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華林
敦煌莫高窟北周時期的第290窟窟頂西披所繪佛傳故事《太子學藝圖》,其中所描繪的摔跤場景,表現(xiàn)的是釋迦牟尼年輕時學藝的情景之一。敦煌壁畫摔跤圖中力士的著裝、比賽的場地和裁判的手勢等,都和唐宋時期的史料記載相符,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民間摔跤運動的真實寫照,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敦煌民間摔跤運動興盛。
2018年亞運會將于8月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F(xiàn)代體育與古代體育的意涵多有不同。摔跤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競技運動之一,源發(fā)于各個區(qū)域,只是由于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風民俗影響而形成眾多流派。比較具有區(qū)域特征的有中國式摔跤、蒙古式摔跤、美式摔跤、相撲、柔道、印度式摔跤、朝鮮式摔跤、土耳其式摔跤等。
古埃及文明開始到公元前11世紀新王國結束, 留下了大量摔跤圖畫。第一幅摔跤畫面發(fā)現(xiàn)于王國統(tǒng)一時期的一個調色板上,畫面上的比賽雙方是古埃及歷史上典型的敵對雙方——荷魯斯和塞特。位于中埃及安德魯普地區(qū)的幾座中王國時期(約為公元前2040—前1786年)王子陵墓中,有四個描繪摔跤場景的壁畫。其中第29號墓中有六幅圖解摔跤動作的畫面;2號的阿蒙納姆赫特墓室中有59對摔跤動作;17號墓室則有122對;15號墓室中有219對。這些壁畫不但證實古埃及社會摔跤盛行,也形象再現(xiàn)了古埃及摔跤的具體場景。
中國也有悠久的摔跤歷史,只是名稱在每個時期多有變化:西周時稱“角力”,秦代叫“角抵”,漢代稱“角抵戲”,魏晉時期稱“相撲”,宋代除稱相撲外,還叫“爭跤”,明清時期稱“撲跌”和“摜跤”,直到民國時期才稱“摔跤”。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實物為陜西省長安客省莊140號先秦墓中出土的透雕銅牌飾,上面描繪兩人上身赤裸、下著長褲在茂密林木中扭在一起進行角力比賽。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秦墓中出土的木蓖上有三名男子進行摔跤畫面,其左邊有裁判,上邊懸掛帷幕,表示在舞臺上進行比賽。
佛教與摔跤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國文獻中最早記“相撲”名稱的是東漢竺大力與康孟詳所譯《修行本起經》,學者通過研究東漢失譯的《興起行經》、東漢支讖譯的《雜譬喻經》和西晉竺法護所譯的《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等發(fā)現(xiàn):“相撲”來源于印度。敦煌石窟壁畫、藏經洞出土寫經背面也有摔跤圖像資料。藏經洞經卷上的相撲圖像是繪畫的稿本,莫高窟第290窟(北周)、第61窟(五代)壁畫中的摔跤,是表現(xiàn)釋迦牟尼出家前與人競技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