jiān)聽囚犯,卻也受到曼德拉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地,他親眼目睹并且開始覺醒到人是可以多么殘忍無情地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種,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思想也正在轉變。終于,他決定幫助曼德拉,共同尋求南非的民主自由人權。這期間,曼德拉所扮演的是不顯山露水、拋磚引玉的角色。
這是一個關于兩個不同背景、信念沖突的男人,如何聯(lián)手面對、挑戰(zhàn)不可能的真實故事。電影中重現(xiàn)南非從法西斯主義當?shù)赖姆N族隔離政策,進展到民主自由的過程,這當中曼德拉扮演非常重要、鼓舞人心的角色,南非也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中民主國家的典范。
電影結束,教室里響起了掌聲,這是為James,為Mandela,為他們傾其畢生為自由人權而斗爭的掌聲。是學生從偉人身上汲取的心靈的震撼。
學生感悟:
李學生:最能震撼我的鏡頭和畫面:James Gregrey躲起來里看自由憲章,那里的一字一句洗滌了他的頭腦和心靈,讓他得以重新認識曼德拉,重新認識黑人與白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
方學生:最能震撼我的鏡頭和畫面: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獲得解放,是南非的新開端,也是曼德拉人生新的起點。望著曼德拉健步走向歡呼的人群,James 百感交集地說了句,“再見,巴法納”。而這個巴法納懷揣著當年的發(fā)小巴法納送的臨別吉祥物,已經(jīng)成了James這生最珍貴的朋友?!鞍头{”在科薩人(居住在南非開普敦省的牧民)使用的班圖語中的意思是“最好的男性朋友”。
孫學生:曼德拉的影響力,還在于他對James妻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她從極其厭惡憎恨黑人,到兒子出事后,收到曼德拉的充滿關愛的禮物與關懷,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恐怖分子”的善良,直至最后,在迎接曼德拉出獄的人群中,她大聲地呼喊:“Mr. Mandela”這一聲,喊出了她的支持與尊敬,喊出了一個“新南非”。
教師感悟: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影視、音頻等各種主題資源,拉近學習資料與學生的距離,讓偉人穿越時空,走進學生心田。教師也應該毫不吝嗇地把欣賞權、思考權、討論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思考者、探索者,這樣一定會給學生,給我們老師帶來無限的驚喜和快樂。課外的適當拓展不僅能起到點睛之筆、而且還能推波助瀾,帶給學生更直觀的、更深的心靈震撼。
4.“寫一寫”感想,與“曼德拉”相知。
在理解完文本Elias story和欣賞了電影Goodbye Bafana之后,教師讓學生比較Elias的故事和James這兩個故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比如,第一人稱和第三視角;普通人和領袖人物;主角與配角;敘述故事的角度等。比如,電影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繪一個似乎并不重要的人物,因為它著力于一個重要人物身邊的一個小人物,以此及彼地從側面去描繪偉大人物等。學生的熱情高漲,基本上都寫出了幾百甚至上千字的文章來抒發(fā)他們的感想。最后筆者將優(yōu)秀作文匯編成冊,名為“穿越時空 相知恨晚”。
學生作品1片段欣賞:
The story of Elias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movie. They all described the experiences of Mandela during his imprisonment on Robben Island. They all had a happy ending—the black won. They all showed us Mandelas good quality, such as being devoted, determined,selfless and generous. Everyone who is suffering from unfair treatment should fight for a more equal life.
The movie is different from Eliass story in some ways. A white prison guard was the leading role in Goodbye Bafana, while Elias story was about black peoples own effor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ndela. Mandel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James personality. He was growing spiritually during his time spent with Mandela. Elias was just one of those common black people who had worked their lives for equal rights for the blacks. Both are quite a success in indirect description.
5.“贊一贊”品質,與“曼德拉”共鳴。
歌曲《光輝歲月》是Beyond 樂隊歌手黃家駒在1990年8月3日到6日從巴布亞新幾內亞之行回來后,創(chuàng)作了的一首歌曲,黃家駒以這首歌向黑人領袖曼德拉致敬,歌頌了曼德拉偉大而輝煌的一生,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對種族歧視的厭惡與憎恨!據(jù)說多年后有人將這首歌給曼德拉聽,這位偉人聽了之后,潸然淚下。
教師與學生共同欣賞歌曲及cctv5講述曼德拉的夢想與背景音樂Beyond《光輝歲月》含義專題片。欣賞完視頻和了解了背景音樂后,將歌詞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理解這些歌詞的內涵。然后分小組活動,將中文歌詞譯為英文。
五、同行評議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平臺上進行文本對話,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英語學習方式,怎樣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體會情感世界,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英語語言和人文課堂,一直是筆者的追求目標。通過本單元的設計與教學,同行和專家的評價如下:
1.突出主題 “溶情”于教。
如果說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閱讀教學注重的是英語知識,英語技能,那么吳老師這個單元的教學追求的是情感。讓學生在感悟偉人情思的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英語知識和技能。學生真切地感到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一次情感經(jīng)歷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
2.關注個體“感悟”生命。
在這一課中,吳老師通過設置主題活動,讓學生去一步步地探究、體驗曼德拉為非洲黑人獲得自由和平等所做的努力。從上網(wǎng)搜索、到閱讀黑人Elias故事,欣賞《再見,巴法納》電影,翻譯歌頌曼德拉的歌曲,層層深入,讓學生在“做”中學到,感悟到曼德拉為非洲人民所作出的偉大卓越的貢獻。
3.借助活動 巧妙 “生成”。
一堂課可以如山般穩(wěn)重,如水般流動,風景般秀美,亦可如空氣般自由,如天使般飛翔。在吳老師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呼應,如水般靈動,自然生成。本單元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和走進一個離他們生活比較遙遠的偉人,學習活動的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途徑(如上網(wǎng)搜索)入手,運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的自主活動。教師用自己的智慧根據(jù)教學過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資源、開發(fā)多種教學渠道。教師提供的材料是豐富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是多樣的。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因為獲得了材料與環(huán)境的有力支撐,所以就會產(chǎn)生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他們在積累和提升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同時,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進行交流和研究,進而形成新的思維的碰撞。
參考書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孫錢兔。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合作學習”模式研究與實踐。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4)。
[3]段湘萍。基于文本解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小學外語教學,2012.12(上半月)。
[4]語言教學實用技巧。Michael Lewis(美) Jimmie Hill (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教師教學用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