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實現(xiàn)了矮化育種,將水稻產量提高了2到3成,這便是廣為人知的第一次“綠色革命”;20世紀70年代,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家實現(xiàn)了水稻雜交育種,使我國南方、東南亞等主要水稻生產區(qū)的產量有了第二次飛躍,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而李家洋團隊帶給中國和世界的,則是一種更有想象力的畫面:將來,育種就像組裝電腦一樣方便,人們需要什么樣的水稻,科學家就可以把相關的水稻基因組合在一起,培育出滿足需要的種子。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在20多年前向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曼·博洛格發(fā)問:“您怎么會發(fā)起‘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指促進糧食增產的技術改革活動。20世紀中期,以博洛格為首的小麥育種專家培育出30多個矮稈或半矮稈的具有高產、抗病等突出優(yōu)點的小麥品種。墨西哥推廣矮稈小麥以后,一舉從糧食進口國變?yōu)槌隹趪?/p>
“植株矮、穗數(shù)多、產量高,新品種受到農民的歡迎?!辈┞甯癞敃r告訴李振聲,他看到前來參觀的農民迫不及待地掐穗子裝在衣兜里,心里暗暗高興。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及其合作者正在品嘗這種喜悅。1月8日,他們的項目“水稻高產優(yōu)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作為項目推薦人的李振聲評價:“這個項目會引發(fā)一場新的‘綠色革命?!?/p>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正如《詩經》中所描繪的那樣,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戰(zhàn)略需求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米養(yǎng)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人類對小小水稻的認識卻并不能說了如指掌。
在水稻等禾谷類作物育種中,由于產量與品質性狀形成的復雜性,其調控機理尚不清楚,通過傳統(tǒng)育種方法進行改良,也存在周期長、效率低等問題。尤其是近20年以來,以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代表的水稻產量進入了緩慢增長期。主要表現(xiàn)為產量與早熟、品質、抗病蟲和抗逆性等其他優(yōu)良性狀之間的矛盾,尤其在目前的高產栽培條件下,個體和群體的矛盾及產量和生育期的矛盾更加突出。
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這是許多年來農業(yè)科學家們一直在追尋的答案,他們希望糧食不僅能夠高產,而且能夠質優(yōu),培育出高產優(yōu)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讓消費者在吃飽的同時能夠吃好,吃得安全、綠色。
科學家們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找到水稻基因和性狀的對應關系,按照需求的不同,設計出不同的水稻新品種?
李家洋領銜的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給出了答案——分子設計育種。
通俗來說,李家洋團隊主要是解決了稻米的兩個“好”:既“好看”又“好吃”。前者是指培育出分蘗數(shù)適宜、莖稈強壯、穗大粒多的高產理想株型品種,后者是指具有優(yōu)良的食用品質。
研究團隊用了十余年發(fā)掘出決定水稻是否“好看”的關鍵基因?!八居袛?shù)萬個基因,我們從中找到了控制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IPA1?!表椖恐饕瓿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所長韓斌說,IPA1在田間的表現(xiàn)平平,“但把IPA1優(yōu)異等位基因導入水稻主栽品種,可以重塑理想株型性狀,使產量顯著提高”。
研究團隊不僅給水稻“整形”,向國內水稻育種單位發(fā)放2000余份次理想株型種質,還育成“嘉優(yōu)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連續(xù)兩年萬畝示范平均產量比當?shù)刂髟云贩N增產20%以上,且適合機械化或直播等栽培方式。
科學上衡量水稻是否“好吃”則是依據(jù)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和糊化溫度。李家洋團隊基于這三個蒸煮品質的理化指標,根據(jù)18個與淀粉合成相關基因的遺傳變異,開發(fā)出51組分子標記,為分子標記輔助選育并改良稻米品質提供了工具。
項目主要完成人、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錢前說,他們把粳稻中淀粉合成相關基因的優(yōu)良等位變異導入高產秈稻品種,為解決水稻產量與品質相互制約的難題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
需指出的是,上述做法不同于轉基因技術。李家洋解釋,分子設計育種不存在基因編輯,也沒有引入外來基因,而是從水稻天然基因里進行篩選的。
事實上,研究團隊的第三項突出貢獻正是高效挖掘與利用水稻優(yōu)異種質資源。一方面,他們首創(chuàng)了全新的基因分型算法,構建出高密度的水稻單倍體型圖譜?!昂Y選出千余份遺傳多樣性豐富的代表性水稻種質資源和地方品種材料,繪制出‘解剖圖,供育種學家不斷組合出新品種?!表n斌說。
另一方面,他們闡明了水稻的起源及馴化過程,構建出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的精細圖譜。李家洋興奮地介紹,“家譜”顯示粳稻類型的栽培稻首先在中國南方珠江流域被馴化出來,人們在此基礎上再馴化出秈稻品種。
據(jù)統(tǒng)計,這個項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20多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引用8000余次。評論稱,它為水稻及其他作物分子設計育種提供了重要指導與示范作用。
科學家們并不滿足于此,一組組數(shù)據(jù)壓在他們的心頭。中國以水稻為主糧,但糧食自給率下降到85%,2010年以后更是由大米凈出口國轉為大米凈進口國,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日益嚴峻。
李家洋說,2017年金秋時節(jié),名為“嘉優(yōu)中科1號”的超級水稻在江蘇省沭陽縣迎來豐收,測產結果為平均畝產達到900公斤以上,頗受當?shù)胤N糧大戶的青睞,“只有農民愿意種,這樣的新品種才有意義”。(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