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啟蒙倫理場域中的勞動觀念變遷

2018-08-15 00:44付長珍
文史哲 2018年1期
關鍵詞:勞動者觀念勞動

付長珍

改革開放以來,勞動觀念日趨式微。對勞動的推崇雖然并沒有從國家政治生活中退隱,卻不再是政治熱情之所在,勞動話語的主導性地位逐漸邊緣化。在社會生活層面,從事勞動生產(chǎn)已難以被視為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通過傳統(tǒng)的勞動生產(chǎn)方式所得收入與非勞動收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普通勞動者越來越難以單純從一般性勞動中獲得存在感和尊嚴感。在個體美德層面,雖然在品德教育中還強調(diào)“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實際上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忽視。圍繞著“勞動”應不應該被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諸多爭論,勞動與社會主流價值之間的關系亦趨復雜化態(tài)勢。

“勞動”始終是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變革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概念。若要從總體上呈現(xiàn)和把握當下的勞動問題,需要重新認識勞動觀念的成長變遷史,即從思想史與社會史還原相結(jié)合的角度,考察勞動觀念在百年中國的歷史命運與行程折變,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當前勞動問題的實質(zhì)及其走向。美國著名觀念史家諾夫喬伊指出:“作為觀念史的最終任務的一部分,就是運用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試圖理解新的信仰和理智風格是如何被引進和傳播的,并試圖有助于說明在觀念的時尚和影響中的變化得以產(chǎn)生的過程的心理學特征,如果可能的話,則弄清楚那些占支配地位或廣泛流行的思想是如何在一代人中放棄了對人們思想的控制而讓位于別的思想的?!?[美]諾夫喬伊:《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張傳有、高秉江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頁。在中國現(xiàn)代性與啟蒙倫理的歷史語境中,勞動觀念是如何在同其他觀念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成為“占支配地位并廣泛流行的”社會觀念?取得支配地位后的勞動觀念又是如何與其他社會觀念深入互動,以新的意識形態(tài)重構(gòu)了國家、社會和個體認同的統(tǒng)一?隨著資本力量的強勢崛起,具有支配性地位的勞動價值觀念日益衰落,與之相應的是多維價值觀念的光譜,在多元價值的紛爭中難以形成統(tǒng)攝性的價值觀念。由于具有奠基性價值觀念的缺失,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建構(gòu)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公民身份認同的價值基礎和整合問題;二是多重價值觀之間難以相互貫通,加大了社會碎片化的風險。

一、啟蒙倫理與現(xiàn)代“勞動”觀念的覺醒

“勞動”一詞在古漢語中很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皠趧印蓖ǔV傅氖且话愕膭谧鳌⒒顒?。在“大傳統(tǒng)”的觀念解釋中,“勞動”一般被理解為“小人之事”;雖然“勤勞”曾被冠以美德之一,但基本上勞動還只是事生的需要、謀生的手段。古代的“勞動”觀念還只是基于生活經(jīng)驗而對某些類型的活動的類稱和評價,還沒有上升為邊界清晰、結(jié)構(gòu)確定的概念*高瑞泉:《“勞動”:可作歷史分析的觀念》,《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8期?!,F(xiàn)代漢語中的“勞動”概念不僅具有了抽象的一般意義——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而且成為了解釋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術語。

