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死你們啦”,不久前與大熒幕闊別十年的馮鞏攜新作《幸福馬上來》給觀眾打了一個溫暖的招呼……
記者:電影前期創(chuàng)作采風過程中有哪些有意思、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和故事,對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馮鞏:這部電影是以重慶江北區(qū)的老馬和許多調(diào)解員的生活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深入的采訪,我們了解到調(diào)解員是一個非常值得尊重的職業(yè),我們現(xiàn)在是4G時代,調(diào)解員也是“4劑”,怎么呢?他是家庭關系的黏合劑,鄰里之間的潤滑劑,社會矛盾的阻燃劑和幸福生活的添加劑。美麗的新時代,需要千千萬萬老馬這樣的調(diào)解員,偉大的中國夢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生活中的老馬化解了很多社會矛盾,唯獨化解不了自己。比如說,他幫助了很多人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連失足青年他都幫了,但面對自己兒子工作上的困難,比如路途遠,得坐著火車上班,他卻置之不理。還有一位安徽池州的調(diào)解員,是個殘疾人,左眼弱視,右腿殘疾,但是他用他自己辛苦掙來的微薄收入救助了很多殘疾人,被人們稱為“盲人的眼杖,肢殘人的拐杖,截肢者的輪椅”。曾經(jīng)有個人因為車禍致殘,肇事者逃逸了,為了幫他維權,他像一個陀螺似的,奔走在交警、醫(yī)院、民政、法院、政府部門間不停旋轉,經(jīng)過半年多的努力,最后終于拿到了65萬元的賠償金。
記者:這是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之后,暌違十年,您再執(zhí)導筒。這十年中國電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十年后回歸大銀幕依然選擇聚焦小人物,作為導演和主演,您在這部電影中是如何把握的?
馮鞏:要拍出小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酸甜苦辣,讓觀眾能夠相信他、接受他、喜歡他,一是要拍得真實感人,得讓這個人物接地氣,有溫度。其實基層的調(diào)解員就是小人物,模范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他是在本職工作中,一點點一滴滴通過不懈的奮斗贏得的。第二就是要拍得好看,拍得像電影。都知道我是相聲演員,相聲的語言特征是說話,但是電影則不然,它的語言是鏡頭,是畫面,是運動和追逐,所以我們拍了很多用行為說話的橋段,增加了很多動作戲,比如跳樓、下水追車、武打等,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目不暇接觀眾就會自覺地走進影院。
記者: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您有不少高空跳樓、極速追車的動作戲,有評論說您拍了這部劇之后晉升成為了“打星”,您如何看待這樣的評價?這么多年了,您為了觀眾這么拼,背后的動力是什么?
馮鞏:因為我從小就有英雄的崇拜,最愛唱的就是“扒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駿馬我是沒地兒找去啊,飛車我得試一回,結果拍完了,觀眾都說好,但是家人都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