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祎
摘 要:著名翻譯家奈達曾提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本文通過比較分析魯迅小說《故鄉(xiāng)》的四種日譯本,探討奈達的翻譯理論在實際翻譯中的應用,闡述翻譯中內(nèi)容與形式、意思與文體、對等語與同一語等矛盾的處理方法。
關(guān)鍵詞:故鄉(xiāng);奈達;翻譯的矛盾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2
引言:
魯迅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其作品不僅在中國,在日本也備受矚目。1909年5月1日東京出版的雜志《日本與日本人》508期“文藝雜事”欄中就記錄了有關(guān)周氏兄弟的文字,這應當是日本最早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魯迅的研究。而后,青木正兒、山上正義、尾崎秀實、佐藤春夫、竹內(nèi)好、藤井省三等人都在魯迅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貢獻。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院螅斞傅摹豆枢l(xiāng)》被收錄進了日本中學三年級教科書中?!豆枢l(xiāng)》成為了日本中學生必讀篇目,魯迅也被稱為“近似國民作家的存在”。
在日本,魯迅作品翻譯家眾多,其翻譯風格不一,翻譯手法相異,產(chǎn)生的閱讀效果也不同。本文以《故鄉(xiāng)》的日譯本為中心,對比研究井上紅梅、松枝茂夫、竹內(nèi)好、藤井省三的譯本,探討翻譯中矛盾的處理。
一.日本的《故鄉(xiāng)》翻譯史
1921年,魯迅的《故鄉(xiāng)》首次發(fā)表在《新青年》雜志上,而后被翻譯為多國語言,為世人閱讀與研究。魯迅作品在日本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可以說域外的魯迅研究,以日本為最盛。1927年以來,共出現(xiàn)了六十多種《故鄉(xiāng)》日譯本。
竹內(nèi)好在其著作《從“絕望”開始》中梳理了1927年至1975年間的12種《故鄉(xiāng)》譯本。包括:1927年10月《大調(diào)和》上登載的作者不明的譯本;1932年1月《大魯迅全集》中的佐藤春夫譯本;1937年11月《魯迅全集》中的井上紅梅譯本;1953年5月《魯迅作品集》中的竹內(nèi)好譯本;同年10月《魯迅選集》中出現(xiàn)了田中清一郎譯本;1961年4月由增田涉翻譯的《阿Q正傳、其他8篇》中的《故鄉(xiāng)》;1967年6月《世界的文學》中的高橋和巳譯本;1969年度三省堂教科書《向名著學習我們的生存方法》中的那須田稔版本;1970年3月松枝茂夫翻譯的《阿Q正傳 狂人日記 其他六篇》中的《故鄉(xiāng)》;1974年8月《世界文學全集 33》中的駒田信二譯本;1975年6月《世界文學全集 93》中的松枝茂夫、和田武司共譯版本。
竹內(nèi)好之后,宇野木洋、丸山升、藤井省三等翻譯家與魯迅研究者亦發(fā)表了《故鄉(xiāng)》的日譯本。可以說,日本的《故鄉(xiāng)》翻譯歷史悠久,參與人數(shù)眾多,在日本的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二.奈達的翻譯理論
尤金奈達是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在其學術(shù)生涯中,對語言學、語義學、人類學都進行過研究,亦從事過《圣經(jīng)》的翻譯。在可譯論與不可譯論激烈爭辯的當時,奈達堅持站在可譯的一方,認為語言之間、文化之間能夠?qū)崿F(xiàn)翻譯對等。
相比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重視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奈達提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他強調(diào)翻譯的核心在于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讀者,才是衡量譯作是否正確的標準,即好的譯文要使讀者能夠正確理解原文信息。
奈達強調(diào)翻譯當中“必須有重點”。在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內(nèi)容與形式、意思與文體、對等語與同一語等矛盾,對于如何處理,奈達給出了回答,指明了方向。即上下文等同優(yōu)先于詞匯等同;動態(tài)對等優(yōu)先于形式對應;語言的口頭形式優(yōu)先于書面形式;聽眾及讀者通用、接受的形式優(yōu)先于傳統(tǒng)的享有威望的形式。
