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宗學
于永正老師的離去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在立言立人上謙和平易而能參透教學真諦的諄諄大家,也失去了一位在小學語文教育上敢為人先卻有閎識孤懷的拳拳赤子。
最初記住于永正這個名字,還是上師范時,在學校的禮堂里。那是第一次聽于老師的課,于老師的形象,至今歷歷在目——四十多歲,中等個兒,鼻梁上的眼鏡會不時滑落,兩眼卻炯炯有神,溫和的笑容里似乎含有深層的意蘊。一口并不十分標準的普通話,很有磁性;一手漂亮的粉筆板書,看了從內(nèi)心感到熨帖;整堂課似行云流水,毫無造作之感;其教態(tài)瀟灑倜儻、風度翩翩、和藹可親。一招一式都使我們感到新鮮,一下子吸引了我們。就這樣,于老師的第一堂課從心底里征服了我,我以十分欽佩的心情在腦海中構(gòu)想著語文課的模樣,也點燃了我去做一位好教師的熱情。
最不能忘他在教學《草》一課時,引導學生復(fù)習古詩時創(chuàng)設(shè)背“詩”給家人聽的情景。于老師先后扮演了媽媽、哥哥、奶奶三個角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鞏固古詩的內(nèi)容。于老師獨具匠心地把他的幽默融入課堂,把一個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角色變換演繹得興味盎然。那時,對這樣的課堂只覺得“好玩”“逗樂”。直到好多年后才明白:于永正老師的教學,大量引進游戲元素,讓情趣和活動二者彼此融合,情趣為表,活動為里,表里合一,水乳交融。于老師深諳兒童的生活方式——游戲,它是“兒童的一種生存方式,是兒童真正的家園,是兒童生活之根”。
在拜于永正老師為師不久,有幸和于永正老師一起在邳州實驗小學上課——于老師上題為《大紅花》的作文課。這是個星期天,學生有點倦意;來聽課的老師很多,學生有點拘謹;座位在舞臺下,師生都感到有點疏遠。老師們都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于老師施展“絕技”,打破“靜場”。于老師走下舞臺,微笑著注視每一個孩子。只聽“嗡——”一聲刺耳的長鳴,聽課的老師都捂住了耳朵,負責音響的老師為音響不給面子,影響于老師上課而不安,放下攝像機跑過去調(diào)試音響。于老師說話了:“怎么樣?”一個學生說:“嚇我一跳?!庇诶蠋煵[縫起眼睛說:“我剛才嚇兩跳?!庇谑钦n堂“炸開了鍋”,“我嚇三跳”,“我嚇五跳”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對著麥克風說:“我嚇八跳?!薄@時你會感到學生的倦意“逃走了”,拘謹“溜掉了”,疏遠“躲起來了”。聽慣了“干鉤于”開場白的我,總以為這噪音是音響師特設(shè)的,在被教學情景觸動的一剎那,心中涌起的不光是敬佩還有對新課程改革的深深感悟:教師、學生、教學環(huán)境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從于老師身上我讀懂了“蹲下來看學生”的內(nèi)涵,明白了只有具備和孩子一樣充滿童心、童真、童趣的心靈,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
最讓我羞愧難當?shù)氖怯幸淮魏陀诶蠋熗_上課。我執(zhí)教《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緊緊抓住情真意濃、感人肺腑的送別場景,牢牢地扣住“愛國主義”這條情感線索展開教學。當我洋溢在“成功的喜悅”中,于老師“一盆涼水”澆醒了我:課文內(nèi)容不是語文教學內(nèi)容,情感不靠生拉硬拽,是學生在讀中悟得的。
那次,于老師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于老師的課堂不曲折,不繁復(fù),簡單樸素,就像一棵冬天的樹,蒼勁枯瘦,只剩下聽說讀寫。
于老師心中,課文就叫課文,理解就是理解。他的語文簡潔、純凈,很淺很淺,像一條清澈的小溪。而這純凈堆積起來,就是高度。他說不出一堆語文之外的哲學美學,他做的是最基礎(chǔ)的事情。實際上,他是一口深厚的井,只想讓他的學生飲到他們能夠夠得著的甘露,于是,有了深度。
于老師教閱讀,就是讀。這已經(jīng)成為于氏寶典。于老師說:“讀書要充分,課文不讀熟不開課。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我寧可延遲。理解課文的根本途徑或者唯一的途徑是讀,尤其是朗讀,朗讀的意義不可估量。我把朗讀作為講課的第一要領(lǐng)。當我把一篇課文讀好的時候,我就胸有成竹地走進課堂?!痹谟诶蠋煷罅拷?jīng)典課堂演繹中,“以讀感悟”“以讀見悟”已成為老師們膜拜的教學方式。
于老師的每一節(jié)課,你感受到的是一種深厚的教育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是磨煉出來、修煉得來的。于老師的情趣是內(nèi)在的,精神的,有境界的;于老師教法是不教之教,無形之教,至真至誠至簡。于老師的教法不是技術(shù)層面的,不是技能層面的,也不是形式層面的,而是深入心靈的。于老師的課第一句就“入戲”,沒有“墊場”,不需熱身,你必須全神貫注,生怕丟失掉什么。于老師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力量;啟迪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教育智慧。
我是于老師一位“不爭氣”的學生,在公開的場合我都隱瞞自己的“徒弟”身份。有一次,讀到于老師介紹自己的“帶徒之道”文章,在一本雜志上赫然列著自己的名字,興奮之余又羞愧不已。能讓自己聊以自慰的是耳畔時時回響于老師那對語文教學振聾發(fā)聵的話語。
于老師說,學語文跟“熏鍋屋”相似,是“慢功夫”,需要浸泡、熏陶、日積月累。于老師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偏重于教學生怎樣“花錢”——怎么說,怎么寫,怎么歸納中心;而忽視了“攢錢”——語言的積累。不讀不背,腦子里面沒有豐富的詞匯,用什么去說去寫去思考呢?于老師認為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比知識的獲得更為重要。他說:“教學的最大成功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庇诶蠋熕f的習慣包括兩點,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是養(yǎng)成的,不是說教出來的,在大量的實踐中嘗到了甜頭,有了甜頭就會產(chǎn)生興趣,有了興趣,便自覺地去做。運用語言文字,說到底是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一旦達到自然的程度,就意味著成功。無論是學習的習慣,還是運用語言的習慣,于老師在課堂上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茍。比如寫字,于老師說:“不但要寫對,還要想到字是寫給別人看的,因而要寫得規(guī)范,美觀,使人看得清,樂于看?!痹俦热缯f話,于老師經(jīng)常告訴學生:“不要光考慮該說什么,還要考慮該怎樣說,既使人聽懂,還要讓人愛聽,要為別人著想,樹立言語交際對象意識?!?/p>
人生真是有太多遺憾,現(xiàn)在要為于老師寫紀念文字了。能記憶的東西都是刻骨銘心的,不敢輕易去觸動的,但一旦寫出來,是一番釋然,也是一種幸福。
好在于老師留給我們的教育智慧已浸入幾代教育人的心扉。曹丕《典論·論文》云:“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蔽蚁?,最好的紀念方式大概就是讀他的文字,學習他做學問的態(tài)度。
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在通往“明師”的路上,我們還要時時鞭策自己,始終保持對學習的追求,既要從親身經(jīng)歷的教育教學現(xiàn)象出發(fā),著眼“行動研究”,又要用心梳理教育問題,進行深入縝密的思考,一路學,一路做,一邊總結(jié),一邊提煉,直至教學的“爐火純青”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