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琴
筆者經(jīng)??吹揭恍┙虒W教研方面文章,談到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以及如何激勵學生課堂舉手的積極性。在此,筆者也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一堂好課”中學生舉手現(xiàn)狀及分析
學生舉手發(fā)言是課堂教學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但在課堂上舉手發(fā)言的學生卻很少,即使在教師的鼓勵下仍難見成效。許多老師坦言:課堂上學生不舉手發(fā)言,一堂課上得死氣沉沉,了無生趣。通過對學校情況的調查,我們思考學生上課不舉手發(fā)言的原因:
1.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把自己看作成人,認為舉手發(fā)言方式很幼稚,從而不屑于舉手。
2.關注同伴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并不重要,“不愿做出頭鳥”的心態(tài)。
3.老師的問題過難。
4.高年級學生不再那么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表現(xiàn)欲望不強。
綜合這些情況,我們在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采取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回答問題,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從以上現(xiàn)象分析可以看到,無論是對學生課堂上不積極舉手的原因分析,還是老師如何調動學生的舉手積極性,他們都基于這樣的理念:通過調動學生課堂舉手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以完成教師的教學預設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所謂的“一堂好課”。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再做一點深層次剖析。
二、兩種不同背景下舉手的本質區(qū)別
學生課堂舉手,是教學中再正常不過的一個現(xiàn)象,俗話講“學問學問,有學有問”,問題是學生在什么情況下舉手,是為了回答好老師預設的教學問題,完成老師的教學設計的任務,還是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要得到老師的幫助,然后在自己已有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獲得一次生成體驗。其實這兩種情況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前一種情況是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以傳授知識為前提,而后一種情況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成體驗和知識建構為發(fā)展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很少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后進生,一個好學生幾句話能回答清楚的問題,一個后進生回答起來磕磕巴巴,幾分鐘也表達不清楚,因此回答機會往往留給了一些優(yōu)秀學生。究其原因,還是片面追求課堂效率,把課堂的重心放在教師的預設和方法技巧上,并不是關注所有學生的課堂生成和知識的建構。其實后進生最需要關注,最需要鍛煉成長的機會。
三、課堂教學中不宜過多追求課堂的“熱氛圍”
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和活躍氣氛不等于追求學生思維的活躍。課堂教學應該追求學生思維的活躍,一個喜歡深入思考的學生不一定就是搶著發(fā)言的人。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活躍,進行語言激勵、物質激勵,這些雖然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但如果每節(jié)課都追求氣氛活躍,學生長久浸潤在這種“熱氛圍”中,他們的思維也許就會變得越來越膚淺,性格變得越來越浮躁。我們要追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應該刻意追求課堂教學的觀賞性?,F(xiàn)實中,許多公開課已經(jīng)嚴重背離了課堂教學的初衷,課堂教學不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成長,而是為了表演給觀課者欣賞、評價的,把課堂是否精彩、學生舉手的積極性高不高、氣氛是否活躍作為重要的目標。雖然整個教學過程行云流水、精彩紛呈,但是教師的預設太多,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走,在知識體系建構、思維優(yōu)化、掌握技能方法等方面很難達成目標。
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踏踏實實才是常態(tài)。無論是知識的積淀,還是能力的培養(yǎng),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在課堂上一蹴而就。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過多追求課堂的精彩和學生舉手的積極性,應更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體驗和知識、能力系統(tǒng)的建構過程。
四、現(xiàn)代課堂更多關注自主學習、生成體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一些現(xiàn)代課堂的教學中,如微課、翻轉課堂、無邊界課堂教學等,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內外的自然結合、拓展延伸。有的教師設置周學習目標、課前學習目標等。例如周學習目標就是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把生活納入教材體系,然后創(chuàng)建學校課程系統(tǒng),再把各類課程按學期分解到周,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形成一種網(wǎng)狀化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按照周目標的要求在課外多花一點時間學習,以便在小組交流展示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參與的主動性,而并不在于課堂舉手的積極性這些形式上的問題。所謂課前目標學習,就是在課堂教學之前,師生所進行的目標明確的自主學習過程。它是一種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運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新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的高速發(fā)展,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好的物質條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生成體驗和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條件,不拘泥于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表面現(xiàn)象,在不斷吸取傳統(tǒng)教學精華的基礎上,更多關注學生學習中的生成體驗和自我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過程。(作者單位:江西省湖口縣凰村學校)
責任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