由于中日文化淵源,漢語與日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同形異義詞”,內(nèi)容與形式、對等語與同一語的矛盾尤為凸顯,由于過分追求形式對等,導致誤譯、譯文冗長乏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本文主要以《故鄉(xiāng)》的日譯本為例,探討各譯本中詞匯選擇的優(yōu)劣。
三.《故鄉(xiāng)》日譯本評價
(1)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井上譯:彼女は近処で評判の「豆腐西施」で
竹內(nèi)譯:「豆腐屋小町」と呼ばれていたっけ。
松枝譯:人々は彼女のことを「豆腐屋小町」と呼んでいたっけ。
藤井譯:みんなから「豆腐西施」と呼ばれていた。
在中國,眾所周知,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便是“西施浣紗”的經(jīng)典傳說。直至今日西施也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而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女歌人小野小町亦是有名的美女,所以日本人往往用地名加上小町代表美麗的女子。在《故鄉(xiāng)》一文中,“豆腐西施”用于形容豆腐店的楊二嫂年輕時的美麗容貌。
井上和藤井直譯作「豆腐西施」,而竹內(nèi)和松枝則采用了「豆腐屋小町」一詞。按照奈達的翻譯理論,雖然翻譯中強調(diào)再現(xiàn)原語信息,強調(diào)動態(tài)對等,但文化因素在翻譯中也占據(jù)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有些東西由于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因而盡管只為原語文化特有也應該在譯文中保留?!贝颂帯拔魇币辉~便是體現(xiàn)中國文化之處,應當進行保留。竹內(nèi)好也曾寫道,1973年以來,許多學生打電話詢問相同的問題:“小野小町和中國有什么關(guān)系?”由此可見,用日本文化來代替中國文化,在魯迅的翻譯中難以成功。
(2)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
井上譯:わたしは彼等の間に再び隔膜が出來ることを望まない。
竹內(nèi)譯:せめて彼らだけは、わたしと違って、互いに隔絶することのないように……
松枝譯:願わくは彼らが、私と潤土とのあいだにできたような隔たりを、たがいに持つことのないように。
藤井譯:僕があの二人が二度と僕のように、みんなから隔てられぬことを希望したい……
奈達指出,語言具有信息功能,在翻譯中,譯者應當向讀者如實地傳遞原文的信息?!案裟ぁ币辉~在漢語中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此處則指魯迅與閏土之間出現(xiàn)的“可悲的厚障壁”,即童年時代哥弟稱呼的兩人,二十多年后,因為傳統(tǒng)的階級觀念,變得極為陌生,閏土謙卑地稱魯迅為“老爺”,磨滅了魯迅對于故鄉(xiāng)的溫情。
井上將“隔膜”一詞照搬進日語中,完全沒有將原文信息傳遞出來。在日語中,“隔膜”一詞僅表示“膜片,光闌,隔膜,隔板”之意,如此,讀者完全不能理解兩人之間的隔閡的含義,井上的翻譯不符合奈達提出的翻譯的標準。竹內(nèi)譯本選擇了“隔絶する”一詞,即人與人之間相互隔絕,多指斷絕關(guān)系或失去聯(lián)絡(luò),這與二人之間心靈的隔閡之意依然不符。相比之下,松枝譯本選擇了“隔たり”一詞,其動詞為“隔たる”,意為關(guān)系疏遠,符合原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而藤井譯本使用了“隔てられぬ”這一表達,意為不被離間,不被疏遠。日語中被動態(tài)往往用于表達說話人受害的心情,文中閏土被封建思想所束縛,魯迅與閏土二人被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所疏遠,藤井采用被動態(tài),傳遞了其遺憾的心情。后面兩種譯法更符合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優(yōu)先于形式對應”翻譯理論。
(3)……都如我的辛苦展轉(zhuǎn)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井上譯:
…凡てがわたしのように辛苦展転して生活することを望まない。また彼等の凡てが閏土のように辛苦麻痺して生活することを望まない。また凡てが別人のように辛苦放埓して生活することを望まない。
竹內(nèi)譯:
