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漁父》的“清”“濁”之辯

2018-08-24 10:50王守平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5期
關鍵詞:漢水滄浪漁父

王守平

《漁父》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蘇教版高中語文將《漁父》編在必修五“直面人生”的“生存選擇”板塊中,自然,我們在研習這篇經(jīng)典文章時要討論“漁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選擇。

筆者在研讀《漁父》文本時,發(fā)現(xiàn)《漁父》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為什么屈原和漁父一見面就直接進行“清”“濁”之辯,討論不同的人生價值取向?而且還以“水”作為媒介進行討論?

一、二人辯論的共同前提:對水“濁”的深刻理解

《漁父》中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屈原,一個是“漁父”。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他深刻了解楚國的社會現(xiàn)實處境,深知楚國面臨的內(nèi)憂外患,對楚國的前途充滿擔憂,所以他變法改革,提倡“美政”,主張對內(nèi)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希望使楚國強大起來。因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遭舊貴族排擠毀謗,被楚王流放。

“漁父”,漁翁也,字面意思就是打魚的老翁。其實,“漁父”只是以“打魚”作為隱身的憑借,說到底,他是一個對當時社會了解甚深而又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

漁父和屈原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他同樣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有深刻的洞察。這可以從《漁父》文本中找到證據(jù)。

首先,當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澤畔”的時候,漁父問的第一句話是“子非三閭大夫與?”,這是用反問句的方式來確認屈原的身份。從反問的語氣來看,說明漁父是認識屈原的,知道屈原的身份是楚國的“三閭大夫”,這句問話表明漁父對楚國的政治很了解,時時關注楚國的政治變化,因為“三閭大夫”是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此官職主持宗廟祭祀,兼管貴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很明顯,屈原被流放前擔任三閭大夫,漁父是知道的。如果“漁父”真的只是一個不問世事的漁夫,是不可能知道“三閭大夫”這個官職的,更不可能認識屈原,了解屈原。為什么要用反問句?說明漁父對屈原被流放后的落魄感到吃驚,所以有了第二問“何故至于斯?”這既表達了漁父對屈原的驚訝之情,也表達了漁父對屈原所選人生道路的否定。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并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

其次,漁父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洞察體現(xiàn)在他早已認識到社會的渾濁動蕩:一方面他認同屈原“舉世皆濁”的判斷,另一方面他能夠用“水”的“清”“濁”來比喻類比當時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處世的關系。

為什么他們要用“水”的“清”“濁”來闡釋自己的人生選擇?一是因為漁父對“水”的“清”“濁”特性很了解,漁父經(jīng)常與“水”打交道,往來于“滄浪”之間,自然熟悉“水”的特性。二是因為屈原當時“行吟澤畔”,行走在水邊而心事重重,就近取譬很自然。三是屈原第一句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水”的“清”“濁”來辯論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他們能夠隨物賦形,隨物取譬。正如《論語·微子》里“子路”和“丈人”的交鋒,丈人也是一個和“漁父”類似的隱者,他們都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有深刻的理解,只是他們都不愿具體過問世事?!罢扇恕彼械男袨槎寂c“土”有關,不管是“以杖荷蓧”,“植其杖而蕓”,還是“殺雞為黍而食之”,都是丈人用行動告訴子路,這一切都是“土”里生產(chǎn)的,遠勝過孔子周游列國勞而無功的人生選擇,所以,這篇文章“丈人”基本上沒有話語,只有一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還是批評孔子的話。

二、二人辯論的話題:“清”“濁”之辯

(1)入世的“清”“濁”之辯

《說文解字》卷十一“水部”中是這樣解釋“清”的:“7163水部:清:朖也。澂水之皃。從水青聲。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引伸之,凡潔曰清。凡人潔之亦曰清?!币簿褪钦f,“清”就是“朖”(“朖”同“朗”),就是“潔”。換句話說,“清”就是“明朗”,就是“清潔”“清白”?!墩f文解字》卷十一“水部”中是這樣解釋“濁”的:“7046水部:濁:水。出齊郡厲媯山,東北入鉅定。從水蜀聲?!礉嵴撸逯匆?。詩曰:涇以渭濁。又曰:載清載濁?!币簿褪钦f,“濁”本來是一條河的名稱“濁水”,“濁”又與“清”相對,是“清”的反義詞。那么,“濁”可以理解為“污濁”“不干凈”“不明朗”等。

屈原與漁父進行“清”“濁”之辯,以“水”喻世,雖然觀點爭鋒相對,但他們都是“入世”的。

在《漁父》中,除了最開始漁父主動反問屈原兩個問題(“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外,屈原和漁父各說了兩段爭鋒相對的話,將各自的人生價值觀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屈原的兩段話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其主要觀點,而在漁父的兩段話中,“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是其主要觀點。我們?nèi)绻麑⑶蜐O父各自的兩段話連起來看,更能理解他們是如何進行“清”“濁”之辯的。

屈原是入世的,他的矛頭指向的是當下的,現(xiàn)世的,此岸的政治。首先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話是以“舉世”“眾人”與“我”對舉的,它表明了幾層意思:(1)屈原對這個社會(主要是楚國)有清醒的認識,他深知包括楚王在內(nèi),楚國上下都沒有看到楚國的弊端,他們對楚國的內(nèi)憂外患沒有“明晰”的看法,都處在“醉生夢死”中,只有自己是清白的,清醒的。(2)“舉世皆濁”“眾人皆醉”和“我獨清”“我獨醒”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皆”字,一個“獨”字,說出了屈原的孤高、自是和自信,也表明了屈原獨來獨往,不茍合,不妥協(xié)的精神。

