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才
今年高考全國卷的三套卷子,文言文閱讀都不約而同地選了人物傳記。那么,對這類題目應(yīng)該怎么解讀呢?
第一步是讀懂。一要了解人物傳記的特點。在人物傳記中,第一次提到的人,往往是姓、名、字都予以介紹。再次提及只說名或字。而古人的名、字各種各樣的都有,有時不好識別。經(jīng)驗告訴我們,稍一疏忽,就會把古人的名、字當(dāng)作一般詞語解釋,那樣是怎么讀也不可能把所給古文讀懂的了,因為我們自己給自己設(shè)置了閱讀障礙。正確的辦法是,古人的姓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就用筆劃一劃,以后名、字出現(xiàn)時也劃一劃,以此提醒自己注意。其次,傳主一般是在官場里摸爬滾打的官吏。對他們來說,任免升降調(diào)是常事。這樣,文章中不可避免涉及這方面內(nèi)容。相應(yīng)的詞語,如果我們平時給以掌握,那么再讀古文時這類詞語也就不會成為閱讀的攔路虎了。表示官職任免升降調(diào)的詞語有:拜、放、除、黜、奪、升、擢、調(diào)、轉(zhuǎn)、改、徙、征、辟、謫、遷等。第二,文言文后面設(shè)計的題目除了翻譯題外,現(xiàn)在都是選擇題。選擇題都是四選一 ,有正確項,也有錯誤項。讀文言文讀不懂時,不妨看一看相應(yīng)的題目,有關(guān)選項或許能夠為你提供能夠讀懂的信息。特別需要明白的是,做對一個題目,也就增加了讀懂文言文的一個已知條件,我們應(yīng)該充分利用這些已知條件,反過來用它們幫助我們讀懂文言文。第三,文言文的后面往往標(biāo)有出處或在注釋中對古文的人物作出介紹。這些出處或介紹,有時可以暗示文言文的內(nèi)容或主旨。我們知道,把握了文章的內(nèi)容或主旨,也就有助于對文章中字詞句的理解??晌覀円恍┩瑢W(xué)對出處和人物介紹,總是視而不見,這怎么能行呢?第四,需要知道的是所給文言文不一定處處都要搞明白。事實證明,一則文言文有那么幾處讀不懂讀不明白,倒不一定影響答題。這樣,真有那么幾處搞不懂,確實沒有必要放心不下,以致浪費了不該浪費的寶貴時間。
第二步是解答。所給文言文讀懂了,我們再講究一些方法,正確解答好題目,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文言斷句題。我們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文中相關(guān)句子(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句時注意特殊詞語,其中,句末語氣詞有“矣”“焉”“耳”“乎”“哉”等,這些詞語后面要斷開;“夫”可為句首發(fā)語詞,可為句末語氣詞,如果是前者,那么在其前面斷開,如果是后者,則在其后面斷開。我們用重合法解答斷句題,就是拿我們的斷句和命題人給的4個選項比較,選項中和我們的斷句完全重合的,就是正確的選項。如果沒有完全重合的選項,那么就看一看那個選項和我們的斷句基本重合,然后選擇這個基本重合的選項。
文化常識題。這個題目,是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其中的三項正確,那么利用排除法,那么剩余的一項,自然是不正確的。這是用排除法。也可以用重合法,直接斷定某項不正確。正確解答這個題目,需要在平時下功夫。這就是對常見的文化常識多積累,多梳理。如果平時沒有下足功夫,在考場上只憑解題方法是不可能湊效的。
概括和分析題。這個題目,也是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需要注意的是,命題人設(shè)計不正確的一項,常運用一些方法,這些方法有:張冠李戴、擴大范圍、縮小范圍、以偏概全、因果倒置或者是不存在因果關(guān)系、走極端及將或然判斷與實然判斷混淆?;蛉皇侵甘虑榭赡馨l(fā)生,但還沒有發(fā)生;實然是指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屬于客觀存在。我們仔細(xì)閱讀相關(guān)選項,然后拿這個選項和文本中的相關(guān)句子比對,如果不能完全重合,那么自然就是錯誤的。在比對時,注意從“張冠李戴、擴大范圍”等入手,這樣,可節(jié)省時間。
文言翻譯題。翻譯句子需要做到兩點:第一、準(zhǔn)確,即翻譯出的文字要忠實原文,沒有隨意改變或?qū)?nèi)容的增刪;第二、規(guī)范,即翻譯出的文字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也就是沒有語病。做到這兩點,翻譯時就應(yīng)該本著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先談直譯為主。所謂以直譯為主,就是按原文逐字對照翻譯,也可以說是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一是一,二是二,不走樣。怎樣才能做到呢?
