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教師科研基金項目“構(gòu)建歷史的美國圖像小說:歷史傷痕下的戰(zhàn)爭與屠殺”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B17007)。
摘 要:《鼠族》作為美國圖像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普利策獎獲獎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獨特的敘事風(fēng)格贏得了大量的讀者,并引發(fā)學(xué)界的廣泛討論。該文主要剖析了《鼠族》的納粹屠猶主題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該主題寫作的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美國圖像小說;《鼠族》;納粹屠猶
作者簡介:詹婷(1983.9-),女,浙江衢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美國文學(xué)和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2
1.美國圖像小說以及名作《鼠族》
1.1美國圖像小說和《鼠族》
圖像小說是近三十年來在國際上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文學(xué)類型。圖像小說以圖像和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有深度和有內(nèi)涵的故事。讀者通過圖像可以更直觀地閱讀并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滿足了人們精神和視覺上的各種需求。圖像小說區(qū)別于針對青少年市場且具有諷刺幽默性質(zhì)的漫畫(Comics),作品更加嚴肅、成熟,文學(xué)性強,內(nèi)容一般涉及歷史,政治,宗教等比較深刻的主題,適合成人閱讀。圖像小說盡管翻譯為小說,但實際上許多作品是自傳,回憶錄或歷史敘述的非小說類作品,所以在英文中會將這些作品稱為autobiographical graphic novel, historical graphic novel, documentary graphic novel等,或者有時統(tǒng)稱為graphic narrative。
“圖像小說”這個名詞真正開始確立并流行是在Will Eisner的突破性名作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 (1978)的平裝版出版之后。這本成熟復(fù)雜的短篇故事集描繪凡夫俗子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生活,將圖像小說與傳統(tǒng)漫畫區(qū)分開來,銷售很成功,確立了出版業(yè)的新類型與新市場。1980年代開始,美國重要的圖像小說作家阿特·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等脫離主流漫畫風(fēng)格掀起了獨立漫畫的新浪潮。他的圖像小說作品《鼠族》(Maus,1986)與《守望者》(Watchmen,1987)以及《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1986)被稱為是圖像小說的三大巨作,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廣泛傳播,強化了圖像小說的類型與概念。20世界90年代開始至今,圖像小說的發(fā)展進入繁榮期,出現(xiàn)了大量重要作家和作品,其中Joe Sacco和Chris Ware都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作品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聲音和視角,具有獨特的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圖像小說至此成為一種普遍的,被文學(xué)界和普通大眾接受的固定稱謂。
1.2阿特·斯皮格曼和《鼠族》
《鼠族》(Maus,1986)是美國重要的圖像小說作家阿特·斯皮格曼(Art Spiegelman)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美國圖像小說的重要作品。該作品并非虛構(gòu)的小說作品,而是描述 “我”和“父親”的關(guān)系以及“父親”大屠殺遭遇的自傳類作品。該作品暢銷28個國家,至今在美國已銷售1800萬多冊?!妒笞濉穵Z得了1992年的普立策獎,作者本人也成為備受贊譽,受人尊敬的作家和藝術(shù)家。
阿特·斯皮格曼是先鋒派漫畫的代表,畫風(fēng)粗糲,語言簡練,他在作品《鼠族》中使用木版畫般的黑白畫面,冷峻簡潔,線條明晰,賦予該作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1986年和1991年,《鼠族I: 我父親的泣血史》和《鼠族II: 我自己的受難史》分別出版。阿特·斯皮格曼在醞釀和寫作這部小說的十三年中,與父親多次交談,做了大量的談話記錄,最終完成此書的寫作。作者運用雙重敘事結(jié)構(gòu),兩條敘事線索交替前行,形成螺旋狀敘事,貌似雜亂,實際上有章可循,清晰明了。全文的主線是“我”對“父親”訪談的記錄,當(dāng)中也描述了“我”與“父親”的隔閡與矛盾,以及“父親”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另外一條敘事的線索是“父親”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與母親安佳的婚姻經(jīng)歷,以及后來在集中營的非人遭遇等內(nèi)容。在“我”與“父親”的訪談這條主線中,作者特意采用無框的畫格,區(qū)別于父親回憶時采用的有框畫格,故事在兩條相互交錯的主線中不斷向前推進。
2.《鼠族》的納粹屠猶主題
結(jié)合了歷史真實性和想象為特點的納粹大屠殺文學(xué)有一系列代表作品,比如《安妮的日記》,《辛德勒的名單》等。區(qū)別于其他文學(xué)類作品,《鼠族》采用圖像小說的方式來展現(xiàn)納粹屠猶這個主題?!案赣H”弗拉德克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我”阿特是“父親”的第二個兒子,長子理切夫在其六歲時在大屠殺中喪命,從此在“父親”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痛?!澳赣H”安佳雖然也奇跡般地在大屠殺中幸存,但卻最終選擇自殺結(jié)束生命。
全書以“父親”口述,“我”整理并匯編,講述了“父親”的痛苦回憶,真實地呈現(xiàn)了在大屠殺中幸存的故事。在這部小說中,“我”根據(jù)“父親”的描述和實地走訪,詳細地敘述和描繪了大屠殺的細節(jié),帶給讀者強烈地震撼。
