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呼嘯山莊》中的主人公希斯克厲夫?qū)P瑟琳的愛瘋狂而又極致,甚至在凱瑟琳死后,希斯克厲夫還在凱瑟琳的墓前做出兩次驚世駭俗的戀尸行為,通過從其行為背后蘊藏的感情因素、人物原型考證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學(xué)積淀和宗教情結(jié)這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希斯克厲夫戀尸行為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和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呼嘯山莊;希斯克厲夫;戀尸;艾米莉·勃朗特
作者簡介:焦鳴冬(1987-),女,回族,寧夏銀川人,青海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外文學(xué)與文化關(guān)系。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2
十九世紀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1847年問世以來,以其復(fù)雜的敘事、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哥特式風(fēng)格和對兩代人的愛恨情仇驚心動魄、刻骨銘心的描寫,被公認為最杰出的英國小說之一,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學(xué)者和批評家。書中第一代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愛情驚世駭俗,震撼人心,兩人的愛情最終以悲劇告終。凱瑟琳未能與希斯克厲夫結(jié)合,含恨病逝,凱瑟琳下葬后,希斯克厲夫的行為舉止越加殘忍暴戾,如同魔鬼一般。他始終無法割舍對凱瑟琳的愛,甚至在凱瑟琳的墓前發(fā)生了兩次驚世駭俗的戀尸行為。雖然學(xué)術(shù)界將希斯克厲夫這一文學(xué)形象稱為魔鬼式人物,然而這兩次行為的發(fā)生真的僅僅是因為希斯克厲夫扭曲病態(tài)的心理導(dǎo)致嗎?背后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希斯克厲夫的第一次戀尸行為是在凱瑟琳下葬當(dāng)晚,他潛入墓園,企圖挖出并打開凱瑟琳的棺木,再度擁抱愛人的尸體。但因為聽到了一聲亦真亦幻的嘆息——希斯克厲夫認定那是凱瑟琳的靈魂發(fā)出的聲音并從中得到了慰藉,從而放棄了開棺,復(fù)而填平墓穴,沖回呼嘯山莊四處尋找她的靈魂。第二次戀尸行為則更為堅定極端、義無反顧,在凱瑟琳下葬十八年后,希斯克厲夫索性找到教堂司事,叫他撥開凱瑟琳棺木上的泥土,打開棺木,真正看到了凱瑟琳的遺體,并賄賂了挖墳人,以求得死后能和凱瑟琳葬在一起,再次相聚。
在真正打開凱瑟琳棺木后,出現(xiàn)了哥特式小說中特有的神秘主義、超自然風(fēng)格的描寫:希斯克厲夫看到凱瑟琳的尸體竟然沒有腐爛,“還是她的模樣”[1],尸體竟能保持十八年之久不腐,如此奇特的描寫不能不令讀者印象深刻。希斯克厲夫接著說了一句:“他(教堂司事)費了很大的勁才趕開我”[2]。這句話其實有著深刻內(nèi)涵??匆妱P瑟琳的遺體后希斯克厲夫接下來做了什么?雖然他本人沒有提及,但結(jié)合他對凱瑟琳深沉的愛戀和教堂司事對他大力驅(qū)趕的反應(yīng)可以想見,希斯克厲夫當(dāng)時一定對凱瑟琳的遺體做出了狂熱的舉動,也許是親吻她,又或者是緊緊擁抱她,甚至可能將她的遺體從墓穴中帶回家中朝夕相處。教堂司事對希斯克厲夫戀尸行為的阻止與驅(qū)趕,不僅僅是像司事所說是為了防止尸體受風(fēng)發(fā)生變化,也是從基督教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而為之。聽完希斯克厲夫?qū)ψ约簯偈袨榈年愂觯逗魢[山莊》中擔(dān)任主要敘述者的女管家耐莉也發(fā)出了憤怒驚駭?shù)暮艉埃骸澳闶欠浅憾镜摹銛_及死者就不害臊嗎?”[3] “惡毒”和“擾及死者”,可以說是代表世俗道德觀和基督教傳統(tǒng)觀念對他的行為作出的譴責(zé)。面對耐莉的憤怒,希斯克厲夫這樣回答:“我沒有擾及任何人,耐莉……我給我自己一點安寧而已。如今我將要舒服多了;等我到那兒的時候你也能使我在地下躺得住了。擾及了她嗎,不!她擾了我日日夜夜,十八年以來——不斷地——毫無憐憫地——一直到昨夜;昨夜我平靜了,我夢見我靠著那長眠者睡我最后的一覺,我的心停止了跳動,我的臉冰冷地偎著她的臉。”