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斌
“紅旗躍過汀江, 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紅軍直下龍巖之后,去了哪?
“玉在山而草木潤?!币虺鲎现ゲ荻妹闹ド剑宋乃C萃,鐘靈毓秀,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有一脈相傳流傳至今的漳州文脈,也蘊藏著豐饒的紅色寶藏。從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勝利西路拐進園林式的芝山大院,闖入你眼簾的有滿目的綠,也有耀眼的紅。五月,木棉樹盛開如火炬的英雄花已經(jīng)謝了,花開如火焰的火焰木卻開得正旺,沸騰著滿樹的熱烈和火紅,輝映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紀念碑”的紅。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墜,賴以柱其間?!甭涑捎?992年“漳州戰(zhàn)役”勝利60周年的紀念碑,根據(jù)毛主席《十六字令》詞意設計,造型奇特,寓意豐富。主碑正面形如鮮紅的軍旗,側(cè)面如刺刀,直刺蒼穹。兩根白色斜柱在主碑三分之一處成直角向主碑平伸并連接成一體支撐主碑,意為工農(nóng)支持紅軍。主碑西側(cè)底下三層黑色花崗巖圓圈,喻示中央紅軍沖破三次反圍剿之后向外線主動出擊,東征漳州;紀念碑底座的6級臺階,代表60周年。聶榮臻元帥所題碑名之上的金色鐮刀鐵錘圖案,告訴我們紅軍來自哪里,為了誰。這座高達19.32米的紀念碑,體現(xiàn)了漳州這座城市不管怎樣發(fā)展前進,漳州人都始終沒有忘記歷史,也時刻牢記著自己的使命。
芝山紅樓,就靜靜地坐立在紀念碑的西北側(cè)。歲月的滄桑爬滿平整的石階,翠綠的青苔年年生長,石階旁的兩排石獅子如無言的智者,在斑斑駁駁的陽光下等待著有心者的拜訪?!敖M織民族革命戰(zhàn)爭,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最貧苦工農(nóng)自動起來當紅軍”“擴大革命戰(zhàn)爭,實行土地革命”“工農(nóng)兒童組織兒童團”,紅樓外圍墻上這些依然鮮艷的標語,告訴我們,紅樓的紅,并不單單是因為這座三層的西式磚木結(jié)構(gòu)小樓主體是暗紅色的墻磚;它有著熱血的紅,火炬的紅。也是這紅軍的紅,改變了這座小洋樓的基因。
“芝山紅樓”,原本是起源于鼓浪嶼的美國教會學校尋源中學的主理(校長)樓。 “尋真理之奧,啟智慧之源”,文學大師林語堂,天文學家戴文賽,我國神經(jīng)外科創(chuàng)始人趙以成皆是尋源中學的學生。毛主席住進芝山紅樓后,在紅樓東面如今一中校園里的尋源中學圖書室見到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列寧的《兩個策略》等一大批書籍,視為至寶,萬里長征萬里閱讀,一路進了中南海。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這些難得的書籍深刻地影響著毛主席,對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形成與構(gòu)建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的芝山紅樓,是“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1932年毛主席指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在此入住了二十來天,主持召開東路軍師以上干部會議,指揮紅軍分兵攻打石碼、南靖、漳浦,領導紅軍動員青年參加中央紅軍,發(fā)動群眾籌糧籌物支援革命,親自指導地方黨組織創(chuàng)建紅軍獨立團和建立工農(nóng)民主政權(quán),為發(fā)展閩南革命根據(jù)地奠定了基礎。毛主席在紅樓二十來天,換來閩南紅軍游擊隊20年紅旗不倒,紅軍精神也從此在漳州大地生根發(fā)芽,并成為今天建設新漳州的強大精神力量,芝山紅樓也因此成為漳州精神之“老紅軍革命精神”的象征,漳州人的紅色圣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