針對漁父的觀點,第二次回答時,屈原的側重點已經(jīng)放在“我獨清”上了,表明他對自我的“清”有著異乎尋常的追求。第二次回答時,屈原一開始就用一個類比的例子來說明自己對“清”的極致要求“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般濉笔窍搭^,“浴”是洗身,“沐”是為了讓自己的頭干凈,“浴”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干凈,這都是需要水的,而且一定用的是“清水”。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埃。這樣追求“清白”的屈原怎么能夠忍受“污濁”的社會現(xiàn)實呢?“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既然不能忍受,所以“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這里連用兩個反問句“安能”,強調(diào)屈原為了潔身自好,而絕不同流合污的堅決態(tài)度。這樣的態(tài)度,暗含了屈原最終的結局。

漁父也是入世的。雖然漁父的態(tài)度看起來正與屈原相反,但其實漁父和屈原都是入世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面對渾濁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漁父開出的藥方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漁父和屈原一樣,他同樣認為這個社會現(xiàn)實是“濁”的,在他看來,既然我們不能改變這個社會現(xiàn)實的“濁”,那就“不凝滯于物”,不要拘泥執(zhí)著于“濁”世,而是隨波逐流,隨波沉?。菏郎系娜硕紲啙幔蔷蛿嚋喣嗨畵P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那就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這里,漁父連用兩個“何不”正與屈原的兩個“安能”相對,同樣說明漁父對自己人生道路選擇的堅決態(tài)度。

當漁父知道自己不能說服屈原時,他最后的態(tài)度是淡定的,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tài)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2)“湘流”“滄浪”之水的“清”“濁”之辯

屈原最后的態(tài)度是“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說的是“湘流”,而漁父最后的歌謠《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說的卻是“滄浪之水”。“湘流”與“滄浪”是同一條水流嗎?為什么漁父最后要提起“滄浪之水”的“清”“濁”,繼續(xù)著與屈原的“清”“濁”之辯呢?

按照一般的解釋,“湘流”就是“湘江”,蘇教版必修五教材就是這樣解釋的,還說“江潭”在湘江一帶,江,指湘江。而我們知道,“湘江”屬于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也就是說“湘江”在湖南。而漁父《滄浪歌》中的“滄浪”,按照蘇教版必修五教材的解釋,指漢水。漢水又稱漢江,漢江河,流經(jīng)陜西、湖北兩省,這里應該主要指湖北地段。

屈原與漁父辯論“水”的“清”與“濁”,但兩人最后說的不是同一條河流“水”的清與濁,而是一在湖南,一在湖北。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么他們的“清”“濁”之辯應該如何理解?筆者以為,屈原說“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字面的意思是屈原當時就在湘江之畔,為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寧愿投進身邊的湘流之中,而實際上則表示,屈原是楚國人,楚國是自己的祖國,既然楚國社會太污濁,那就為祖國投江而死,這表現(xiàn)了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漁父最后《滄浪歌》說的是“滄浪”,不是湘江,而是漢水,漁父向屈原暗示了不一定要為楚國殉國,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即是此理。何況滄浪之水“清”可以濯纓,“濁”可以濯足,還是漁父的價值取向“能與世推移”。

當然,也有人認為“湘流”與“滄浪”是同一條河流。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中認為,《漁父》故事的發(fā)生地在漢水。據(jù)錢穆先生的考證,長江以北也有洞庭、湘水、沅水、澧水、汨羅等古地名。錢穆認為湘澧沅諸水是江北水,其中的“瀟湘”實際上是“湘”之聲緩,也就是說“瀟湘”就是“湘”字念慢了以后的一種音節(jié),而這個“湘”實質(zhì)上就是漢江之一段的“襄”,“襄”即“湘”,而“襄”又是“滄浪”的聲緩所致,所以“滄浪之水”也就是“襄”水,“襄”水也就是“湘”水,“湘”水也就是“瀟湘”。總起來看“襄”、“湘”、“滄浪”,原來都是漢水某一段的稱呼,讀音不同而已。所以屈原在《漁父》中稱:“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边@里不稱“滄浪”而稱“湘流”,是避免重復用“滄浪”,按理應該寫成“寧赴滄浪”。

如果這樣理解,那么屈原與漁父辯論的還是同一條河流的“清”與“濁”。屈原的態(tài)度是“寧赴湘流(漢水),葬于江魚之腹中”,漁父說,我承認滄浪(漢水)有清有濁,當“滄浪之水”“清”時,可以“濯吾纓”;當“滄浪之水”“濁”時,可以“濯吾足”,何須“葬于江魚之腹中”呢?這樣理解也是可以的。

參考文獻:

[1]許慎著,徐鉉校.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07-01.

[2]丁凡,楊九俊主編.蘇教版語文必修五教材[M].江蘇: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03,浙江第13次印刷.

[3]錢穆著.先秦諸子批判·先秦諸子系年考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12.

猜你喜歡
漢水滄浪漁父
滄浪之水
騷體詩
丁酉端午前重讀《漁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漁父
秋思
春來漢上
立春日抗疫有感
歲末感懷
漁父:一顆自由的靈魂
關于漁父的觀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