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信節(jié)目《見字如面》曾刷屏朋友圈,從年輕演員林更新到張涵予、歸亞蕾、周迅等,他們聲情并茂甚至眼含淚水地在熒屏上讀信,給觀眾帶來了驚喜。而董卿主持的《朗讀者》中也涉及名人讀信內容。最近,朱軍主持的《信·中國》也將播出,李幼斌、唐國強、吳京、徐崢、黃渤、陳建斌、蔣勤勤、劉濤、陶虹等名人也將讀信。為什么這類節(jié)目受到青睞,大家有什么看法?
是讀信,更是讀心
在眾多制作方把錢紛紛投入到高成本、大規(guī)模、動輒邀請一線影視明星做娛樂真人秀的時候,熒屏上出現了一股“清流”,它們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讀信節(jié)目”。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再到即將開播的《信-中國》,這幾檔名稱不同但氣質相近、精神實質類似的文化類節(jié)目似乎正引導著一股新鮮勢力,正在俘獲觀眾的心。
相比真人秀,讀信節(jié)目看似有點過于“清心寡欲”,一沒有高額的制作成本,二沒有錯綜復雜的內容編排,有的只是一尺方桌或者一席沙發(fā),以及嘉賓手中的一紙書信。觀眾的注意力之所以在此停留,與節(jié)目所蘊含的情感內核密不可分。
書信是一種特殊文體,大多數情況下,它以一種較為隱秘的形式存在。所以,讀信節(jié)目利用書信作為信息載體,通過明星之口,向觀眾表達一個故事、一種情緒時,節(jié)目就帶有自然的真實屬性了,而且這是其他真人秀節(jié)目永遠也無法比擬的一種真實。從古到今,書信始終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這就決定了讀信節(jié)目有著海量的素材庫。觀眾對歷史上名人、偉人的書信內容自然關注,同時對普通人的情感也極易產生共鳴,依靠嘉賓聲音的演繹和情感再現,向觀眾投射出最真實的歷史事實和尋常往事。
說到底,觀眾需要能夠滋養(yǎng)心靈的節(jié)目,因為大多數真人秀像是快餐,可以充饑,但時間一長容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讀信節(jié)目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觀眾找回我們對于文字、對歷史、對情懷的渴望。觀眾之所以被書信打動,是因為寫在紙上的文字曾離我們那么近,如今卻在漸行漸遠,我們期待一次情感最質樸的回歸。有人說,讀信節(jié)目也請了明星,如果讓普通人來讀還會受到歡迎嗎?不可否認,邀請明星讀信不排除他們自帶流量的可能,但是如若不是書信的內容動人,僅靠明星“動動嘴”就能賺足眼球嗎?事實上,明星在讀信之前,最先被書信的內容打動,進而才用自己的語言方式把感受到的情感表達給觀眾,引起更為廣泛的情感共鳴。讀信節(jié)目看似讀信,實則讀懂了觀眾的心。
李雪源
如此“獨角戲”
近期北京衛(wèi)視熱播電視劇《風箏》,因為比較喜歡柳云龍,筆者追看《風箏》。然而,這次感覺比較失望,在看了近二十集的作品之后,我們只看到了一個無所不能的個人英雄“六哥”,卻沒有看到那個打入敵人心臟多年,為組織做貢獻的“風箏”的風采。
在這部作品的前二十集中,很多共產黨的地下特工以及游擊隊員英勇犧牲,這其中,只有以郎中做掩護身份的“陸漢卿”是為了保護“風箏”而死——劇中交代,只有他一人單線和“風箏”聯(lián)系,除了黨中央高層,沒有誰知道“風箏”是誰。而其他死去的人,似乎全都成了冤死之人。前二十集,觀眾并沒有看到“風箏”送出什么有價值的情報或者是像能拯救自己的性命一樣去智慧地拯救自己同志的生命。結果就是我們從熒屏上看到的,在共產黨、軍統(tǒng)、中統(tǒng)三方面分別設下的誅殺包圍中,“六哥”每每都是化險為夷,安然無恙,而卻讓很多革命者成了犧牲品。真想不通讓那么多人“墊背”,就是為了塑造出又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嗎?這樣扎眼的一個人物,都擺明面上了,怎么還能潛伏得下來?
