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夏縣 044402)
圖1為運城博物館《山西省級晉南地區(qū)西周時期古國分布示意圖》。絳縣倗國墓地發(fā)現(xiàn)于2004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門進行發(fā)掘。該墓地屬西周時期墓地,位于山西省絳縣橫水鎮(zhèn)橫北村北約1 000 m處,北倚絳山,南臨中條,跨涑水河。墓地范圍南北長約200 m、東西寬約150 m,面積約30 000 m2,實際發(fā)掘面積8 200 m2,發(fā)現(xiàn)墓葬300余座。截至2010年7月,共發(fā)掘墓葬191座,出土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各類文物2 000余件。其中一、二號墓為一組帶斜坡墓道并穴排列的土坑木槨墓。一二號墓隨葬品豐富,主要包括銅禮器、車馬器以及陶器、漆木器、玉器等。墓室四周設(shè)有二層臺,墓中葬具為一槨二棺。槨室為木結(jié)構(gòu),整體平面呈“Ⅱ”字形。根據(jù)這一對墓葬的形制、隨葬器物以及銅器銘文可以推定,墓主人為文獻失載的西周中期的倗伯夫婦,其中M1為倗伯夫人墓,M2為倗伯墓。此外,在M1中發(fā)現(xiàn)了十分珍貴的荒帷遺跡,保存狀況較好,并對其實施了保護性的整體搬遷。已發(fā)掘的墓葬均為東西方向,車馬坑都是南北方向,墓葬排列自南向北從西周早期偏晚到西周晚期偏早??梢苑譃樗膫€等級,從高等級到低等級墓葬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形。
圖1 山西省級晉南地區(qū)西周時期古國分布示意圖
此墓地從西周早期延續(xù)至西周晚期,揭示了倗國的興衰與輝煌。其中,西周中期的倗國夫人畢姬并穴合葬墓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尤以畢姬墓出土的青銅禮器、玉器、荒幃最為耀眼,其中青銅器達20余件,包括鼎、壺、甬鐘、盤、觶、鬲等器型。發(fā)現(xiàn)青銅鼎5件,表明墓主人是有相當高地位的貴族。有一件青銅器形狀奇特,主持發(fā)掘工作的幾位考古專家都未曾見過,這就是后來被命名為貘尊的青銅重器。倗伯夫人畢姬墓等地車馬坑中出土銅軛、銅軎、銅轄、鑾鈴、當盧、銅馬銜、銅馬鑣、青銅钖、青銅轡飾、青銅踵飾、青銅鑾等品類繁多的車馬飾。銅軎出土時分別在車軸的兩端,為細長圓筒狀,一頭粗,納于軸頭上,另一端細而有頂。有穿,供穿釘或縛系帶索用。器表飾有龍形紋、蕉葉紋、盤龍紋。2號墓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有銅鼎、簋、尊、觶、盤、爵、卣、甬鐘等16件青銅禮器(見圖2~圖8),器物特征表明時代約為西周中期穆王以后。值得一提的是,在鼎、盤、尊和提梁卣內(nèi)均有銘文,共計近230個字,這為了解西周時期這一地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圖2 獸面乳釘紋簋(運城博物館藏)
圖3 獸面紋銅鼎(運城博物館藏)
圖4 銅鼎(運城博物館藏)
圖5 銅鬲(運城博物館藏)
圖6 銅簋(運城博物館藏)
圖7 銅盤(運城博物館藏)
圖8 斜條紋銅鬲(運城博物館藏)
西周晚期晉國的青銅器漸漸擺脫了繁復(fù)的裝飾風氣,立體三層的裝飾手法慢慢消退,器形向簡單實用化方向發(fā)展。但是倗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卻是另一番風格。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保留了許多商周時期的風格,造型多樣,是多元文化的反映。這種區(qū)域的化文化和多元化文化并存的現(xiàn)象在山西多地都有發(fā)現(xiàn)。其中的獸面紋甗,素面,饕餮紋裝飾口沿部和三個鬲腿部,整個器形是模仿夏商之際的陶器鬲造型組合而成。另外一件青銅器伯力盉(見圖 9),通高 27.5 cm,腹深 13 cm,口徑 14.7 cm,2004年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器蓋上鼓,頂部有一鳥形捉手,器敞口,頸部較高,鼓腹分襠,長流,獸首鋬,下呈四柱足。器蓋周邊、頸部以云雷紋為地,飾鳳鳥紋與簡化的饕餮紋,流部飾窮曲紋。有晉式青銅器的風格,用動物做鈕和鋬的造型。器身素面龍紋帶裝飾,器形是模仿夏商之際的陶器鬲造型組合而成,鑄造材料應(yīng)該為紅銅。
圖9 伯力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的青銅器之中有鮮明晉文化特征的也有,如獸面紋方彝(見圖10),高37 cm,口長22 cm,口寬15.8 cm,器形華美,裝飾精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這種器形是商至西周晚期流行的,彝為長方形,叢短橫長,器形的上部為四阿屋頂式蓋,蓋有樣式相同的鈕,底部圈足為長方形。四壁做弧線處理,扉棱凸起,器形裝飾構(gòu)成復(fù)雜的三層立體裝飾。表面裝飾饕餮紋,體現(xiàn)詭異神秘的思想,這種方彝器在以后的青銅器發(fā)展史上基本消失了。倗國墓地出土的貘尊是典型的晉式動物造型青銅器(見圖11),此器高11 cm,長18 cm,同出的銅器銘文顯示,他們的主人是倗國貴族。這組器物采用寫實的手法,器身裝飾著鱗甲紋樣,造型生動可愛,短短的脖頸,圓圓的眼睛,長長的鼻子,短短的尾巴,似豬非豬,似象非象,具有了一些弄器的意味。器蓋上鑄有鳥形鈕,鳥的形象有點類似鴛鴦,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有機融合,表了一種恬淡安詳?shù)撵o態(tài)美。貘這種動物,一萬年前廣泛生活于我國的華南地區(qū)。由于環(huán)境變遷,氣候變化,巨貘在中國消失,目前僅存于東南亞,被稱為馬來貘。貘的其他物種則已絕跡。貘尊為我們提供了古代貘真實物證。
圖10 獸面紋方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圖11 貘尊
文獻中沒有關(guān)于西周時期倗國的記載,倗國墓地對于倗國歷史地理范圍、晉國都邑、晉初封地范圍及早期疆域情況,以及晉國早期民族關(guān)系問題有重要研究價值。出土的青銅器為我們研究倗國歷史提供豐富的物證,有很大的文化、藝術(shù)、科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