一、留,指保留原詞。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號、國號、朝代、官名、爵名、謚號、廟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及數(shù)量詞等都可以保留不翻譯。如: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qū)。(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其中的“諸葛誕”是人名,“魏帝”是帝號, “壽春”“荊州”是地名,都不用翻譯。
二、換。這包括兩種情況。1.指用現(xiàn)代的意思去對某些詞語做出解釋。如: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zé)o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
這里的“以”“ 素”“為”,可依次換為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相同的“因為”“一向”“建造”來翻譯。全句翻譯為: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一向沒有私宅,讓士兵為他建造五十間房屋。
2.指有些特殊句式翻譯時可改換為現(xiàn)代漢語常式句式。如:
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
“為立祠安陽亭西”,是一個狀語后置句,翻譯時應(yīng)將狀語“安陽亭西”放到謂語動詞“為”前面,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
這里所說的特殊句式除了狀語后置外,還有賓語前置外、定語后置、謂語前置(即主謂倒裝)。
三、增。這包括兩種情況。1.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這樣,很多情況下可用添字法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
愚人村野無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
這里的“恐”“辜”“生”“德”,可通過添字法依次添加為“恐怕”“辜負(fù)”“生靈”“仁德”,全句翻譯為:愚人粗魯無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會辜負(fù)陛下愛惜生靈的仁德。
2.文言文在一定條件下常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句子成分,為使譯文通順,應(yīng)將省略的句子成分適當(dāng)補上。如:
方務(wù)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
“未盡”的謂語是“做”,現(xiàn)在省略了,翻譯時應(yīng)該補出來。全句可翻譯為:正盡力去除先前的苛嚴(yán),尚且擔(dān)心(做得)不夠,哪有寬松成為禍患的呢。
四、刪。凡是沒有實在意義,只是作為一種標(biāo)志,或者是表示判斷,或者表示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可以省略不譯。如:
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學(xué),則予于容甫當(dāng)北面矣。(2017年高考江蘇卷)
這里的“之”是助詞,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不用翻譯。全句翻譯為:我超過容甫,是憑借官位;如果論學(xué)問,那么我應(yīng)以容甫為老師。
再談意譯為輔。意譯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只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何時需要意譯呢?直譯后如果難以做到通順,表達難以做到準(zhǔn)確,這時就應(yīng)該聯(lián)系上下文適當(dāng)意譯了。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下面幾種情況,大多需要意譯。
一、使用比喻時。如“乃是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中的“藩籬”,原來的意思是籬笆墻,翻譯時就難以將比喻保留了,我們可以翻譯為“邊防”之類。再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為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保留比喻,則可翻譯為“鋼鐵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的話,可以翻譯為“堅固的城防”。
二、使用借代時。文言文中有許多借代,如用“布衣”代沒有做官的人;用“縉紳”代官員,用“三尺”代法律,用“萬鐘”代高官厚祿等等。這些說法,現(xiàn)代漢語中都沒有,如果翻譯,那么就需要把所代之事物寫出來。
三、使用委婉說法時。古代人行文,有時因為有所顧忌,有時則是由于謙恭,有時是為了求雅,往往不直說要說的事情,而是把要表達的意思拐彎抹角說出來,這就是委婉說法。比如將國王或王后的死說成“山陵崩”,將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將出兵征伐他人說成“會獵”,將上廁所說成“更衣”等。遇到這些情況時,也需要我們意譯。
高考閱卷是采點評分。對文言文語句翻譯而言,就是看我們重點實詞、虛詞翻譯出來沒有,特殊句式給以體現(xiàn)了沒有,句子的大意給譯出沒有,所組織的語句是否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只要我們讀懂了所給文本,而又按照上面所說的去做了,那么這10分到手也就不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