中國社會現(xiàn)代“勞動”觀念的覺醒,大致可以“勞工神圣”口號的提出為標識。1918年11月16日,在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的民眾大會上,蔡元培發(fā)表了關于“勞工神圣”的著名演講*岳凱華:《蔡元培與“勞工神圣”》,《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11月8日,第7版。。他指出:“此后的世界,全是勞工的世界呵!”“我說的勞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是用自己的勞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業(yè),不管他用的是體力、是腦力,都是勞工。所以農(nóng)是種植的工,商是轉(zhuǎn)運的工,學校職員、著述家、發(fā)明家,是教育的工,我們都是勞工。我們要自己認識勞工的價值。勞工神圣!”*蔡元培:《勞工神圣——在北京天安門舉行慶祝協(xié)約國勝利大會上的演說詞》,《北京大學日刊》第260號(1918年11月27日)?!皠诠ど袷ァ钡目谔栆唤?jīng)提出,便得到了知識界和勞動界的積極響應,并很快取代“德先生”與“賽先生”成為當時最響亮的口號?!睹駠請蟆吩l(fā)表文章稱贊蔡元培的這篇演說,“將眾人腦筋里深深地藏著的‘勞工神圣’,一聲叫破了出來,于是眾人都被他喊著,就回答一聲‘勞工神圣’”*盧玄:《“勞工神圣”底意義》,《覺悟》(《民國日報》[上海]副刊)1920年10月26日。。這場演講破天荒獲得了社會上無數(shù)人的回響和景仰。

在“勞工神圣”的精神感召下,進步青年知識分子開始深入勞工群眾進行宣講,嘗試喚醒更多勞工群眾的意識。1919年3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當時還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鄧中夏發(fā)起了平民教育講演團,深入工人群體和農(nóng)村進行演講。1920年北京大學隆重舉行了慶祝五一勞動節(jié)的紀念活動,北京大學學生為此罷課一天。李大釗形象地闡述了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的原因:“希望諸位常常紀念著‘五一’節(jié),把全世界人人紀念的‘五一’節(jié),當作我們一盞引路的明燈,我們本著勞工神圣的信條,跟著這個明燈走向光明的地方去?!?劉明逵、唐玉良主編:《中國近代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第3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第767頁;岳凱華:《蔡元培與“勞工神圣”》,《光明日報·理論周刊》2005年11月8日,第7版。與此同時,北京大學的進步青年知識分子和何孟雄等工讀互助團的團員在北京發(fā)起了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游行,游行中出動了兩輛標有“勞工神圣”等字樣的紅旗汽車,并沿街散發(fā)了數(shù)千張《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以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quán)利而斗爭。鄧中夏到北京長辛店,向鐵路工人散發(fā)《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并發(fā)表講演;平民教育演講團也發(fā)表了諸如《勞動紀念日與中國勞動界》、《我們?yōu)槭裁醇o念勞動節(jié)呢?》之類的演講,闡述勞動節(jié)的歷史和意義。李大釗則鼓勵青年知識分子要在農(nóng)村“安身立命”,認為青年應該一邊勞動,一邊去做“開發(fā)農(nóng)村,改善農(nóng)民生活的事業(yè)”,“把黑暗的農(nóng)村變成光明的農(nóng)村,把專制的農(nóng)村變成立憲的農(nóng)村”*李大釗:《青年與農(nóng)村》,《李大釗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8頁。。因此,在鄉(xiāng)村,除了平民教育的宣講,一些知識分子還開展了“新村運動”的社會實驗,“新村運動”旨在普及鄉(xiāng)村教育,主張知識分子下鄉(xiāng)參加勞動,如1920年代初王拱璧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的青年公學,1930年代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鄉(xiāng)村工學團,便是“勞工神圣”這一觀念在知識分子中發(fā)揮作用的結(jié)果,同時也促進了勞動觀念在廣大農(nóng)村人口中的覺醒。

