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鳴
專家介紹: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筑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xiàn)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2018年4月26日,是貝聿銘的101歲生日。年過百歲的他仍然思維清晰、頭腦敏捷、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的養(yǎng)生秘訣既不是食療,也不是健身,而是得益于他良好的生活習慣——
1917年4月,貝聿銘出生在江南的一戶豪門望族。時值新舊時代交替,一片兵荒馬亂,而蘇州名園獅子林里卻是春色撩人。童年的貝聿銘整日在假山上爬上爬下捉迷藏,這里就是他的家。園子里的山洞、石橋、池塘和瀑布都會勾起他的無限幻想。美景成了貝聿銘從小到大的摯愛。18歲出國后,他便急不可耐地來到巴黎、倫敦、羅馬找感覺。他在圣心大教堂俯瞰巴黎城,一呆就是半天。后來,他又迷上了探險游。他自背行囊,裝備極簡,隨心所欲,一口氣走遍了歐洲的名山大川。
中年以后的貝聿銘工作十分繁重,一旦感到自己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時,他就放松一下,出去玩玩。
美國人流行健身,喜歡追求肌肉感。在繁華的紐約,有些白領下班后也愛去健身房揮灑汗水。在貝聿銘40歲的時候,他的下屬和合伙人都愛去白石鎮(zhèn)的一處高檔健身俱樂部。這里面的教練大部分都是獲得過健身、健美獎項的,身材壯碩,大塊大塊的肌肉堅硬得仿佛石頭。
合伙人邀約貝聿銘去健身,他抱著好奇的想法去了一兩次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了。首先,貝聿銘不想變成這種滿身肌肉的壯男,他認為身材勻稱、不肥胖就是健康,沒必要故意去追求那些虬結(jié)的肌肉塊。其次,貝聿銘覺得健身房的訓練太過無趣,總是不停地在機器上重復一個動作,所見都是單調(diào)的畫面,所聽都是粗重的喘氣聲,所聞的都是各種荷爾蒙混雜的汗味……這種健身對于他來說,真可謂是“地獄般的折磨”!
對于鍛煉,貝聿銘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歡散步,最喜歡在旅行中鍛煉。尤其是長線旅行,這是一項消耗較大的運動,無論是坐車、行走,還是爬山、逛景點,都比一般的健身運動消耗體能。游覽之時,精神振奮,煩惱、郁悶煙消云散;休息之時,肌肉由緊張轉(zhuǎn)為松弛,睡眠好,吃飯香,對身體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且一旦離家出游,一切大事小事都拋在身后,精神的放松,心態(tài)的放松,也有益于身心的調(diào)養(yǎng)。
到了老年,一有時間貝聿銘就常常去郊外,到有田野、河流的地方走走、看看。手攜一卷書,坐在谷堆、土塊上,聞聞陽光、泥土的氣息,甚至牛羊糞便的氣味,都足以讓他安心愜意。
老年人要健康長壽,首先必須延緩大腦的衰老。勤讀書、勤思考,能使大腦處于活躍狀態(tài),有利于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從而保持大腦的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
貝家是地道的書香門第,信奉“遺兒千秋富貴,莫若良言一句”,其中一項重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讀書。
貝聿銘的繼母喜歡讀書,她精通英語和法語,文化造詣深厚,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然每天都要瀏覽紐約的各大英文時報,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八十高齡的她仍然精神矍鑠。耳濡目染使得貝聿銘從小就嗜書如命,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讀書,一看就是大半夜。
