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虹
(青海省門源縣醫(yī)療保險管理局,青海 門源 810399)
血管性癡呆疾病是目前臨床公認的社會和醫(yī)學界急需解決的重要難題之一[1-2]。為了探尋有效治療血管性癡呆疾病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主要選取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8例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對比試驗,旨在探究自擬方醒腦湯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8例血管性癡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單盲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n=34)中有20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在56~80歲,平均(69.0±11.0)歲;平均病程為(5.32±3.12)年。觀察組(n=34)中有18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在56~78歲,平均(67.0±11.0)歲;平均病程為(5.42±3.22)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茴拉西坦膠囊治療,<70歲者0.2g/次,3次/d;>70歲者0.1g/次,3次/d。
觀察組(n=34)予以自擬方醒腦湯治療。方藥:黨參15g、黃芪15g、當歸10g、熟地黃15g、桃仁12g、紅花6g、鹿角霜15g、肉蓯蓉15g、石菖蒲15g、葛根15g、藁本15g、柴胡6g、磁石30g[3]。脾腎兩虛者加服山藥15g、白術(shù)15g、杜仲10g;肝腎不足者加服杞子15g、山茱萸15g;痰濁阻竅者加服膽南星15g、竹茹8g、陳皮5g;髓海不足者加服菟絲子10g、女貞子10g、胡桃肉15g[4]。用水煎服,1劑/d,分2次溫服。
兩組患者持續(xù)治療3個月,并觀察其臨床療效。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及總療效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對比(±s, 分)
觀察組的總療效率(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82.35%),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 2。
表2 總療效率對比[n(%)]
血管性癡呆是指有多種腦血管因素嚴重損害腦組織致使癡呆綜合癥發(fā)生,多以智能減退,記憶力、計算力、定向力、判定力等多種能力下降甚至缺失,還存在情感缺陷、性格突變等癥狀[5-6]。在中醫(yī)學上,血管性癡呆屬“癡呆”的范疇,病理性質(zhì)為本虛表實,分型為氣血虧虛和瘀血內(nèi)阻型[7]。臨床表現(xiàn):思維異常、行為古怪、表情呆鈍言語不利、善忘、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倦怠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有瘀點、脈細澀,治以補氣、活血化瘀、開竅醒腦[8]。
自擬方醒腦湯臨床上治療血管性癡呆以氣血虧虛和瘀血內(nèi)阻為主,可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加減治療。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氣[9];當歸、紅花、桃仁通利血脈、活血化瘀;肉蓯蓉、鹿角霜、熟地黃補腎益智;磁石、石菖蒲開竅醒腦;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藁本及葛根有效改善腦部供血狀況[10]。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予以茴拉西坦膠囊治療,觀察組予以自擬方醒腦湯治療。觀察組的臨床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其總療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自擬方醒腦湯的臨床療效顯著,全方具有開竅益智、補氣活血之功效,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