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 要:大召寺作為呼和浩特最早的藏傳佛教格魯教(黃教)寺院,傳承著百年的佛教文化儀式活動。其中送巴令儀式與曬大佛儀式是大召每年重要的兩項佛教儀式活動,筆者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對其正月佛教儀式活動進行實地考察與走訪記錄,意在詳盡記錄本次大召正月佛教儀式活動。
關鍵詞:大召寺;田野考察;送巴令儀式;曬大佛儀式
一、大召寺簡介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南部,其中"召"是藏語“寺廟”之意,"大召"蒙語意為"大廟",漢語原名稱"弘慈寺",清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定名為"無量寺"沿用至今。因大召寺內(nèi)供奉一座銀佛,所以又稱"銀佛寺"。大召寺是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于萬歷七年(1579年)主持創(chuàng)建的,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教(黃教)寺院,長久以來,它承載著呼和浩特藏傳佛教的儀式文化活動,是呼和浩特最早的喇嘛教寺院,。因康熙皇帝曾在此小住,為表示對皇帝的尊崇,喇嘛們?nèi)∠嘶罘疝D(zhuǎn)世的規(guī)定,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大召寺坐北朝南,主體建筑為"伽藍七堂式",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建筑。明清時期,民間傳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大召寺則位列著名七大召之首。大召其華麗獨特的召廟建筑結(jié)構(gòu)、珍貴典藏的文物和藝術品,以及神秘的查瑪舞和傳統(tǒng)的佛教音樂,構(gòu)成了大召獨特的"召廟文化"。
(一)正月十四 送巴令儀式
時間:2018年3月1日(農(nóng)歷正月十四)下午活動儀式:送巴令儀式送巴令,即“送鬼”之意,是藏傳佛教特有的佛事活動,寓意著將新一年之中的晦氣和災病全部送走。大召每年在農(nóng)歷正月和六月舉行兩次送巴令活動,此項佛事活動在呼和浩特地區(qū)已經(jīng)傳承了400余年,成為大召傳承佛教文化的活化石。巴令——由喇嘛用油面捏制而成,高約1.5米,身軀以三棱狀固定,頂部為白色的骷髏形式,代表魔鬼。巴令捏制成后,需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剪出魔鬼的衣服,以及代表捆綁和火燒魔鬼的繩索、火焰等紙扎,將魔鬼裝扮起來。之后,在魔鬼的頭頂放一只金剛杵,以鎮(zhèn)壓魔鬼。制作好的巴令,要在送巴令的前一天放入佛殿內(nèi)供奉一日。送巴令時,要先誦經(jīng)祈禱,之后由兩人從佛殿抬到廣場上,進行打鬼形式的跳恰活動(藏傳佛教查瑪舞中的一部分),有驅(qū)鬼之意。跳恰完畢后,將巴令抬出山門外,用火焚燒后,活動結(jié)束。
筆者于2018年3月1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四,來到大召寺實地考察大召送巴令儀式。儀式開始前筆者來到大雄寶殿內(nèi),在誦經(jīng)堂紅木臺上,依次擺放著炒米、果條、奶豆腐、酥餅、馓子、黑棗、紅棗、冰糖八樣貢品,在其內(nèi)殿還擺有多盞酥油燈,以五谷沐佛恩,祈求幸福安康。
隨后大雄寶殿二層掛出佛像(唐卡),信眾在外等待,儀式活動準備開始。兩位喇嘛面向殿外,長吹海螺號,提示寺內(nèi)眾喇嘛前往誦經(jīng)堂準備誦經(jīng)祈福,信眾紛紛聚集,儀式活動正式開始。十分鐘過后,喇嘛與信眾入大雄寶殿。誦經(jīng)堂大殿面南朝北,外堂誦經(jīng),內(nèi)堂為佛殿,中間是喇嘛誦經(jīng)和信眾就坐區(qū)域,共六排,中間兩排是喇嘛誦經(jīng)就坐區(qū)域,外側(cè)四排是信眾就坐區(qū)域。參加誦經(jīng)的喇嘛按等級高低自北向南就坐,在藏傳佛教特有的大號、大镲、擊鼓的伴奏下,喇嘛開始誦經(jīng)。
下午四點整,誦經(jīng)結(jié)束,之后將巴令轎子抬到殿外(菩提過殿)的廣場上,進行打鬼儀式。這時信眾紛紛用請來的哈達拂掃自己的身體,然后把哈達獻給巴令,巴令則由兩位喇嘛抬起,過程中信眾從下方鉆過,以求吉利,寓意晦氣、災厄、疾病被巴令帶走。巴令轎子到菩提過殿廣場前,在藏傳佛教特有的樂器伴奏下,準備進行打鬼形式的跳恰活動。