走進紅樓,你會發(fā)現(xiàn)樓里并不像歷史那樣有著幽深的甬道,那些光輝的歷史和文物充滿陽光。大量的閩南地區(qū)革命活動資料,紅軍攻克漳州的照片,紅軍的戰(zhàn)利品和宣傳品,游擊隊使用過的武器、袖章,毛澤東當年工作生活用品,近千件文物,都仿佛在靜靜地講述著過去那段紅色歷史?!懊珴蓶|工作室”簡樸而親切,聽說是根據(jù)當年同住紅樓的鄧子恢、曾志、羅明等老同志的回憶和指點,按原樣擺設的。煤油燈下,毛主席常常座談、閱讀到深夜。馬口鐵做的公文箱里,是否曾放過毛主席親自制定的紅軍之城市政策?這政策,讓紅軍爭取到了最廣大漳州市民的支持。
當時的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福建的糧倉”,通商通海,經(jīng)濟繁榮。盤踞漳州的國民黨49師,自以為兵強馬壯,不但殘酷鎮(zhèn)壓閩南的紅色革命,還屢屢進犯在閩西發(fā)展的紅軍。1932年春的中央紅軍,在贛東南雖然打贏了三次反圍剿之戰(zhàn),卻在冒險攻擊贛州城時損失慘重,無功而返,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為了粉碎敵人經(jīng)濟封鎖、向外發(fā)展,失去了軍隊指揮權(quán)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提出了進擊閩西、攻打漳州的決策,認為“直下漳州”在軍事上不但可行,還便于籌款籌物,解決蘇區(qū)的財政經(jīng)濟問題。他這建議得到了蘇區(qū)中央局書記周恩來的支持和批準。一進入紀念館,就可以看到毛澤東為漳州戰(zhàn)役給周恩來的三封電文,并由毛主席親自率領、全權(quán)指揮由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五軍團組成的東路軍從長汀出發(fā),揮師南下。4月8日,東路軍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率部打敗國民黨49師守衛(wèi)龍巖的部隊,占領龍巖縣城。4月19日拂曉,紅軍與國民黨49師主力決戰(zhàn)于漳州西北屏障天寶大山的風霜嶺、十字嶺,下午3時擊潰守軍。天寶大山是漳州城唯一易守難攻的防線,天寶大山之南,一馬平川,易攻難守,敵師長張貞帶少數(shù)親兵棄城而遁。4月20日,毛澤東下令進駐漳州,他騎著一匹高大的白馬帶領著整齊的隊伍勝利地進入漳州城。
紅軍第一次攻克了一座中等城市,并在這次戰(zhàn)役中創(chuàng)造了紅軍史上更多的“之最”和“第一”。紅軍第一次在戰(zhàn)役中繳獲飛機兩架,聶榮臻、林彪與飛機的合影照就陳列在紀念館里。2門山炮、2門平射炮也是紅軍難得一見的戰(zhàn)利品?!爸ド郊t樓”還是紅軍戰(zhàn)士第一次使用電燈和自來水的地方。紅軍在漳州籌得一百多萬大洋,也是紅軍史上最多的一次;還籌得藥品、食鹽、布匹、鞋子等大批物資運往蘇區(qū),壯大了中央紅軍和中央蘇區(qū)的財經(jīng)實力,也從另一側(cè)面證實了當初漳州之富裕。中央紅軍也是在漳州第一次統(tǒng)一了服裝,許多戰(zhàn)士是第一次穿上膠鞋。紅軍長征時,參加過漳州戰(zhàn)役的部隊武器、裝備最為齊整。也許長征時最后放進鍋里煮來充饑的牛皮腰帶就是從漳州帶去的。1936年6月,斯諾在延安給毛主席照的那張經(jīng)典之像,毛主席穿的衣服就是漳州戰(zhàn)役時發(fā)的,平時舍不得穿,拍照時才特意取出穿上。紅樓里,還有一張紅四軍(屬第一軍團)史上第一張“全家福”。占領漳州后,紅四軍隨即攻占了龍??h石碼鎮(zhèn),在鎮(zhèn)上拍了紅軍史上最大的集體合影照片。紅樓,見證了這輝煌的歷史。