作為那些親身經(jīng)歷過集中營生活的第二代,“我”無法在心理上重復(fù)集中營的經(jīng)歷,需要“父親”的描述來再現(xiàn)歷史?!案赣H”起初也拒絕回憶創(chuàng)傷的過去,保持沉默,但為了“我”,“父親”詳細地講述了那段令人窒息的回憶?!拔摇睂ⅰ案赣H”斷斷續(xù)續(xù)的講述錄音下來,進行重新整理編織。在傾聽和記錄的過程中,“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并不得不依靠心理醫(yī)生的幫助繼續(xù)維持下去。這段慘痛的經(jīng)歷無論對于敘述者“父親”還是記錄者“我”來說都是一段無法抹去的創(chuàng)傷回憶。
大屠殺對“父親”的劫后余生產(chǎn)生了諸多后遺癥。“父親”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給他帶來了許多身體上的病痛,眼睛、腿、心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使得“父親”飽受折磨,每日需服用大量藥片。同時因為納粹時期物資極度匱乏,逃離了集中營的“父親”變得極度節(jié)儉,他會要求 “我”把殘羹剩湯全部吃完,如果不吃就要挨餓(鼠族I,2008:49),他也會把摔碎的盤子粘貼起來再使用,(鼠族II,2208:15)“我”還笑稱他“像是種族主義者妖魔化的猶太吝嗇鬼”( 鼠族I,2008:137)。同時,“父親”整日焦慮不安,盡管在母親自殺后再婚,但他無法融入這段新的感情,整日疑神疑鬼,變得難以相處。他極度需要兒子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有一次甚至謊稱自己得了重病以確保兒子能給他及時回復(fù)電話。這些創(chuàng)傷對于“父親”來說一直存在,并一直讓他不安和緊張。正如“我”的心理醫(yī)生所說,“因為他為劫后余生感到負罪”,“于是,他把自己的負罪感發(fā)泄在你身上,那是安全的……對一個真正的幸存者”((鼠族II,2008:56)
大屠殺這場人類的浩劫也同時折射出人性的善惡。在這場災(zāi)難中,“父親”的諸多親人和朋友冒著生命危險給予他和妻子幫助,讓他們在這場浩劫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善良,使得他們最終能夠存活下來。但是在“父親”的描述中,我們也看到有的親人和朋友卻在現(xiàn)實和利益間不顧親情友情,唯利是圖,明哲保身?!案赣H”在向堂兄雅科夫?qū)で髱椭鷷r,雅科夫回答說“弗拉德克么?!我無能為力!” 父親打手勢說“我出錢”,雅科夫說“成交。不用擔(dān)心!哈斯科會來幫你的!”(哈斯科是另外一個堂兄的名字)(鼠族I,2008:120)在當(dāng)時的情況之下,所謂家和家人,都經(jīng)歷了殘酷的戰(zhàn)爭的沖擊,每個人都想尋求自保。在這場大屠殺中,還有一些人憑借著手中小小的權(quán)利,對受難的同胞百般凌辱,肆意踐踏。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時,“兵營里有個牢頭,他成天咆哮,對我們?nèi)蚰_踢,為所欲為。他也是囚犯,一個來自波蘭德國占領(lǐng)區(qū)的農(nóng)民?!保ㄊ笞錓I,2008:42)人性在這樣的歷史災(zāi)難面前得以扭曲。
“我”的心理醫(yī)生帕維爾是一位捷克猶太人,他也是泰瑞辛集中營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他曾與“我”探討關(guān)于大屠殺的問題,他說:“……看看出了多少本關(guān)于大屠殺的書。有什么意義呢?人們并沒有改變……或許他們需要一次新的、規(guī)模更大的屠殺。不管怎么說,那些遇難者永遠也不能表明立場了,所以也許不再講述這樣的故事反倒更好。”(鼠族II,2008:57)
3.《鼠族》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一名親身經(jīng)歷大屠殺的幸存者,這些經(jīng)歷如夢魘般縈繞他們,對遇難者和親歷者而言,再多的關(guān)于大屠殺的作品也無法讓他們死而復(fù)活或者從痛苦中擺脫出來。但是對于他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這些作品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過往的這段歷史,走出傷痛,開始新的生活。而對于旁觀者來說,以納粹屠猶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讓讀者警醒,以史為鑒,避免這樣的人類慘劇再度發(fā)生,可謂意義重大。
作為一部以大屠殺為主題的圖像小說,《鼠族》也進入美國的中學(xué)和大學(xué)課堂,用于歷史和文學(xué)的教學(xué)。本文從納粹屠猶主題入手闡述了大屠殺給幸存者帶來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創(chuàng)傷,也剖析了在這場災(zāi)難中的人性善惡。對該主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如何避免這樣的大屠殺再次出現(xiàn),親歷者和旁觀者該如何對待這段歷史,都值得進一步探析。
參考文獻:
[1]Baetens Jan , Frey Hugo . The graphic novel: 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 Camb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Novick Peter. The Holocaust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M]. London: Bloomsbury, 2001.
[3]Doherty, Thomas. “Art Spiegelmans Maus: Graphic Arts and the Holocaust.” [J]. American Literature 68.1(1996):69-84.
[4]Young E. James. “The Holocaust as Vicarious Past: Art Spiegelmans “Maus” and the Afterimages of History”[J]. Critical Inquiry, Vol.24, No.3 (Spring 1998): 666-699.
[5]阿特·斯皮格曼. 鼠族I: 我父親的泣血史[M]. 王之光等譯.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
[6]阿特·斯皮格曼. 鼠族II: 我自己的受難史[M]. 王之光等譯.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