文學是時代思想的先聲。“勞工神圣”口號的提出,在文學界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文學上的變革進一步激發(fā)了勞工群眾勞動觀念的覺醒,關注底層勞工群眾生活的文學創(chuàng)作開始涌現(xiàn)。1930年代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作品,如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等特別關注大眾的勞動生活。此外,一批大眾文學刊物應運而生,像《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劉半農(nóng)等人用新詩去反映底層群眾的生活,掀起了一股“新憫農(nóng)詩”的風潮。劉半農(nóng)被譽為五四時期的貧民詩人,像《鐵匠》、《一個小農(nóng)家的暮》、《相隔一層紙》等詩作都是以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為創(chuàng)作對象,唱出了人世間的疾苦不平。這些文學作品在激活勞動者的情感、推動勞動觀念的傳播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勞工神圣”口號的提出,第一次真正使“勞動”進入了中國人的社會公共生活視野,不少知識分子和底層勞動群眾開始用“勞動”的眼光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作用,并以“勞動”為核心建立起自身的身份認同。陳獨秀、李大釗等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圍繞“勞動”進行了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逐漸成為闡釋“勞工神圣”口號的核心理論資源。五四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開始創(chuàng)辦針對普通勞動者的簡明刊物來宣傳“勞工神圣”的思想,以期喚醒更多勞動者。1920年的五一勞動節(jié)當天,全國各地舉行了多種形式的慶祝紀念活動和示威游行,北京的《晨報》,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民國日報》、《時報》和《申報》等主要報刊或發(fā)表紀念文章,或以大篇幅報道各地慶祝“五一”的盛況。正如當天的《民國日報》所言:“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的潮流滾滾而來,‘勞工神圣’的聲浪也就一天高似一天?!?《勞工節(jié)的北京》,《民國日報》(上海)1920年5月1日。《勞動界》、《勞動音》、《勞動者》都是周刊,分別是上海、北京、廣東的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向工人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指導工人運動的通俗刊物*中央編譯局研究室:《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2集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第75頁。。這三份兄弟刊物分享共同的宗旨,即啟發(fā)工人階級覺悟,促進工人階級團結(jié),推動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正如《勞動界》創(chuàng)刊號所說:“工人在世界上已經(jīng)是最苦的,而我們中國的工人比外國的工人還要苦……我們中國工人不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要教育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漢?。骸稙槭裁匆∵@個報?》,《勞動界》第1冊(1920年8月15日)。這些刊物都謳歌勞動的偉大、勞工的神圣。陳獨秀在《勞動界》發(fā)文稱:“勞動力是什么?就是人工。……世界上若沒有人工,全靠天然生出來的糧食,我們早就餓死了。……我們吃的糧食,住的房屋,穿的衣裳,都全是人工做出來的。……(所以人們才說)‘勞工神圣’。”*陳獨秀:《陳獨秀著作選編》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3頁。《勞動音》也指出,勞動是“進化的原動力”,要提倡“勞動主義”;《勞動者》則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倡導“只有做工的人,是最有用的人,是最高貴的人”*《我亦工人,勞動者??!》,《勞動者》第1號(1920年10月3日)。。這些刊物語言通俗易懂,深受工人好評,被譽為“工人的喉舌”、“工人的明星”*《勞動界》第5冊“通訊欄”(1920年9月12日)。;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是影響很大,對于喚醒工人的覺悟以及工人運動的開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綜觀這一時期以“勞工神圣”為引擎的勞動觀念的興起和傳播,其間帶有明顯的思想啟蒙的意味。思想啟蒙是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中國現(xiàn)代性成長中一個深刻的倫理命題。從魏源、林則徐等最早一批放眼看世界的傳統(tǒng)士大夫介紹西方社會觀念開始,到維新派與洋務派、頑固派的論戰(zhàn),再到革命派與?;逝傻恼搼?zhàn),這些宣傳和論戰(zhàn)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思想啟蒙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發(fā)揮了啟發(fā)民智的作用。但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則是由新文化運動所開啟?!缎虑嗄辍肥切挛幕\動的主要陣地,也是思想啟蒙的路標。新文化運動致力于思想的革命,陳獨秀曾多次與友人談起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原因,他認為,民國雖立,但是,“中國還是軍閥當權(quán),革不成什么命,在中國進行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要從思想革命開始,要革中國人思想的命”*劉仁靜:《回憶黨的“一大”》,《“一大”前后: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4頁。,“欲使共和名副其實,必須改變?nèi)说乃枷耄淖兯枷?,須辦雜志”*任卓宣:《陳獨秀先生的生平與我的評論》,《傳記文學》(臺北)第30卷第5號(1977年2月),第12頁。。要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除了制度上的設計,更需要價值和倫理的覺悟。“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1916年2月15日)。。陳獨秀通過對中國現(xiàn)代化艱難歷程的反省,提出國民覺悟由學術而政治,再到倫理漸次演進的過程,揭示了中國現(xiàn)代性啟蒙的歷史邏輯。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反對封建專制與迷信;提倡白話文與新文學,以文化敘事方式的革新推動新思想的傳播;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重建社會倫理觀念與秩序?!缎虑嗄辍吩缙趯W⒂诿裰髋c科學的啟蒙,后期則致力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皠诠ど袷ァ钡目谔柼岢鲆院螅芸炀腿〈恕懊裰鳌迸c“科學”,成為這場思想啟蒙運動中呼聲最高的口號與旗幟。

