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導語:從以色列的日本餐館的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國自二戰(zhàn)以來的特殊關系,料理與國家形象之間的關系或許仍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最近與一位剛剛從特拉維夫大學訪學歸來的中國友人交流。言談間,朋友提到這半年在以色列什么都好,就是飲食缺欠,“吃來吃去就是日本料理,中國餐館在那邊少得可憐”。因為是頭一回聽到中國餐館居然不如日本餐館多的情況,不覺讓人有點驚訝。一直以來,中國食物的特點似乎就是價廉物美,性價比高,所以盡管日本料理精致美味,但似乎不足以在數(shù)量上取勝于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對以色列的日本料理進行一番初步探索。
以色列的日本料理店,在打開市場的情況下,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大眾消費的日常連鎖型餐飲文化。
不查不知道,小小的以色列居然開了超過500家日本料理店,而其中壽司店又獨占鰲頭。單在首都特拉維夫,就有130家大大小小的日本壽司店,難怪友人“吃來吃去都是日本料理”。2011年初,日本經歷了極為嚴重的3·11地震。而除了關心日本人的安危外,以色列人似乎也很擔憂日本餐館的營業(yè)是否會收到影響。當時有報紙頭條新聞的標題就是:“日本地震讓以色列人憂心壽司產量”,不知道這是不是促使以色列人第一個派出醫(yī)療救援隊趕赴日本的原因,確可見這一日本美食在當?shù)匾咽巧钊肴诵摹?/p>
但日本料理在以色列的繁榮景象似乎并不是因為當?shù)氐娜毡救吮容^多。過去因為中國人去海外打拼,迅速建立起一座座“中國城”,炒面包子和紅紅火火的粵菜館子成了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最初的印象。而日本料理在以色列的發(fā)展似乎和日本人口的流動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根據(jù)日本外交部的數(shù)據(jù),直到2015年,在以色列的日本人口不過1011名(1999年為708人)。無論如何,區(qū)區(qū)千名生于壽司國度的日本人也很難在人口800萬的國家掀起對日本飲食的熱愛浪潮吧。是否還有什么特別的原因,促使以色列人偏愛日本料理——特別是壽司呢?
第一個因素或許離不開壽司自身的特點。在健康飲食的熱潮席卷全球的時代,人們熱衷于綠色健康的飲食,壽司的烹飪方式和精致小巧的外觀無疑都討人喜愛。作為同日本緯度相似(東京:北緯35度;特拉維夫:北緯32度)、又同處海邊的國家,日本飲食的口味或許更迎合以色列人的味蕾。這些開在猶太人社區(qū)的日本餐館為了尊重當?shù)厝说氖澄锝?,必須要滿足“猶太教清真”的要求。這樣一來,更成了健康飲食的杰出代表。除了地理環(huán)境帶來的這種天然飲食文化上的聯(lián)系,壽司餐館愜意輕松的氛圍似乎也是它贏得以色列民心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把壽司比作鷹嘴豆泥(一種中東地區(qū)盛行的小吃),把以色列形容為“壽司的麥加”?;蛟S美國人對日本料理的熱衷似乎也影響了他們的這位中東伙伴。在特拉維夫開的日本餐館很多都是生于曼哈頓的日裔,他們在美國就嗅到了這一商機。
盡管如此,壽司打開特拉維夫市場的大門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受國際政治局勢的影響,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以色列還沒有幾家日本餐館。1993年,從加拿大歸國的的泰薩里開了以色列的第一家日本餐館, “餐館一開就很火爆。人們都想來試試,但其實他們都不會吃,也不懂壽司是怎么回事。有很多名人來也是一樣,拿著筷子張牙舞爪……有些人還會問我能不能上點面包什么的。還有人說壽司真是難吃,不過就是一坨死貴的米飯罷了。還聽過很多可笑的說法,但說實在的,我第一次吃壽司的時候也覺得真是難吃啊?!?/p>
可是第一口這么難吃的壽司,卻在后來讓以色列人甘心交出了他們的胃,并建立起一個屬于自己的產業(yè)王國。自那以后,以色列的日本餐飲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對日本食物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如今,首都特拉維夫的居民人均消費壽司的排名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東京和紐約,十分之一的特拉維夫人每個月至少要去一次壽司店解饞。同時,日本醬油、米酒、豆面醬、日本豆腐等也跟壽司一起成了以色列人的心頭好。其中,日本醬油更占據(jù)了以色列90%的醬料市場。