至下午四點二十分,跳恰活動結(jié)束,喇嘛將巴令抬出寺外,開始轉(zhuǎn)召,信眾排著長隊,緊緊跟隨,上千人云集于大召前,等待加入轉(zhuǎn)召隊伍。伴隨著各種法器與莊嚴的誦經(jīng)聲中,大召住持點燃巴令及成堆的哈達。最后,僧眾返回大殿誦經(jīng),送巴令法會結(jié)束。
(二)正月十五 曬大佛 跳查瑪舞
時間:2017年3月2日(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上午活動儀式:曬大佛 跳查瑪舞“曬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tǒng)法事活動,大佛是大型特制的唐卡,它是一種做工精致、色澤鮮艷,藝術價值很高的珍品卷軸畫,是每個寺廟的鎮(zhèn)寺之寶。唐卡有多種形式,會用到諸多天然顏料,如綠松石、珊瑚、金子等。這些天然顏料可使顏色常年如新。“曬大佛”即請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可以防霉變和蟲咬,另一方面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盤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及涅盤;通過曬佛讓信徒瞻仰佛像,沐浴佛恩。曬佛之日,當東方第一縷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時即為佛像展開的最佳時辰,由寺院喇嘛將大佛卷攏后扛出,并由儀仗隊吹號角在大佛前面開道。屆時便有無數(shù)信眾自發(fā)地加入扛佛的隊伍中祈求平安。
“查瑪”舞的源頭是藏傳佛教的“羌姆”樂舞,傳到蒙古寺院后稱為“查瑪”,其意為法舞、宗教樂舞。查瑪是藏傳佛教寺院在每年重要宗教節(jié)日里由僧人表演的宗教儀式性樂舞。表演樂舞的僧人扮演眾多護法神及各種鳥獸神袛(如牛頭神、鹿頭神等)、骷髏、鬼怪、壽星等,出場人數(shù)達數(shù)十人之多。查瑪舞服裝上采用夸張、神化的手法設計加工制成,顏色鮮艷靚麗。參演人員手持不同法器,諸如刀、劍、鈴、杵、缽、鼓等。每年正月初八、六月初八開始排練六天,正月十四、十五日和六月十四、十五日正式演出。
筆者于2018年3月2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來到大召寺實地考察大召佛教儀式活動。上午九點三十七分,在菩提過殿前,大佛唐卡緩緩升起,曬大佛儀式活動正式開始。信眾紛紛燒香祈禱,虔誠跪拜,喇嘛開始在大佛唐卡前誦經(jīng),為眾生祈福。四十分鐘后,誦經(jīng)祈禱結(jié)束,喇嘛抬起五彩轎子出寺,開始轉(zhuǎn)召。約五十分鐘后轉(zhuǎn)召結(jié)束,五彩轎子回到寺內(nèi),查瑪舞儀式活動準備就緒。
查瑪舞舞場設在菩提過殿廣場前,廣場上用白色漆料涂成大圓、小圓的形狀,勾勒出查瑪舞場地,蒙語稱為“查瑪呼熱”,這就是查瑪舞表演的舞臺。在大圓形內(nèi),沿著東西方向的中軸線標有跳舞時的位置,西北角方向坐著查瑪舞的伴奏樂隊,查瑪舞參演人員都在寺院西側(cè)的廂房等候,在轟隆作響的的法器伴奏下,參演人員逐步入場,觀眾們則站在舞場的外圍觀看演出。
此次查瑪舞表演共有十段舞,查瑪舞開始后,眾神在鼓樂的伴奏聲和喇嘛的誦經(jīng)聲中繞場一周,表演一段緩慢而剛健的舞蹈,然后按"斬鬼"、"送祟"等儀式分段表演"骷髏"、"牛神"、"天師"等舞蹈,并穿插"查瑪"老頭、老婆的贊祝詞,喚天求福等表演。在此次儀式中,查瑪舞儀式舞蹈動作簡單、大氣,展現(xiàn)出佛教藝術的莊嚴、神圣、祥和的特點。下午一點整,查瑪舞表演結(jié)束,正月十五儀式活動到此結(jié)束。
大召寺佛教儀式活動體現(xiàn)了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信仰體系,且融入了蒙古族本土文化與地方特色。筆者通過此次田野考察,詳實地記錄并還原了此次大召正月的兩項佛教儀式活動,望能為佛教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盡個人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董波:《“呼圖克沁”蒙古族村落儀式表演 》,學苑出版社,2010年4月
[2]蕭梅:《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年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年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