“勞工神圣”何以能夠迅速取代“民主”與“科學”,進而成為思想啟蒙的新號角?這是與當時所面臨的國內(nèi)與國際的政治經(jīng)濟形勢分不開的,同時也與一些主要知識分子的經(jīng)歷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旅法華工的功績,世界工人運動與國內(nèi)工人運動的影響等等,這一切都顯示了勞工的巨大力量。中國社會思想啟蒙的任務并不只是國民觀念的革新,還與“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相關,與中國社會道路選擇的問題相關?!皠诠ど袷ァ敝猿蔀樽钍芡瞥绲目谔?,正是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進步中國知識分子受到俄國革命的鼓舞,希望通過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來解決中國問題,這條路向則是與“勞工神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帶有十分明顯的工具理性的特征,尚缺少對民眾的理性認知能力的關注和培養(yǎng),“勞工神圣”口號的提出和宣傳也反映出這種工具理性的傾向。

不過,由于“勞工神圣”過早地接棒“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承擔起中國社會啟蒙的重任,這就使得當時的中國社會“既難以在真正揚棄的意義上理解資本主義經(jīng)濟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也難以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全部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深刻內(nèi)涵上,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徐中振:《“勞工神圣”——一個不容忽視的五四新啟蒙口號》,《江漢論壇》1991年第7期。。而且囿于中國當時底層勞工群體嚴酷的生存狀況,這一時期圍繞“勞工神圣”的宣傳和行動實際上都是以底層工農(nóng)的勞動為“勞動”的認可標準。雖然蔡元培、李大釗等人都區(qū)分了勞動的分工,承認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區(qū)別,但此時的“勞動”更多指向的是體力勞動,如李大釗所說的“非把知識分子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李大釗:《青年與農(nóng)村》,《李大釗文集》(上),第648頁。,都表明“勞動”實際上被等同于艱辛困苦的體力勞作,這甚至成了人們理解勞動時的一種普遍態(tài)度,直至今天仍對當代中國人的勞動認知有著深刻的影響。

勞動觀念的傳播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推進相伴而行,承擔起了中國社會的思想啟蒙責任。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深入及其局部政權(quán)的建立,“勞工神圣”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中國廣大農(nóng)民群體日益被喚醒,這些都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群眾基礎。

二、現(xiàn)代“勞動”觀念的勝利與影響——勞動最光榮

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僅僅依靠口號傳播和思想動員,現(xiàn)代“勞動”觀念只能影響到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某些層面,還遠不足以成為在整個社會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的主導性觀念?!坝^念并非一種純粹的智力上的構(gòu)想;其自身內(nèi)部即蘊涵著一種動態(tài)的力量,激發(fā)個體和民族,驅(qū)使個體和民族去實現(xiàn)目標并建構(gòu)目標中所蘊涵的社會制度”*[英]約翰·伯瑞:《進步的觀念》,范祥濤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1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本身就是勞動者的勝利,這空前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勞動熱情,鼓舞勞動者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積極投身國家建設。

