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評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在對向以批評角度進行話語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中,批評語言學和批評話語不止是在術語和發(fā)展方向上存在不同,其實質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即批評語言學是運用功能語法,而批評話語是對批評語言學的繼承拓展,此次,就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從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的進展過程進行對應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批評語言學;批評視角;批評話語;分析
作者簡介:冉紅雨(1983.7-),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河南質量工程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2
引言:
在進行對應的分析過程中,其興起時間可以追溯帶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對語言方式的研究;即在分析語言、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語言在實際社會、文化演變中的作用等。因其兩者的分析方法存在相同的語言學和哲學思想基礎,因此,在對應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也會將其濟寧對應的互換使用。雖然在實質上,其都是采用“批評”的分析手法,但批評話語分析是批評語言學體系模式的發(fā)展和健全。
一、批評語言學與批評話語概述
批評語言學是以語言學系統(tǒng)理論功能作為對應基礎,在相關的語篇當中的各個層次和結構框架的組成過程中會受到情境立場、交際目的、個人觀點等的制約和影響,使其在批評視角的批評語言學的探究和分析過程中,使對應的觀點和理念能在不同、多樣化的語言形式中得到對應的聯(lián)系,在情境表達的對向語言功能的轉換和分類的作用下,使語言在批評視角在科學合理的體系中得到對應的解釋[1]。而批評性話語一方面是對語篇的表示意識、形態(tài)進行對應的解析,另一方面在涉及到管理學、哲學、政治學、傳播學及教育學等多個社會科學領域中,讓語言在人類進行實際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對向的實現(xiàn)。同時在社會的外界因素的介入,也從側面積極著人們對語篇認識和了解的興趣及研究重視,在以批評角度研究社會語言,也是反映出語言在社會事物與社會關系的直接組成,使相關的研究能在對應分視角中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和分析[2]。
二、批評角度下的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分析
批評語言學最早是西方社會在主流語言學應用和社會語言學的反動形成的,即其是將語言應用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進行對向聯(lián)系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語言研究的領域方向和范圍的同時,也是由此得出的相對結論能在實際的社會發(fā)展中,其能體現(xiàn)出言語者實際在社會中的實質地位。在不斷深入研究的過程中,隨著人員對其研究的方向開始出現(xiàn)、追求多角度、多視角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方式的進程中,也在“意義觀”這樣的確立過程中,重新對詞意和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中進行對應的考慮,且構建出批評語言學對應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其核心就是社會框架中同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強調的是對文本進行實質分析的情況下,著重對文本語法及意識形態(tài)進行對應分析,以此構建出語言結構同社會結構之間的直接關系。
但以批評視角進行批評語言學的發(fā)展分析過程里,也存在不全面的地方。即相關的語言學家的批評大多都還存在一對一的現(xiàn)存文本分析的局限性,在對應的分析中也時常出現(xiàn)文本信息資料過于片面、零碎的現(xiàn)象。使得批評語言學在文本的對應分析中,不能對整體的文本框架進行語法、詞匯的意識形態(tài)的有效延伸和全面理解[3]。
而批評話語的形成,主要是針對批評語言學的發(fā)展范圍中將批評視角進行對應拓展,其對象具體的分析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主要是為彌補批評語言學中存在的缺陷,在維護批評語言學的核心思想觀念的過程中,對應拓展批評語言學中的批評視角范圍。其核心即是對文本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有對應的媒介連接中產生的中介體;不單單關注社會問題,在術語使用采用的“話語”及“分析”也是對批評語言學的拓展。強調分析者的立場,同時還強調話語、權力及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在連接語言社會媒介的分析中通過多學科的理論研究是其在理論的認證中能在情境中得到實踐。
三、批評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比較
在將批評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進行對應的比較過程中,首先就其相同性進行分析,即其對應的基礎上其哲學和語言學相等的。尤其哲學基礎在法蘭克福學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下提出的批評性社會理論的對象都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即法蘭克福學派人員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在具有階級性、整體性的特征,其主要是對社會全員在對應的控制和壓制[4]。進而對工業(yè)社會中出現(xiàn)的電視、報刊等是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是為當前社會對個體的統(tǒng)治和操縱進行辯護的有效理論觀點,其實質是壓制人性的虛假意識進行的批判。意識形態(tài)涉及到的從特定角度對“世界”的表述 “批評”分析中,堅持以語言學為主體,以語言分析為途徑,以此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相互間的關系。同時其在使用的語言上都具有人際功能、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即是在表述者在對主觀世界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現(xiàn)象的總結中,通過語言表述傳播對現(xiàn)相關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和評價,使傳播和接收能在表達的過程中建立聯(lián)系;并能通過同語言學的理解和認識中進行話語的互動交流。
其次,在批評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中也存在著對應的不同之處。從批評語言學的語言的角度研究的不平等、種族歧視等社會問題中,我們能看到相關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分析語言結構來揭示語言所表達的社會意義,并通過語言的運用建立和維系社會組織間的權力關系。但在實際的分析過程中,我們也能了解到語篇中的語言結構和進程是以表述者的語境、立場、觀點、目的之間相互作用和制約出現(xiàn)的對系統(tǒng)功能隱藏的語篇里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解析,進行的語言結構與社會結構的直接關系。這種將語言結構與社會結構一對一地直接聯(lián)系起來的分析方法是批評語言學的一個核心特征,也是區(qū)別批評話語分析的關鍵點[5]。
可以這樣說,批評話語分析是補充批評語言學缺陷的同時,也對應拓寬其批評語言學的批評視角。即批評話語分析引用批評語言學中的“批評”二字,在堅持批評語言學的“批評”內核的過程中,采取“話語”在實際社會進展中的科學概念和研究成果,使其能在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下,能在更多的領域和范圍進行語言應用研究[6]。
結束語:
通過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從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分析,我們能了解到其“批評”的核心理論和結構,是在對批評社會科學的多角度的認識和分析中不斷累積的,一方面是拓展語篇研究中的批評視角,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了語篇研究中其具有的潛力。我們也在對應的探究和分析中了解到對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分析,不僅代表著語言研究里的新視角,同時也使得相關的理論體系框架不斷地完善健全。
參考文獻:
[1]田海龍. 語篇研究的批評視角:從批評語言學到批評話語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6,(2):40-47. DOI:10.3969/j.issn.1002-2643.2006.02.010.
[2]張冠群.批評話語視角下新聞訪談節(jié)目的及物特性分析——以HARDtalk為例[D]:蘭州理工大學,2014. DOI:10.7666/d.Y2566791.
[3]岳苗苗.對《紐約時報》中“昆明暴力襲擊事件”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6.
[4]袁華.對新聞報道的積極話語分析:一種評價視角[D].江西師范大學,2009. DOI:10.7666/d.y1555908.
[5]尚海燕.語篇與意識形態(tài)對政治演講語篇的批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6]段敏.人際交往中權勢關系的語言學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 DOI:10.7666/d.y180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