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泰
摘要:一些寄宿制留守高中生由于家庭各方面的因素,獨立性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甚至產(chǎn)生自閉護著交往障礙等問題,對于這些學生來講,有必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塑造一個更加完善的人格,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nóng)村;高中生;寄宿學生;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受教育者群體心理特征的變化,原有的一些教學方法已很難奏效,對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對于貧困地區(qū)的高中寄宿制留守學生來講,他們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對其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并找到教育對策非常的有必要。
一、寄宿制高中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
(一)獨立性差,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獨立性較差的問題,學生在家時過分依賴家長,除了學習,很多事情都由家人包干代替;在學校就過度依賴老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他們較少有機會獨立面對并處理問題,部分學生自己的生活尚不能自理,更何談心理上的獨立。
(二) 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閑聊、睡覺、聽音樂、玩手機者不乏其人;生活中,信息時代娛樂媒體的繁榮使一些學生變得浮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寄宿制高中的學生遠離父母親人,在支配時間、使用金錢和物品等問題上都要學會管理和控制。但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他們會沉迷于游戲、上網(wǎng),導致經(jīng)常發(fā)生“經(jīng)濟危機”。
(三)某些學生自閉或存在交往障礙。高中生對友情有較強烈的渴望,希望能和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有自己的“鐵哥們”,同時寄宿制學校的高中生因為暫時遠離了父母親人,此時更加渴望與同學、老師有很好的溝通,得到理解。但是他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不懂得處理、化解各種矛盾,面對交往困難時又缺乏指導和幫助,使小事被放大、小矛盾被激化,嚴重者甚至對同學或教師產(chǎn)生仇恨心理。
二、寄宿制高中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傾聽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而又較容易掌握的技術。對于老師來說,傾聽的習慣和態(tài)度比傾聽的技術更重要。因為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很多老師習慣說而不習慣聽,甚至不愿意給問題學生以說話的機會,更不用說通過主動傾聽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想法了。傾聽能夠貼近學生,傾聽能夠讓學生親師信道,所以,作為老師要能夠給所有的學生以表達和傾訴,甚至為自己辯解的機會。老師要表現(xiàn)出發(fā)自內心的真誠、平等、寬容、誠信和耐心,讓學生感覺老師是能夠理解他的,在和他共同面對難題和困境,內心自然會生出安全感;學生在傾訴的同時也是其內心各種情感的一個發(fā)泄過程,尤其是各種不良情緒通過訴說得到了發(fā)泄,就會使學生心理得到放松。認真、耐心地傾聽能營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圍,也才能使老師及時捕捉和把握更多更準確的信息,從而找到正確的辦法解決問題。寄宿制高中的老師應多深入學生中間和學生“閑聊”,通過這些看似無用的閑聊,能夠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老師也能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
(二)以面質技術代替批評
心理輔導中,面質就是讓當事人面對自己態(tài)度、思想、行為等的矛盾之處。當事人在談話中不時會暴露出一些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的地方,當事人處在矛盾中又無法意識到自身的矛盾,通過提出讓他感到自相矛盾的問題,令其澄清認識、達到對自己思想清晰、透徹的了解,對事件進行梳理和重新思考。老師面對不斷出現(xiàn)問題而又缺乏正確自我認知的同學,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和簡單的批評方式,嘗試面質的方法,讓其發(fā)現(xiàn)和認識自身行為存在的矛盾之處,最終獲得對自我的正確認知以改變自身的不良行為,這樣可以收到比簡單批評要好得多的教育效果。
(三)以行為矯正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前文提到寄宿制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多數(shù)學生其實明白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該不該做,但他們明知是錯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從而出現(xiàn)不良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倡導使用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自我消退法示范法等方式,對個體的不良的行為進行矯正。在寄宿制高中的教學中同樣可以參照這些方法,教師以自身的行為示范,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使用代幣獎勵法激勵學生朝向更高的行為目標不斷努力(評選班級之星,包括優(yōu)秀學生獎、進步獎、愛心獎、優(yōu)秀班干部等);使用自我消退法讓學生認識到自身行為的不足;以強化法使學生改過的積極行為不斷得到鞏固(對學生表現(xiàn)出的進步進行及時的鼓勵)。
(四)與科任老師、家長緊密聯(lián)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絡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協(xié)調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網(wǎng)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開。寄宿制高中老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與科任老師和家長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家長,因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多數(shù)都只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成績高低,而沒有意識到孩子可能有心理問題,出現(xiàn)問題也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對其進行心理指導。因此老師要經(jīng)常與科任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使其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心理健康的教育網(wǎng)絡。
三、總結
寄宿制高中的老師必需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學習、研究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才能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溫馨的學校大家庭,才會有和諧的寄宿制學校,使學生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李曉文.《學生自我發(fā)展之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樊富岷.《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