在“勞動”觀念的支配下,整個社會的人群身份得到了整合,每個人的身份都可以在勞動觀念中進行識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名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受到廣泛認同和尊重。個體身份之間,除了勞動分工和職業(yè)上的分殊,沒有身份的貴賤之別。即使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區(qū)分,也是以勞動認同為基礎。在勞動的序列中,干部本身也是勞動者,群眾與干部并沒有因身份差異而不平等。以“勞動”為核心的身份識別和認同實際上保持了政治認同、社會認同以及個體自我認同上的統(tǒng)一,政治上勞動者的地位被認可、受推崇。不論從事何種勞動,勞動者同樣受到尊重,而且勞動者個人也對自身的勞動感到認同和滿足,“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之分”。由于身份認同的統(tǒng)一,整個社會在行動上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人際關系變得相對簡單與和諧?;凇皠趧印标P系的認同有時甚至超越了基于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之間的認同,“同志加戰(zhàn)友勝過兄弟情”。當然,由于當時采取城鄉(xiāng)二元分治的國家發(fā)展策略,優(yōu)先保障城市發(fā)展,也導致了工人與農(nóng)民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持有城市戶口的“城里人”是由國家供養(yǎng),吃“國庫公糧”,而農(nóng)村戶籍的“鄉(xiāng)下人”則是自我供養(yǎng),還要交“公糧”,由此形成了農(nóng)民對工人的集體羨慕、工人比農(nóng)民擁有更多榮耀感的情形。但是在當時社會的政治熱潮籠罩下,這種戶籍身份上的不平等感并沒有導致勞動者集體性心理失衡。

以勞動觀念和勞動者身份認同為依托,社會成員在政治和社會生活觀念上亦呈現(xiàn)趨同化,整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也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在“勞動”觀念的支配下,勞動者在個體身份上的平等,進而在法律和社會生活認同層面得到落實,法律上人人平等,社會生活上一切勞動都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皠趧印钡木窈托蜗蠼?gòu),始終與底層勞工和農(nóng)民艱苦的生存境遇相聯(lián)系,廣大勞動群眾翻身作主的革命進程,實際上也是依靠勞動奮發(fā)自強的過程,勞動成為實現(xiàn)自我拯救的神奇力量。人們對自身勞動力量的認可,并最終轉(zhuǎn)變成自立自強、艱苦奮斗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無限熱情。民族國家的獨立,人民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都無限地激發(fā)了國民的國家認同感,而這一切又都與勞動者革命的勝利相關。熱愛勞動,做好本職工作就是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對“勞動”觀念的認同甚至成為影響國家間交往的重要因素和紐帶,在勞動者共同革命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熱情支援亞非拉等深陷“苦難”的兄弟國家??傊皠趧印庇^念成為占支配地位的社會觀念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整個社會人群在個體身份認同上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并進而成為解釋其他社會觀念的基礎觀念。

正如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在《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一書中對啟蒙的分析,啟蒙通過宣揚理性和自主破除了專制的神話,但是卻造成了理性本身的膨脹,從而啟蒙自身異化為另一個神話*[德]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皠趧印庇^念的這種支配作用并沒有在身份認同的自然維度上止步,而是要把這種認同發(fā)揮到極致,整個社會陷入到對勞動的崇拜和狂熱中?!皠趧印庇^念不只是在社會觀念中占支配地位,而且要尋求成為觀念上的“神話”,確立本身無上的正確性?!叭蟾脑臁毖杆賹崿F(xiàn),“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激發(fā)了民眾對勞動力量的過分崇拜,勞動者被幻想成為在戰(zhàn)天斗地中永遠的勝利者。“勞動”觀念這種自我神話的沖動還將身份認同的標準推向了極端化,勞動身份的認同不單要停留在現(xiàn)實參與勞動的事實層面,還追求勞動身份的傳承延續(xù)。純粹且可靠的勞動者身份要追溯到血緣關系上,貧下中農(nóng)子弟、革命干部子弟是“根紅苗正”的勞動者,而“黑五類”出身的人則不是純正的勞動者,要強制接受勞動改造,由此又形成了社會群體間的分化與對立。這些建立在“勞動”觀念的支配地位基礎之上的理想性社會實踐實際上狹隘化了對“勞動”的理解,只有生產(chǎn)勞動才是真正的“勞動”,似乎越是粗重的體力勞動,越是重要且光榮。片面強調(diào)體力勞動而忽視腦力勞動,結(jié)果就是普泛的“知識無用論”和“讀書無用論”。這種偏頗的勞動觀念給一個民族造成的后果,歷史已經(jīng)作出了回答*趙修義教授曾以切身經(jīng)歷和具體史料對這段歷史(1957-1966年)作了深入分析和評論。參見趙修義:《為什么要花大力氣研究勞動觀念問題?》,《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8期。。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勞動問題的復雜態(tài)勢也是這種影響在當今社會的深化和折射。