衣食住行是社會與文化的鏡子,而社會文化的親密有助于促進政治與經濟的聯(lián)系。以色列人鐘情日本料理是新近的事情,那么兩國歷史上的關系也一直這么友好嗎?或許因為這兩個國家在地圖上相隔實在太過遙遠,彼此的互動又不算太頻繁,因此中國對兩國關系的關注并不多。最近一次為中國讀者熟知的,或許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以色列時,以總理內塔尼亞胡招待他時餐桌上出現(xiàn)的一只鞋子,給人一種安倍被羞辱的印象。但細細考察則會發(fā)現(xiàn),兩國之間的分歧或許比我們想象中少,共同點則要比我們想像中多。
20世紀初,面對共同的敵人俄國,兩國民間曾有過比較頻繁的接觸。美國金融巨賈雅各布·歇夫曾集資約2億美元貸款給日本央行,資助日本對俄戰(zhàn)爭。當年的2億相當于如今的43億美元,歇夫誠然是富可敵國,對俄國也是恨之入骨。作為猶太人的他一方面痛恨尼古拉二世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同情初登國際舞臺要接受大國挑戰(zhàn)的日本,因此不惜承擔巨大風險資助日本。戰(zhàn)爭的結果或許是對歇夫勇敢冒險的嘉獎,也為日本攀上同猶太人和華爾街資本的關系搭了一座橋梁。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官邸設宴招待來訪的安倍夫婦時,官邸廚子卻用鞋形餐具盛放甜點。當然容器并不是真正的鞋子,而是國際知名工業(yè)設計師所設計的金屬雕塑。
明治天皇為歇夫頒發(fā)了旭日勛章,他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國人。而日本政府也開始積極接洽同猶太人的來往。無獨有偶,這個計劃也被冠以了食物的名字——“河豚計劃”。河豚雖有劇毒,但若正確烹飪便是人間美味。這就是當時日本對猶太人的認識:如果加以善用,便能助“大日本帝國”之夢一臂之力。1934年,日本鋼鐵業(yè)大企業(yè)家鲇川義介發(fā)表文章《一項邀請5萬德國猶太人來滿洲國的計劃》,“河豚計劃”正式出臺。
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戰(zhàn)時的緊張關系致使這個計劃沒有正常運作起來,四年間,日本并沒有如當初設想的那樣得到猶太資金的支持,那些輾轉來到日本神戶和中國上海的猶太難民幾乎身無分文,并不能為日本復興經濟做出貢獻。但無論如何,仍然有大約2萬4千名猶太人是因為這個計劃有了活下來的機會,也成為如今猶太人感念日本當年出手相助的重要原因。
冷戰(zhàn)時期,出于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日本同阿拉伯國家保持了更為親密的關系。但這并不妨礙1952年日本政府同以色列正式建交。不過直到1992年7月,日本駐以大使館里連商務處都沒有設立,這種尷尬的低調關系在海灣戰(zhàn)爭結束后才得到改善,以色列的日本餐飲業(yè)正是從那時開始蓬勃發(fā)展起來的。經過一段困難時期的以色列經濟突飛猛進,人均收入在當時高達1.6萬美元。亟待打開以色列市場的日本人正顏厲色,要求阿拉伯國家停止對以抵制。1991年阿以和談結束后,兩國貿易代表開始頻繁互訪,雙方的貿易額在此后增加數(shù)十倍,日本迅速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以色列第二大貿易伙伴。富士重工、豐田、本田等公司也進軍以色列市場。1992年,日本占領了以色列汽車市場高達70%的銷售額。
科技、文化、教育也是兩國合作的重要紐帶。早在1987年,兩國就青年人交流建立了特別交換項目。每年,日本政府都會邀請5-8名以色列青年人參加“中東青年邀請計劃”,訪問日本。1993年和1998年還分別見證了學術交換項目和研究交換項目的開展。而從1992年開始,日本也傾力打造在以色列舉辦的“日本文化節(jié)”,食物正是文化節(jié)的重頭戲。不少以色列人就是被文化節(jié)上展示的日本料理所吸引,對“日本制造”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去年1月,一家由以色列人和日本人合開的豚骨拉面店“門田田”在當?shù)刈銎鹆松狻R溃嫉揭陨腥咳丝?0%的猶太人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食用豬肉,另外20%則是完全禁食豬肉的穆斯林。雖然店主表示,目標群體是少部分世俗人口,但不得不說也是對當?shù)仫嬍澄幕囊淮筇魬?zhàn)。而出人意料的是,開業(yè)至今,好評不斷。“貓途鷹”網(wǎng)站的該店主頁上留下了來自以色列人、日本人和國際游客的贊許,讓不少人都不禁躍躍欲試。
自第一家日本餐館開業(yè)以來,以色列的日本餐飲業(yè)已發(fā)展了25年,不僅成功打造了一個精致、健康、美味的日本飲食文化形象,也成功成為了以色列人心中“亞洲料理”的代表,讓去到那里的中國人不得不埋怨胃里空虛。雖然沒有什么國際關系理論支持“一國要贏得民心必須先贏得民胃”的說法,但料理與國家形象之間的關系或許仍值得我們深入探索。走對了路,“舌尖上的中國”一定也能講好中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