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龍 鄭美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52-01
中國儒家思想提倡“溫良恭儉讓”。清代金纓著的《格言聯(lián)璧》一書中提到,“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意思是處理難處理的事,越應寬大;與不好相處的人在一起,越應寬厚。這一“寬”一“厚”,體現(xiàn)的便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寬容的美德。
“寬容能讓人身心受益?!眮喼薹e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表示,寬容有利于減少焦慮、舒緩壓力、降低血壓和心率,令人擁有更強的幸福感和更好的人際關系。而不寬容的人常把自己設定為受害者的角色,讓憤怒綁架了自己,于是常常生活在緊張、猜疑、焦躁的情緒中,飽受折磨。
包容的意義不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發(fā)展都有重大影響。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長張侃認為,寬容可以塑造和諧社會,反之,社會將淪為“互相傷害的角斗場”。
應有限度和原則
面對他人的過錯,耿耿于懷、睚眥必報會給心靈增添負累;而無介于懷、寬容以對則是對心靈的滋養(yǎng)。但寬容不是無邊界、沒原則的。
汪冰表示:“寬容應該有限度,寬容不意味著縱容,并不是是非不分、愛憎不明。無限寬容只會讓有錯的人難以知錯?!?/p>
寬容作為個人品德固然重要,但更該呼吁社會重視寬容這種美德,讓德行成為衡量社會成就的重要指標。當下社會多種價值觀并存,人們思想更加獨立,選擇和判斷更加多樣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包容、寬容尤為重要。當寬容成為了共識,形成一種社會品德,人們才能擁有更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