三、“勞動”觀念的衰落與當前勞動問題的凸顯

基于“勞動”觀念支配地位的理想性社會實踐的迷失,終于使人們從對勞動的狂熱崇拜中清醒過來。經(jīng)過知識界的撥亂反正,恢復高考,振興科學,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價值重新被認肯。隨著主體性的分化和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整全性的“勞動”統(tǒng)治觀念不僅走下了神壇,而且逐漸失去了在社會觀念中的支配地位。

從農(nóng)村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開始并延伸到城市的改革,再度激發(fā)起了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勞動熱情,真正體現(xiàn)了“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對勞動成果的占有和享用增進了勞動者對自身勞動價值的體認。此時的“勞動”觀念更多地與個體存在和利益訴求相聯(lián)系,提倡“白手起家”、“自我奮斗”,“勞動”觀念開始與“自主、自由、自利”等觀念融合。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資本前進的步伐越來越勢不可擋。在資本快速擴張面前,集體主義時代的“勞動”觀念越來越式微。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啟動,使市場和資本的力量迅速成長起來。中國的經(jīng)濟改革是一個加速市場化和資本化的過程,從引入外來資本開始,到鼓勵內(nèi)部資本的積累和再投資,并逐步放開對資本投資領域的限制。隨著社會深度市場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資本化的浸淫,一切神圣性的東西都被消解或者正在被消解,市場價值觀無孔不入,整個社會似乎都成了市場。而在資本的強勢擴張中,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大規(guī)模的招商引資,使得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龐大的“農(nóng)民工”群體的產(chǎn)生。在勞資關系博弈過程中,“農(nóng)民工”不僅經(jīng)濟上受資本控制,勞動權(quán)益保護也處于弱勢境地,拖欠工資、勞動傷害糾紛屢見不鮮。當今社會勞資之間地位的差異帶給人們一種切己的震撼,也是當前勞動問題受到關注的直接原因。“農(nóng)民工”群體實際上淪為了“新窮人”,進一步加劇了勞動以及勞動者尊嚴的喪失。如果說類似傳統(tǒng)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本質(zhì)上還是生產(chǎn)性勞動,那么近年來為維持工人自身的再生產(chǎn)而進行的“再生產(chǎn)勞動”,即生產(chǎn)過剩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則直接將底層勞動者置入社會負累的地位*汪暉:《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階級政治的衰落、再形成與新窮人的尊嚴政治》,《開放時代》2014年第6期。。