到了中年,貝聿銘的閱讀范圍更加廣泛。他常常告誡年輕的設計師要多讀書:“知識涉獵一定要廣!多看看金融、財會、進出口、稅務、法律方面的書?!彼嬖V他們,要想成功,僅靠設計才能是不夠的,求人不如求自己的大腦。
成名后的貝聿銘沒有那么多讀書的時間,他拿到一本書就從上往下看,像下樓梯一樣,一目十行簡單瀏覽,若發(fā)現(xiàn)此書含金量太少,就此放下;若發(fā)現(xiàn)值得細讀,就放在另外一個書架上。無論是乘車出行,還是外出旅游,貝聿銘總喜歡懷揣一本書,讓知識充實自己的漫漫長途。
即使到了九十多歲,貝聿銘仍然每天聽新聞、讀報紙,訂閱雜志從不間斷,床頭、桌面放滿了他的書。他時刻關(guān)注著行業(yè)的新動向、新材料、新技術(shù),保持思想意識的與時俱進。即使到了老年,他的作品仍然閃耀著先鋒、時尚的光芒。
建筑師是一項極度復雜的工作,需要與各方面打交道:政府、業(yè)主、設計師、施工方等等,尤其是公用建筑設計,更容易受到媒體批評和民眾指責。身為華人建筑大師的貝聿銘,可謂一輩子都站在風口浪尖,無數(shù)次被大浪淹沒,又無數(shù)次戰(zhàn)勝困難奮勇前進。雖然一輩子都被巨大的壓力圍繞著,但貝聿銘非但沒被壓垮,反而愈發(fā)淡定從容——
就在貝聿銘聲名漸盛時,他設計的波士頓保險公司大樓三分之一的窗戶被風吹落下來,玻璃散落了整個街道。批評和責難蜂擁而至,貝聿銘幾乎被推到懸崖邊上。在最難熬的時光里,是不斷的閱讀和工作拯救了他。為了調(diào)整心態(tài),他反復背誦《紅樓夢》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漸漸領悟到其中真諦,心情豁然開朗。
7年之后,貝聿銘終于沉冤昭雪,調(diào)查證明,門窗公司應對這件事情負責。貝聿銘非但沒有追究責任,反而開玩笑地說:“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見我。”大氣開朗的態(tài)度讓整個美國佩服不已。那年,他設計的華盛頓國家藝術(shù)館迎來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譽為“現(xiàn)代藝術(shù)與建筑充滿創(chuàng)意的結(jié)合”。
貝聿銘一生遭遇了無數(shù)次懷疑和打擊。64歲時,他被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選中設計盧浮宮金字塔時,兒子貝執(zhí)中回憶說:“當時優(yōu)越感極強的法國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惱羞成怒地大叫:‘怎么叫一個華人來修我們最重要的建筑?貝聿銘會毀了巴黎!’法國的政客、建筑界也輪流攻擊父親?!泵鎸υ訌椉墑e的辱罵,貝聿銘說:“我的翻譯當時聽得全身發(fā)抖,幾乎沒有辦法替我翻譯我想答辯的話。幸好我不懂法語,剛好樂得兩耳寧靜?!?/p>
貝聿銘做盧浮宮項目的14年,跟法國民眾討論誰來重建這個問題差不多就費了兩年。他很淡定地說:“普通人接不接受,對我并不重要。批評是需要歷史的,需要時間,要過幾十年再看。說今天做了明天怎么不好,這個評價我覺得沒有價值?!?/p>
在建造盧浮宮金字塔時,貝聿銘事必躬親。施工方和材料制作商都是他親自挑選;每扇玻璃、每一個細節(jié)他都親自過問;從每一張設計草圖,到鋼材的選擇,他都要與工人們仔細商討。與此同時,貝聿銘每天都要尋找時間放松大腦,如呼吸新鮮空氣,做適量的運動,時常出入一下辦公室,變換一下環(huán)境等。
就這樣,貝聿銘用表面上無所謂的態(tài)度,承受著他建筑生涯中最嚴重的考驗。1988年,“玻璃金字塔”變成了法國人最驕傲的建筑。那年3月,密特朗授予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因為他“把過去和現(xiàn)在的時代精神縮到了最小距離”!
貝聿銘90多歲時,還先后完成了伊斯蘭藝術(shù)博物館和南京六朝博物館的設計。當人們向他討教養(yǎng)生心得時,貝老一本正經(jīng)地說:“工作可以不讓人老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