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奎
圖/徐子棟
日前,《南國早報》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住建廳獲悉,為強化建筑市場監(jiān)管,該廳制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管理辦法(試行)》,于2018年6月1日起實施。建筑市場各方主體若有拖欠工程款等行為,將被列入“黑名單”。
的確,“失信黑名單”對建筑市場有規(guī)范性作用,對建筑企業(yè)有震懾效果。據媒體報道,曾經遠在武漢的何先生在“玩消失”大半年之后,竟然主動找到法院,把140多萬欠款還了。何先生告訴法官,他急于出國處理家務事,而自己被納入失信名單后,出境簽證被拒,迫使他選擇還款。由此可見,“失信黑名單”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倒逼“老賴”主動還錢。從“要我還錢”到“我要還錢”,人們看到“失信黑名單”是起到作用的。
廣西這一規(guī)定,符合人社部印發(fā)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應該說《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是國家層面的“失信懲戒”制度,是“黑名單”管理的升級版,對于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老賴”有著一定的震懾作用,對此人們充滿期待。但是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并非治理“老賴”的靈丹妙藥,也不是“一黑就靈”。
如果不管什么事都與“黑名單”掛鉤,諸如“失信黑名單”“違章黑名單”“老賴黑名單”……各行各業(yè)都信奉“黑名單”,好像“一黑就靈”。然而實踐證明,有的“黑名單”其實作用有限。甚至,有些“黑名單情結”還反照了公共管理的惰性。
誠然,我們相信“黑名單”的應有作用,但是也不能迷信“黑名單”是萬能的,“黑名單”雖然有效,但畢竟有限,否則也就不會有年年“討聲依舊”的清欠老大難問題。因此,在設計“黑名單”制度時,必須鄭重考慮到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應有各種配套措施跟進。諸如,一旦列入“黑名單”,就應實行跟蹤管理監(jiān)督,限定期限還款,超出時間,欠薪不還就應該依法嚴懲。同時,“黑名單”也要考慮其可操作性,因為制度和措施越嚴密,各方面利益才能夠更好地平衡,權益才能夠得到更周全的保障。因此,公共管理不是不可以設置“黑名單”,但也不要迷信“黑名單”。尤其是在實施“黑名單”之后更要做好下文,畢竟解決問題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