[4]這段話是希斯克厲夫真實內(nèi)心的自我坦白,他并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罪,反而認為自己從中得到了安寧,甚至在夢境中,他的戀尸行為也在持續(xù)——靠著凱瑟琳的尸體睡覺,甚至逼真地感覺到他自己也變成了一具尸體。聽完他的話,耐莉冷靜地從常識角度出發(fā)設(shè)問:“要是她已經(jīng)化成泥土,或是更糟;那你還會夢見什么呢?”[5]希斯克厲夫毫不猶豫地回答:“夢見和她一同化掉,而且還會更快樂些!”[6]由此可以看出,希斯克厲夫已經(jīng)沒有了活下去的意愿,同樣變成尸體和凱瑟琳融為一體,成為了他的心愿。之前他一直以生者的身份在追隨凱瑟琳的靈魂。如果說第一次戀尸行為因未能成功開啟凱瑟琳的棺木而未遂,那么在第二次戀尸行為真正實行后,他堅定了放棄生命的信念,并最終絕食而死,和凱瑟琳的靈魂得以相見。
在《呼嘯山莊》第九章中,凱瑟琳曾向耐莉如此坦白她對希斯克厲夫的愛意:“他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多么愛他;那并不是因為他漂亮,耐莉,而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論我們的靈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樣的……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厲夫!他永遠永遠地在我心里。他并不是作為一種樂趣,并不見得比我對我自己還更有趣些,卻是作為我自己本身而存在。所以別再談我們的分離了——那是做不到的……”[7]這段愛的表白猶如長年累月撕扯敲打著山莊的狂風(fēng)暴雨般激烈,特別是“我就是希斯克厲夫”一句,是凱瑟琳心中二人同心一體的愛情觀的真實寫照:兩人是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存在,這樣的愛情自然擁有了超越死亡的力量。凱瑟琳尸體的不腐不僅僅是超自然的奇跡,也是她在九泉之下對愛人感情的回應(yīng)和對重逢的堅定等待。即使病魔奪走了她的生命,在死亡使二人真正重逢、化為一體之前,她將一直保持生前的容顏。希斯克厲夫若不曾開啟她的棺木,也不會看到她完好的尸體,并向其宣泄思念與愛意。按照變態(tài)心理學(xué)的定義,戀尸癥“是指與異性尸體發(fā)生性活動作為經(jīng)常的、偏愛的甚至是唯一的滿足性欲的方式”[8],屬于性變態(tài)的一種。然而在《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厲夫?qū)P瑟琳尸體的執(zhí)著與愛戀具有了超道德性,超越了恐怖、病態(tài)、罪惡的定義,更多地是令讀者動容。這是因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不是一位道德家。像莎士比亞那樣,她是在客觀地呈現(xiàn)人物,而不是對人物進行道德評判;她要展示的是:究竟是什么因素鑄造了她筆下的人物,并使這些人物成為小說中讀者所看到的樣子;并非要贊揚和褒獎那些‘好的人物,譴責(zé)和懲罰那些‘壞的人物?!盵9]死亡學(xué)專著《面對死亡的人》在提及《呼嘯山莊》中這段情節(jié)的時候,也對此予以這樣的評論:“所有在更古老的小說中可能是色情的、死亡的、魔鬼般的事物都變成了激情的、道德的、喪葬的事物。該書是夫妻愛情與死亡主題的交響曲。”[10]
通過對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生涯追根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希斯克厲夫的戀尸行為其實是有參照原型的。艾米莉·勃朗特少女時期閱讀面非常廣泛,除了經(jīng)典著作,她也閱讀多種報紙雜志,其中包括創(chuàng)刊于1817年4月的《布萊克伍德》?!恫既R克伍德》是一本文學(xué)雜志,刊登過大量哥特式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布萊克伍德》引導(dǎo)并影響著艾米莉的讀寫”[11]。1840年11月,《布萊克伍德》上刊登了一篇名為《巴娜的新郎》的故事,講述了少女艾倫和她的戀人勞勒的愛情悲劇。艾倫與勞勒自小相識相戀,克服重重阻力終于成婚,然而婚禮當(dāng)天勞勒卻被人告發(fā)是一名謀殺犯,因此勞勒不得不與艾倫分離,躲避警察追捕。在一個夏日的夜晚,勞勒突然出現(xiàn)在艾倫家與她短暫相見,又因警察的襲擊再度逃離。艾倫承受不了打擊終于病逝。艾倫下葬三天后,有人向警察告密在哪里可以找到勞勒,警察們在告密者帶領(lǐng)下找到埋葬艾倫的墓地,看到勞勒在那里挖開艾倫的墓穴,深情地擁抱著艾倫的尸體,向她傾訴愛語。勞勒最終被警察擊斃,幾位陌生人將他與艾倫合葬在一起?!栋湍鹊男吕伞吠逗魢[山莊》的情節(jié)相比,存在許多相似之處,希斯克厲夫的人物形象塑造處處透著勞勒的影子,比如同樣性格狂野,與心愛的女性自小相識,迫于阻力分離又重逢,而重逢卻造成了愛人的離世等,特別是從墓地挖出愛人的尸體這一行為都一模一樣。由此可見《巴娜的新郎》對《呼嘯山莊》的影響,顯然,前者構(gòu)成了《呼嘯山莊》的重要創(chuàng)作素材,《呼嘯山莊》對前者有借鑒也有超越。勞勒的戀尸行為只有一次,而希斯克厲夫卻發(fā)生了兩次,兩次中間間隔十八年,十八年的時間都無法沖淡希斯克厲夫?qū)廴耸w狂熱的執(zhí)著,可見同勞勒相比,希斯克厲夫?qū)廴耸w的思戀更深重,更苦。
