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萱
通過一首首詩詞,我窺見辛棄疾的人生。
幼年的耳濡目染,使收復山河的決心在他心中扎根;重新被啟用,使他產(chǎn)生了前途光明、建功立業(yè)的錯覺。殘酷的打擊接踵而至,他原以為這只是短暫的寒冬,不料很難再見光明;當朝廷終于再次起用他出任重要官職時,他生命的燭光在憂憤中戛然而熄。
我不敢想象他臨終時大呼“殺賊”的情景,也無法體會他對戰(zhàn)場的熱切向往,我能感受到的,是赤誠之心在希望和失望中反復掙扎,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辛棄疾如蜘蛛一般,為風雨飄搖的南宋殷勤織網(wǎng),但這張網(wǎng)卻被一陣陣的狂風席卷得無影無蹤。他選擇隱居,可他畢竟不是陶淵明,舍身報國的俠義之氣使他終不能放棄自己的志向。朝廷的召喚一次次激發(fā)他的信念和熱情,只是無數(shù)的打擊,阻擋了他的豪情和理想。
我認為,辛棄疾一生都在試圖沖破束縛,但他欲進不能,欲退不甘;我認為,豪邁如辛棄疾的詩人沒有多少纏綿的情愫,但他用一句“天涼好個秋”道盡了人生辛酸與悲愁;我認為,命運成就了他的詞作,使他至今仍被人們銘記,但他堅定地告訴我,他愿用一生的文采換得一次戰(zhàn)場上的酣暢淋漓。
賭咒戎馬一生的夢,卻只落得無限的辛酸和憤懣。辛棄疾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但誰能否認這是一種悲壯的美,是一種令人癡迷的遺憾?歷史的風云已煙消云散,慶幸他沒有終生馳騁沙場而湮沒在金戈鐵馬中,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文豪,留下豪邁與細膩并存的稼軒詞,靜靜地濯洗我的心靈。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文氣充沛、感情真摯的文章,這種“氣”和“真”源自小作者對辛棄疾作品的用心品讀,源自對辛棄疾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懷的深切理解。小作者開篇用極凝練的語言概括了辛棄疾的一生,隨后緊扣“赤誠之心”敘寫了自己讀到的辛棄疾。用蜘蛛織網(wǎng)比喻辛棄疾對理想的堅持,用陶淵明隱居對比突出辛棄疾的不甘。最后,小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挖掘出辛棄疾人生的遺憾美和稼軒詞給人的精神滋養(yǎng)。文章讀完讓人生出慷慨悲歌、韻味無窮的感覺。
(陳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