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強 周愷
春秋時期,吳越、荊楚毗居江南濕地,境內水網密布,河川縱橫。為固邦安本,防范敵軍入境,凡主要的水運要道與江河湖口,均陳兵戍邊,設驛棲憩。吳王夫差鑿通邗溝后,便在沿途險要之地設置驛站,以保障邗溝水運暢通與往來兵船給養(yǎng)。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為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創(chuàng)制了郵驛制度,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郵驛通道。驛站十里設一亭,亭內置亭長管理。劉邦在發(fā)跡之前,就在沛縣擔任泗水亭長。秦代的驛站不僅具有軍需后勤保障的作用,而且還肩負著傳遞朝廷公文與書函的職責。兩漢之際,驛站內設有驛館,并委派驛使署理內務,還征發(fā)當地百姓充當驛卒、驛夫。唐代詩人王建的《水夫謠》,“苦哉生長當驛邊,官家使我牽驛船。辛苦日多樂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鳥”,描寫了官府役使百姓充任驛夫的悲慘境遇。宋代以后,緣于驛站所傳遞的公文、邸報皆屬官府要件,且戰(zhàn)時需置辦軍需糧草,為紓民困、嚴防機密,遂由軍卒替代百姓充當驛夫。
江南山巒疊嶂、江河縱貫,水驛尤為發(fā)達。三國時的孫吳,就在沿河的通衢要沖廣置水驛。孫劉聯軍為抗曹軍,雙方在柴桑(今江西九江)水驛密商軍情。東晉時,江州(今江西九江)、夏口(今湖北武昌)、江陵(今湖北荊州)等沿江各主要城鎮(zhèn)與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往來,俱仰賴水驛。當時,陸道日行不過百余里,而水道則奇速,最快可日行三百里。驛道兩旁還栽有垂柳,民間喚其為“官柳”。迨至南朝,江南水驛愈發(fā)重要,為防范北兵奇襲,府兵皆駐守水道要沖,溯江而上,水驛甚至可直抵吐谷渾(今川藏一帶)、交趾(今越南一帶)等邊陲僻壤。南朝還在沿海港口設立有海上驛站,以加強與海外諸國的往來。劉宋之際,中國與高麗、日本的海上通使十分頻繁,兩國“乘舶泛海,使驛常通”,驛使或經登州(今山東蓬萊)南渡,或抵達四明(今浙江寧波)北上。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鑿通,凡運河沿線均置水驛,江南水驛系統(tǒng)得以完備。據《唐六典》所載,唐開元年間,每30里設一驛,全國共有館驛1643所,其中陸驛1297所,水驛260所,水陸相兼者86所。詩人韋迢在《潭州留別杜員外院長》中寫有“江畔長沙驛,相逢纜客船”。唐代,朝廷明文規(guī)定,驛站應履行遞送官文、傳檄軍情、接送官吏、安撫邊民、平息內亂、羈捕逆犯、賑恤災民、運輸物資等職責。驛站猶如天網,可通津達海。唐代驛站最盛時置有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驛站差役2萬余人。
兩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民間商貿往來日益繁盛,舟車輻輳,不絕于途,水驛兩旁漸為民商貨運關口。宋代還出現了快遞業(yè)。即急遞鋪,主要用于傳遞軍事情報,內置步遞、馬遞、急腳遞等。北宋熙寧年間,出現了一種金字牌急遞鋪,快若箭鏃,每天可日行五百里。當時,在江陵與桂林之間就設有若干水遞鋪,衙署利用兩湖及廣西沿江數千漁民、樵夫充任“水遞鋪夫”。元代疆域遼闊,領土廣袤,驛站更是星羅棋布、脈絡相通,不少地方可做到朝令夕至,聲聞畢舉。元代,驛站被喚為蒙古語的“站赤”,《元史·兵志》中就載有“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急遞鋪演變成了“通遠鋪”。
明清時期,郵驛制度日臻完善。明永樂年間,明廷增設諸多新驛站,兩京之間有運河溝聯,新設水驛多達41處。明代徽州商人程春宇著有《士商類要》一書,其中收錄有南北大運河全部驛程的《水驛捷要歌》。行經水驛的商賈廛旅,以通俗易懂的歌謠,很快就記住了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原為銀川驛卒,后因朝廷裁汰驛站,李自成無以生計,遂參加高迎祥的農民軍。明代幾乎在所有干線上都開通了驛站,置有遞運所。除擔負駐地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驛站的主管叫“驛丞”,是沒有品級的小吏;雜役被稱作“驛卒”。王陽明曾在貴州龍場驛站擔任驛丞。
清中期的郵遞系統(tǒng)甚為發(fā)達,但主要為官府服務,民間郵遞則仰賴票號、鏢局。清代的驛站分為驛、站、鋪三部分,且不受行政區(qū)劃所限?!绑A”是官府招待官眷和轉運官方物資的場所,“站”是傳遞朝廷邸報、文書以及軍事情報的場所,“鋪”是地方衙署遞送公文、信函的場所。
晚清以降,在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租界等地,出現了近代郵政制度。1866年,清政府準許海關總稅務司署兼辦郵政,并成立了郵務辦事處,署理具體事務。起初,海關郵政主要是為了方便各國駐華使館的郵件往來,隨后擴展至外僑。此后,海關郵政還代辦清政府的往來公函及華人的私人信件等業(yè)務。為順應時代所需,清政府于1890年著手建立了大清郵政。此后,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光緒皇帝于1896年正式批準開辦大清郵政局,配發(fā)了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下設郵政局專司郵政事務。1911年,郵傳部全權接管全國郵政事務,郵政從海關脫離,一概業(yè)務呈交郵政總局署理。民國后,驛站制度徹底被郵政制度所取代。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备皇慕辖洕苿恿私纤A的勃興。驛站從最初傳遞信息,后延展至“軍事、錢糧、急務、事給”,功能日益綜合化。
文書傳遞。緣于江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借水為道、行舟代馬”是江南民眾出行的主要方式。水驛宛若人體經脈,成為官府傳遞文書、飛報軍情、傳達政令的主要方式。魏晉時期,陸路快馬,日行不過二百里;順水行舟,日行可達三百里。若是采用水路相兼的方式,速度則更快。因此,江南信息傳遞俱仰賴水路。
住宿接待。“驛”最初是人員中途更換馬匹或小憩的場所。隨著驛路的不斷延伸,驛站也兼具招待、住宿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