…わたしのように、無駄の積み重ねで魂をすり減らす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は願わない。また閏土のように、打ちひしがれて心がまひする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も願わない。また他の人のように、やけを起こしてのほうずに走る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も願わない。
松枝譯:
…私のように、苦しい転々ととした生活を彼らにくりかえさせたくない。また閏土のように、苦しい麻痺した生活をくりかえさせたくない。またほかの人のように、苦しいすさんだ生活をくりかえさせたくない。
藤井譯:
…僕のように苦しみのあまりのたうちまわって生きることを望まないし、彼らが閏土のように苦しみのあまり無感覚になって生きることも望まず、そして彼らがほかの人のように苦しみのあまり身勝手に生きることも望まない。
在文章的結(jié)尾部分,魯迅跳出了小說,開始直接講述自己的人生觀,這也是文章中最難理解的一部分。魯迅將生活分為了三種,以自己為代表的“辛苦輾轉(zhuǎn)”,以閏土為代表的“辛苦麻木”,以及以他人為代表,這里應當是指楊二嫂等人一般的“辛苦恣睢”。所謂辛苦,即艱難困苦,井上譯本中選用“辛苦”一詞,為“勞苦辛酸”之意,而松枝和藤井譯本均采用了“苦しい”一詞,指肉體和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上述三種譯本,均采用了詞對詞的直接翻譯。
唯有竹內(nèi)譯本,其放棄了對“辛苦”的直譯,用其他詞語重新詮釋了三種不同的辛苦。對于“我”的辛苦,竹內(nèi)用“無駄の積み重ね”(中文意為徒勞的積累)進行了詮釋,對于閏土的辛苦,則用“打ちひしがれて”(中文意為精神被摧殘)進行了詮釋,少年時代的閏土活潑可愛,捕鳥、刺猹、撿貝殼,正如魯迅在文中所說,“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然而二十余年后,他“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此處竹內(nèi)僅用“精神被摧殘”來解釋閏土的辛苦,是不完全的,除了封建禮法的束縛,更有“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此處的“打ちひしがれて”并未完全詮釋閏土的辛苦。而對于他人的辛苦,則用“やけを起こして”(中文意為自暴自棄)進行了詮釋,如果此處的他人以楊二嫂為代表,那么其特點在于喪失良知,沒有感情,無時無刻地損人利己,能說會道以榨取財物,小偷小摸以維持生計,便是她的“辛苦”?!白员┳詶墶钡姆g,未能完全表達出原作者對其人生的同情。此處竹內(nèi)的重新詮釋未能實現(xiàn)意思的完全等同,不如以直譯的方式,將其理解交給讀者,等待讀者向原文靠近。
結(jié)語:
通過上述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內(nèi)容與形式、意思與文體、對等語與同一語等矛盾,奈達雖然為譯者指明了方向,但這并不是絕對的指標,翻譯過程中依然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于文化因素進行選擇性地保留,并選擇合理的表達方式。
本次研究僅以魯迅的《故鄉(xiāng)》的部分選段為例,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分析。今后將對其他作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期對魯迅作品的譯介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藤井省三.故郷/阿Q正伝[M].光文社古典新訳文庫,2009.
[2]松枝茂夫.故郷/阿Q正伝狂人日記他六編[M].旺文社文庫,1980.
[3]竹內(nèi)好. 故郷/阿Q正伝狂人日記他十二篇[M].巖波書店,1995.
[4]竹內(nèi)好著. 勒叢林編譯.從“絕望開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5]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6]勒叢林.竹內(nèi)好的魯迅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井上紅梅.故鄉(xiāng).[EB/OL][2018-04-10].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1124/card42939.html.
[8]李愛文,紀旭東.竹內(nèi)好的魯迅翻譯特征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5年第4期.
[9]陳廣靜.淺析語言學派翻譯理論在魯迅作品日譯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