劇中還有一點有點可笑,就是“風箏”的身份,從一開始就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只有黨中央最高層領導以及單線聯(lián)系的相關人員知道,是個絕密??墒?,無論在八路軍邊區(qū)這一邊,還是中統(tǒng)、軍統(tǒng)的敵對勢力那邊,幾乎都在聊“軍統(tǒng)高層有風箏”,甚至很多人知道的更多,“紅軍長征的路上,此人的檔案就已經銷毀了”,這無疑是讓“風箏”暴露,在給敵人搜捕其人縮小包圍圈。
一部影視作品,需要一個團隊的合作,而不宜突出某個人,連韓冰都夸馬小五“放到人堆里都不顯眼”,是個干特工的料兒,可“六哥”這么“跳”,三方都要置他于死地,他卻英雄不死,這樣也太老套路了。如此“獨角戲”,并不好看。
李雄峰
一封信 一場文化之旅
《見字如面》,國內首檔明星讀信節(jié)目,沒有游戲,沒有搞笑,沒有冒險,有的只是“落滿塵土”的歷史信件和充當朗讀者的明星們。就是這樣一檔綜藝氣質不夠強的節(jié)目,卻在豆瓣有著九點五的高分。令人感慨名人讀信的熱潮來得有些猛烈!仔細想想,也沒什么可奇怪的,它的成功正因為它誕生在這樣一個精神需求越來越高的時代。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見字如面》、《朗讀者》,文化類節(jié)目受追捧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不滿足于淺層次的嬉笑打鬧,而是更加需要情感的互通、心靈的共鳴,名人讀信恰恰迎合了觀眾的這種需求。在手寫書信傳統(tǒng)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jié)目能夠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時光和記憶,傳播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而合適的明星讀信人的選取,更給這樣的節(jié)目增色不少?!兑娮秩缑妗防铮糖俚暮糜褮w亞蕾朗讀蔡琴在丈夫楊德昌去世之后含淚寫下的一封信《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言語中那種不舍和成全的矛盾讓觀眾動容。老戲骨何冰朗讀編劇蔡春豬寫給自閉癥兒子的一封信《那天,你被診斷為自閉癥》,讀到動情處,直接啜泣了幾秒?!缎拧ぶ袊返匿浿七^程中,楊爍在看朱德的信時忍不住潸然淚下,楊洋在念黃繼光的信時,情不自禁地把“不立功不下戰(zhàn)場”這句話反復讀了兩遍,全場的大學生跟著他一起念。連朗讀者都被信的內容所打動,觀眾怎么能不被信里所飽含的深情所感染呢?林更新說,《見字如面》這個節(jié)目很走心,其他節(jié)目只需要帶著肉體,但這個節(jié)目需要帶著靈魂。也許這就是名人讀信節(jié)目的魅力吧,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聽,讓浮躁的心沉淀下來,體味信中的親情、愛情、山河、家國,體味深邃的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
從2200多年前的秦掃六合軍中的大頭兵黑夫和驚,到當今藝壇宿將黃永玉、曹禺,隔著屏幕,信與我們跨越著歷史的距離,卻沒有情感的阻隔。正如參加英國一檔書信朗讀節(jié)目《見信如晤Letters Live》的“卷?!彼f:“書信是溝通交流中的詩意手法,它們像一扇扇窗戶,讓人窺視作者的熱情、美麗、痛苦和幽默。”一封信,一曲心靈共鳴,一場文化之旅。
程戈
謹防好形式做成“一窩蜂”
看到朱軍主持的《信·中國》即將播出的消息,一下子有些熟悉感,因為這兩年,有不少名人讀信或者是讀書的節(jié)目出現,如《見字如面》、《念念不忘》、《朗讀者》、《閱讀·閱美》等等。當然,對于《信·中國》筆者還是很看好的,如此多的名人,讀的又是非常有意義的書信,相信這檔節(jié)目會成為一檔繼《朗讀者》之后又一檔有深度有情懷的節(jié)目。
但是對于名人讀信節(jié)目筆者還是有一點小顧慮,因為據稱,還有類似的節(jié)目將在各衛(wèi)視播出,不但名人讀信,還有的名人讀日記等。
一種好的形式,最怕出現一窩蜂式的跟風者。名人讀信這種形式目前已經不新鮮,于是怎么在節(jié)目中將信讀好,可能最考驗類似節(jié)目了。
首先,選合適的名人,當然這很重要,由頗具實力并且影響力好的一些影視演員來讀信,至少保證了朗讀的技巧和表演的豐富。這已經是上述的幾檔節(jié)目證明了的。
其次,選擇什么樣的信尤為重要。書信內容不是唯一應該參選的條件,還要考慮到寫信人和收信人的情況。文化類節(jié)目看似溫和無害,實際上也有不可逾越的紅線,文化并非無禁區(qū)。就如前段一檔節(jié)目中名人朗誦了吳三桂寫給父親的訣別書,因而引起了爭議,說明選信需要慎重又慎重。
文化傳承,讀信節(jié)目是一種好形式,希望相關制作方能把這種形式做好,而不是看到人家做好了,就“一窩蜂”的跟風。
平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