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如果想成為巴菲特那樣的人,你應該具備什么條件?
讓自己喜歡上牛排?養(yǎng)成喝可樂以及吃漢堡的習慣?這些生活方式大概可以讓你的體重再增加20%——這是個玩笑,當然不行啦。那么下苦心研究浩如煙海的公司報表,隨時關注交易商的APP發(fā)來的市場信息怎么樣?首先這事累得不得了,中國內地上市公司有3000多家,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接近1萬家(這只是中國內地市場哦)。其次,關注那些市場信息,大概有80%的時間是被浪費掉的。而且,即使你真的這么做了,離真的能像巴菲特一樣投資可能還有差距。
巴菲特本人曾經提到過成功價值投資者的一個要素——有的人5分鐘就能理解價值投資說的是什么,并馬上加以應用,但有的人你怎么和他說他都不能理解。而且,這和智商無關。
塞斯·卡拉曼是20世紀90年代《財富》雜志評選的最像巴菲特的若干個年輕投資家中的一個。經過二十多年,他效仿巴菲特以及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資方式成立的Baupost Group的長期投資收益也接近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卡拉曼對成功的價值投資者的評價與巴菲特的說法類似。
那么,這些價值投資者說的這種差別是什么?
從投資行為上看,普通投資者和價值投資者的確存在差別。價值投資者輕視預期,更注重實際獲得。所以價值投資者不會大筆投資那些讓人遐想無數(shù)而現(xiàn)實中還在虧損的高技術公司。普通投資者恰好相反,他們更注重預期中的收益,對沒什么想象空間的公司并不買賬。
如果你通曉顱神經外科學,或者看過我們以前的文章就會有印象。人們頭腦中管理預期和實際獲得收益的腦組織并不是同一部分。很可能一般人管理預期收益和預期損失的那部分腦組織要比管理實際獲得收益的那部分腦組織大得多,價值投資者負責預期收益的腦組織則相對沒那么發(fā)達。
人腦中各部分腦組織是怎么成長的是個很復雜的問題,至少我還沒看到過針對管理預期收益的腦組織發(fā)育的指向性研究。不過看那些著名價值投資者的成長歷程會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例如,那些著名的投資家,所謂的著名價值投資者,他們都有個“壞媽媽”。所謂的“壞媽媽”,并不是說他們的母親有多惡毒,而是指對待孩子比較嚴厲的媽媽。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媽媽說,看到格雷厄姆出生時非常想把他從窗戶扔出去,因為她前兩胎都是男孩,第三胎非常想要個女孩。不過得虧老太太沒有那么做,要不然,現(xiàn)在我可能在理財專欄里只能和人說無聊的K線圖呢。這個嚴厲的媽媽最后是因為和搶劫犯對打去世的,當時她的包里其實只有3美元。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傳記里也能看到,雖然都來自當時美國中產階層以上的家庭,但他們的媽媽都是既嚴厲又有點絮叨。還有菲利普·費雪,他的長輩中只有姑姑對他好一點。投資家的“壞媽媽”們的嚴厲除了壓縮了他們對預期的渴望,還造成他們在社交方面成熟得都偏晚。
當然了,投資家們的媽媽或者成長背景并不像他們持有的上市公司一樣,被披露的部分非常少。咱們只是從最有名的幾個看到一些線索,前面所說的那些推導也更多是我的一種假設。我相信假設也是有價值的,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剛剛去世的斯蒂芬·霍金,他的所有成就幾乎都是假設。
另外,即使“壞媽媽”假設成立,那么在“壞媽媽”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中也只會有很小一部分成為投資家?!皦膵寢尅笔莻€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至于怎么培養(yǎng)你的孩子,首先是你家庭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