在隨后的四、五次反圍剿戰(zhàn)役中,毛主席被迫離開了紅軍的領導崗位。長征出發(fā)之時,染病的毛主席被“三人團”決策留在贛南打游擊。但經(jīng)過漳州戰(zhàn)役,毛澤東突出的軍事才華和領導才能為更多的同志所認可,周恩來、朱德、王稼祥也一直不同意毛澤東離開紅軍領導崗位。毛主席最后一刻踏上了長征的征途,和漳州戰(zhàn)役的勝利和收獲密切相關。毛主席如果和瞿秋白一樣留下來,后果可以預見,歷史就得重寫。漳州戰(zhàn)役無論對于中國革命還是毛主席的個人命運,都有著沒有說透的重要作用。紅樓陳列室里,懸掛著一幅開國元勛董必武1960年11月瞻仰芝山紅樓時的親筆題詞:“君子所履——毛澤東同志所走的路是引導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苯o后人留下無盡的感慨和遐思。歷史在這里找到了詮釋和見證,未來的路也在這里奠定了基礎。一代領袖和無數(shù)革命先驅(qū)的千秋大業(yè),已深深地鐫刻在紅樓的一磚一瓦、一桌一燈里。紅樓懸掛著一張113位當年參加攻打漳州,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以上的老紅軍照片,其中元帥三位,大將兩位。那些開國元勛們,也在這里拉近了和漳州的距離。建國后,朱德、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姬鵬飛、宋平、楊成武等都曾親臨此樓,不同時期的國家領導人和毛主席的后人也曾來此瞻仰。
芝山紅樓周圍,還有許多當年紅軍進漳時主要活動場所的舊址。大院2、3號樓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路軍總指揮部舊址,也是東路軍領導人林彪、聶榮臻等住過的地方。6號樓是紅一軍團政治部舊址,也是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住過的地方。中山公園,是“紅軍進漳”后軍民的主要活動場所。1932年5月1日,漳州城鄉(xiāng)群眾一萬多人在中山公園召開“軍民慶祝紅軍勝利攻克漳州”大會。中山公園內(nèi)的仰文樓——漳州市博物館,是1932年成立的閩南工農(nóng)革命委員會舊址。如果以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為中心,將漳州主戰(zhàn)場、“八閩第一槍”平和長樂暴動遺址、烏山革命游擊根據(jù)地、東山谷文昌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區(qū)”串聯(lián)起來,打造漳州紅色旅游的精品路線,不但將大大豐富和促進漳州的旅游事業(yè),也將更大范圍地傳承和弘揚漳州的紅色文化。
光陰荏苒,86年后的漳州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芝山也綠樹成蔭,茂密了很多,但芝山紅樓始終醒目地佇立在那里,屬于它的那段歷史始終沒有被漳州百姓們遺忘。紅軍進漳留下的許多動人傳說和故事,在這里濃縮聚集成一部珍貴、生動、直觀、特殊的愛國主義教材。每年的4月20日前后,“芝山紅樓”前的廣場上總會舉行相關活動,紀念這個特殊時刻。每年的升國旗儀式也在紅樓前的大院廣場進行,飄揚的紅旗和紀念碑上的紅旗遙相呼應,和綠樹叢中的紅花遙相呼應。平時也經(jīng)常有人來紅樓參觀、學習,漳州市政府大院進出的干部們,每天都要路過和看到紅樓和紀念碑,這是一種警醒,也是一種鞭策,是壓力,也是動力。人,在流動;時代,也在變化,先人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卻不會隨之改變。薪火相傳,初心和使命,永遠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可持續(xù)的前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