對艾米莉的宗教觀加以查考,也可以明白艾米莉為何能書寫出在英國文學(xué)史上如此罕見的愛情。19世紀的英國,殉道宗在勃朗特一家居住的約克郡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為數(shù)眾多的教徒。艾米莉的母親和姨媽都是殉道宗教徒,而艾米莉的父親勃朗特先生是一位福音派牧師,福音派“對超自然現(xiàn)象,包括精神體驗或神跡顯現(xiàn)采取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12],這更助長了殉道宗的宗教氣氛在勃朗特家庭中的傳播,艾米莉和她的姐姐曾經(jīng)就讀過的女子學(xué)校也是殉道宗學(xué)校,殉道宗深刻地影響了艾米莉的精神生活。殉道宗創(chuàng)始人約翰·衛(wèi)斯理和他的接班人威廉姆·格林姆肖采用激進、昂揚、狂熱、極其富有煽動性和蠱惑力,類似催眠和迷幻的方式進行布道,甚至能把悔過者引入宗教迷狂狀態(tài),進入極度激情、憤怒、躁狂和思維奔放的狀態(tài)?!澳翈熆駸岬钠矶\、激情的布道和夸張的精神訓(xùn)練是勃朗特姊妹尤其是艾米莉成長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13]。充滿著極端情感和感染力的宗教狂熱,也為艾米莉筆下的人物賦予了宗教狂熱般的激情,因此才有了希斯克厲夫和凱瑟琳之間如此激狂的愛情,受這樣的愛情驅(qū)動,希斯克厲夫才會不滿足于和普通人悼念逝者時那樣在墓前擺放鮮花、訴說思念,以及到處尋找凱瑟琳的靈魂,而是索性一再掘開她的墳?zāi)梗泵嫠氖w。
通過對希斯克厲夫戀尸行為背后的感情因素、人物原型考證及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學(xué)積淀和宗教情結(jié)進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他與凱瑟琳的愛情羈絆是如何強烈而極致,以及艾米莉能夠描寫出這看似瘋狂病態(tài)的行為,其創(chuàng)作根源何在,進而感受到《呼嘯山莊》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xué)魅力。
注釋:
[1][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245頁。
[2][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245頁。
[3][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245頁。
[4][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245頁。
[5][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245頁。
[6][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246頁。
[7][英]艾米莉·勃朗特著,楊苡譯:《呼嘯山莊》,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第64—第66頁。
[8]劉新民主編:《變態(tài)心理學(xué)》,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247頁。
[9]高萬隆等著:《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225頁。
[10][法]菲利普·阿里耶斯著,王振亞譯:《面對死亡的人》下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第219頁。
[11]高萬隆等著:《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35頁。
[12]高萬隆等著:《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47頁。
[13]高萬隆等著:《艾米莉·勃朗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