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強,何秀榮
(中國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是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內容之一。2016年4月“農業(yè)部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fā)展的指導意見”(農發(fā)〔2016〕2號)中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4億畝,較2015年增加4 000萬畝。
在玉米補貼下降和大豆補貼增加的雙向變動中,大豆種植比較效益明顯上升,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迅速提高。自2016年以來,我國大豆播種面積連續(xù)2年大幅增加,扭轉了大豆播種面積不斷下降的局面。2017年大豆播種面積達到785萬公頃(1.18億畝),較2016年增加65萬公頃,增幅達到了9.03%,較2015年增加134萬公頃,增加了20.58%,年均增幅達到了10%,增幅巨大。
隨著播種面積的增加,國產大豆總產也出現(xiàn)了回升。2017年大豆總產達到1 420萬噸,較2016年增加130萬噸,增幅達到10.08%,較2015年增加241萬噸,增加了20.44%,年均增幅達到了10%,與播種面積的變化大體一致(見表1)。
自2015年12月7日以來,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將國產大豆收購價格分成了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國產大豆主要是以食用為主的非轉基因大豆。
從黑龍江哈爾濱和佳木斯兩地的收購價格看,食用大豆和油用大豆收購價格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呈現(xiàn)同漲同落的走勢,但是食用大豆的收購價格明顯高于油用大豆。黑龍江哈爾濱和佳木斯兩地食用大豆收購價格較油用大豆收購價格平均高355元/噸(哈爾濱)和338元/噸(佳木斯),最高差價達到了580和540元/噸,最低差價均為140元/噸(見圖1)。
表1 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及產量
從分月價格走勢看,近2年大豆價格呈現(xiàn)“新豆效應”,即10月新豆上市以前,大豆價格比較堅挺,總體呈上升趨勢,10月新豆上市以后,價格快速回落,降幅達到10%左右。大豆收購價格的大幅下降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會嚴重挫傷農民種豆的積極性。
圖1 國產大豆收購價格
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看,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之間呈現(xiàn)相同的變化趨勢。2012年以前大豆價格以上漲為主,2012年以來大豆價格總體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價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相關數(shù)據(jù)沒有考慮東北大豆進關的運輸費用,只是直接比較國產大豆收購地的收購價和進口大豆到港價格,以便看出變化趨勢。從圖2、3中可以看到,2012年以前,進口大豆價格總體高于國產大豆,2012年以后進口大豆價格快速下降,多數(shù)時間低于國產大豆,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進口大豆價格大幅低于國產大豆。如果考慮東北大豆進關的運輸費用,則進口大豆價格更要低于國產大豆。
從近2年看,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價格之間關聯(lián)并不明顯。進口大豆價格從2016年1月的2960元/噸上升到2016年12月的3 860元/噸,然后開始下降,2017年8月最低達到3 260元/噸,之后一直保持低位,2018年1月價格為3 340元/噸。
國產大豆價格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在新豆上市(10月)以前,大豆價格基本以上升為主,三季度價格往往是全年最高點。新豆上市以后價格開始出現(xiàn)大幅下降,2016年和2017年降幅達到了10%左右。國產大豆的價格受進口大豆價格的影響并不明顯。
既然不受進口大豆價格影響,那么近2年國產大豆新豆收購價格為什么會大幅下降呢?或者說新豆上市是否必然會引起大豆價格下降?
通過對近10年國產大豆收購價格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新豆上市收購價格下降并不是必然現(xiàn)象,有些年份下降,有些年份上升,上升下降的年份幾乎相當。
但如果對價格和產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比較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新豆收購價格與當年產量呈反向關系,即當年產量同比增加,新豆收購價格就會下降,產量同比減少,新豆收購價格就會上升,近10年中符合上述規(guī)律的有8年。所以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結論:近2年國產新豆收購價格的大幅下降主要是由產量增加引起(見表2)。
圖2 國產、進口大豆收購價格
圖3 國產食用、國產油用和進口大豆價格
表2 國產大豆產量與市場收購價格關系
社會上(包括學界)很多人把國產大豆播種面積萎縮的根源歸咎于進口大豆,但筆者始終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對的,至少不是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國產大豆播種面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相對玉米等競爭作物的比較效益下降所致;進口大豆不斷增加是國內巨大需求造成的,而不是替代國產大豆的結果。近兩年玉米-大豆比較效益的改變導致國產大豆面積的迅速回升,這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最近2年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國產大豆呈現(xiàn)出“面積擴、單產升、總產增”的局面,但同期進口大豆的進口量也連續(xù)刷新進口紀錄。
正因社會上存在上述不正確的看法,所以,由此導出一種觀點:增加國產大豆產量,從而減少大豆進口量。但最近的結果顯示,國產大豆產量增加并未能減少大豆進口,只是降低了國產大豆的市場價格,形成了“量增價跌”或“豆豐價賤”的局面。我們必須關注這一現(xiàn)象,對其思考后不難得到如下啟示,國產大豆增產在理論上應該有利于緩解我國大豆產不足需的局面,但事實上目前小小一點增產卻已經帶來了東北國產大豆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2017年新豆上市初期價格低于上年同期且跌速較快,黑龍江哈爾濱和佳木斯食用大豆2018年2月底的收購價格已經較2017年9月初的價格下降了11.7%和11.3%,而且后期市場走勢仍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綜合全國大豆的總體情況,大體上可以得出如下判斷,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品質和用途差異,即國產非轉基因大豆以食用為主,進口轉基因大豆以油用壓榨為主。也就是說,形成了2個不同的大豆市場:食用大豆市場和油用大豆市場。在油用大豆市場上,國產大豆缺乏與油用大豆的競爭力;在食用大豆市場上,國產大豆具有明顯的非轉基因和蛋白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大豆市場。因此,當國產大豆明顯增產時,除非食用大豆需求能及時擴大,否則國產大豆價格就會下跌。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對國產大豆的相關看法和政策重新進行審視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