可見,“勞動”觀念雖然還葆有意識形態(tài)話語中的尊嚴地位,在社會生活層面已不可避免地旁落了,“五一”勞動節(jié)某種程度上也成了消費和休假的狂歡日?!皠趧印庇^念一方面失去了對社會價值觀的支配性影響,另一方面則與“自主、自由”等個體觀念相融合并獲得了新的表達形式,甚至脫離了與“勞動”的關聯(lián)性而成為獨立的社會觀念。社會上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也日益多元和分化,很多白手起家、自我奮斗式的成功故事成為世人稱羨的傳奇,相比于好逸惡勞、游手好閑的懶漢和“啃老族”,靠努力工作來維持自身生存的蟻族依然受到社會尊重;同時,相比于“勞動”本身,資本和財富則更能獲得社會青睞,底層勞動者的尊嚴在財富和權(quán)勢面前遭受巨大壓制。伴隨著“勞動”觀念的退隱,原本基于“勞動”觀念的社會價值認同也變得難以整合,價值的多元化成為了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價值觀的歧義與多元,本身即內(nèi)涵著價值認同上的某些沖突,這些沖突部分可以通過對話得以解決,但也不可避免地導致社會維系成本的增加。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僅在勞資沖突的意義上來理解“勞動”觀念的衰落。當今的勞動問題,一方面是過去遺留問題的再現(xiàn),是改頭換面的舊的勞資關系沖突的重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發(fā)展了的勞動事實與原有價值觀念的沖突,如何搭建新的理念框架來理解當下的勞動問題本身就成了問題。傳統(tǒng)的勞動者形象在當今社會依然被認可,傳統(tǒng)的“勞動”觀念還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人們思考當前社會問題的向度;雖然在社會生活層面上勞動觀念日益衰落,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但政治生活層面上的勞動觀念依然占據(jù)著支配地位。在當前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下,這種基于政治權(quán)威的而獲得合法性與尊嚴地位的勞動觀念,使人們愈發(fā)感受到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深刻沖突,這不僅造成了社會成員自我身份的認同危機,而且也導致了社會群體之間的分裂。隨著勞資沖突的日益加劇,社會不同人群之間也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認同基礎。漢娜·阿倫特對“勞動”的區(qū)分,便呈現(xiàn)出與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深刻差異。馬克思是用“勞動”概念闡釋整個社會系統(tǒng),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能在“勞動”框架下得到解釋,因而可以在其“勞動”觀念下實現(xiàn)人們經(jīng)濟活動、政治活動以及社會交往活動的整合,但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把一切人類活動都簡化并還原為勞動,并在此基礎上去建構(gòu)政治理想,最終將導致政治對人的壓迫,而她則區(qū)分了“勞動”(labor)、“制作”(work)和“行動”(action)的不同,她將勞動限定為生產(chǎn)自身的活動,即維持人自身的生存活動,將制作限定為人類存在的非自然活動,即通過生產(chǎn)和利用工具來改造自然,建立一個不同于自然界的人工世界,而行動則是唯一無需物質(zhì)媒介而直接在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活動,是真正的政治活動*付長珍、王成峰:《從生產(chǎn)自身到發(fā)展自身——西方勞動觀念的變遷及其啟示》,《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阿倫特強調(diào)勞動與制作的聯(lián)合,有力地回應了當前勞動問題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

面對當前勞動問題在現(xiàn)實發(fā)展趨勢上與其政治理想規(guī)定上的分歧,我們需要對“勞動”概念作出新的再闡釋,并通過這種解釋彌合勞動在政治訴求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裂隙。而一旦將勞動問題進一步深化,當前的問題就不再是純粹的勞動問題,而且更為關鍵的問題恰恰不是恢復勞動者在原有觀念意義上的政治和社會地位,而是在更為實質(zhì)的層面上使勞動者擺脫繁重的負累,進一步在自由勞動的理想意義上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

勞動觀念是社會價值變遷的晴雨表。對當代勞動問題作觀念史的考察,不僅可以深化對勞動與社會正義、勞動與現(xiàn)代法治、勞動與公民德性等諸多問題的研究,而且對當前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也深具啟發(fā)意義。勞動觀念曾經(jīng)承載起了一個時代的價值坐標,促進了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關系。隨著社會分化的加劇,價值訴求日趨多元化。在核心價值觀的建構(gòu)問題上,需要實現(xiàn)一種問題視域的轉(zhuǎn)換,即追問什么是國民身份認同和社會價值認同的基礎性觀念?勞動在當代還能否承擔起核心觀念的使命?如果可以,需要對之進行怎樣的再闡釋?如果不可以,還有什么樣的理念或觀念真正可以承擔起這個時代的價值使命,成為領航時代精神的旗幟?

[責任編輯李梅]

猜你喜歡
勞動者觀念勞動
致敬勞動者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勞動者
維生素的新觀念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堅持系統(tǒng)觀念
致敬最美勞動者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