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赟,張建明,趙 鑫,李明霞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農(nóng)業(yè)學校,甘肅 定西 730500)
農(nóng)業(yè)部于2015年將馬鈴薯作為中國的第四大主糧[1]。在西北地區(qū),地膜已被廣泛用于玉米、中藥材、馬鈴薯等作物種植中,地膜覆蓋在西北地區(qū)對馬鈴薯增產(chǎn)效果較顯著,相對增產(chǎn)率為35.6%[2]。渭源縣被譽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xiāng)”,在馬鈴薯種植中廣泛使用地膜,但由于膜下雜草多,與作物爭奪養(yǎng)分和水分[3],在覆膜前使用除草劑,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降低馬鈴薯品質(zhì)[4]。覆膜后由于地膜的阻隔作用,防除草害有一定困難。另外,普通地膜降解速度慢,田間殘膜碎片在增加勞動力投入的同時對作物持續(xù)生產(chǎn)造成威脅[5]。在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的背景下,在提高薯塊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前提下,為解決地膜污染,抑制田間雜草,需要篩選適合渭源縣當?shù)伛R鈴薯產(chǎn)業(yè)的地膜。
試驗地設在甘肅省渭源縣五竹鎮(zhèn),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大陸季風性氣候特征。年日照時數(shù)2 421 h,平均日照百分率50.2%,光合作用階段天數(shù)133 d,無霜期90~157 d,年平均風力5~7級,風向以東南風為多。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1.66%,全氮0.109%,全磷0.088 5%,全鉀2.07%,水解氮60 mg/L,速效磷4.160 mg/L,速效鉀188.560 mg/L[6]。
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生物降解膜(BF,山東莒南降解地膜廠)和黑白相間膜(WB,山東宮南華民塑業(yè)有限公司)2個處理,當?shù)卮竺娣e使用的普通膜為對照(CK,普通白色地膜,青州億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3次重復。3種地膜均厚0.008 mm,寬90 cm。
供試馬鈴薯品種為‘隴薯3號’,對照和處理小區(qū)面積均為100 m2,共9個小區(qū)。2014,2015和2016年4月20日前后播種,11月中旬收獲,起壟后覆膜,點播寬行距60cm,窄行距40 cm,穴距24~27 cm。
1.3.1 地膜降解情況
利用楊惠娣和唐賽珍[7]的降解塑料試驗評價方法,在覆膜后每10 d調(diào)查觀測,對地膜裂解情況進行分級(表1)。
1.3.2 生育期及物候期
觀察記錄馬鈴薯各個生育期和物候期。
1.3.3 田間雜草多樣性
在2014~2016年5月20日、6月20日、7月20日、8月20日和9月20日前后的5個時間點,隨機選取2 m2地塊進行田間雜草調(diào)查,依據(jù)雜草圖譜對雜草進行鑒定,并調(diào)查雜草數(shù)量和密度。雜草多樣性、均勻度、豐富度分別用Shannon-Weiner指數(shù)H、Pielou指數(shù)E和Margalef指數(shù)DMG衡量[8]。
雜草抑制率(%)=[(CK雜草密度-處理雜草密度)/CK雜草密度]×100
雜草密度=樣點面積內(nèi)的某種雜草莖數(shù)/2m2
式中,N:2 m2調(diào)查面積內(nèi)所有雜草的總量;n:調(diào)查面積內(nèi)某一雜草量;S:調(diào)查面積內(nèi)雜草種類。
利用Execl 2013對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雜草多樣性指數(shù)顯著性用DPS 7.05軟件分析,LSD法作顯著性比較(P<0.05)。
表2可知,3年間,CK和WB膜在馬鈴薯收獲期才有裂紋出現(xiàn),而BF最早在7月上旬至中旬就有裂紋出現(xiàn),在不同年份BF的降解速率不同,以2015年的降解速率最快,在成熟期已達到Ⅳ標準。
表1 地膜降解分級標準Table 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degradable plastic films mulching
表2 馬鈴薯不同生育期3種地膜降解情況Table 2 Degradation rates of different plastic films mulching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potato
2015年發(fā)現(xiàn)雜草有8科10屬10種,2014和2016年發(fā)現(xiàn)9科11屬11種,僅較2015年多澤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表3)。3年間,WB和BF對雜草密度的影響相對CK大都在0.05水平表現(xiàn)顯著差異,其中小薊(Cirsium setosum(Willd.)MB)、 凹 頭 莧(Amaranthus lividus L.)、 澤 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3種雜草在不同年間和不同處理間不穩(wěn)定出現(xiàn),分析這與3種雜草依靠種子傳播有關(guān),覆蓋有色地膜可以有效控制雜草種子萌發(fā)并抑制雜草生長,無色膜也有一定的防草效果。WB對各類雜草的抑制率在22.4%~97.5%,BF的雜草抑制率為3.8%~92.5%,WB對某一雜草的抑制率是BF的0.2~6.5倍,有色地膜的雜草抑制效果顯著高于白色膜。
表4中,處理和對照的Shannon-Weiner指數(shù)表現(xiàn)為WB<BF<CK,但WB和BF間無顯著性差異,而二者與CK間有顯著差異,表明CK群落多樣性程度更高,顯然與對照相比,2個處理對雜草群落多樣性影響程度較大。Margalef豐富度指數(shù)WB>BF>CK,三者間均為顯著性差異。Pielou指數(shù)表現(xiàn)為WB>CK>BF,三者間無顯著差異,表明不同地膜并不影響田間雜草的分布情況。
對2014~2016年5個不同時間點雜草平均密度分析見圖1。6月以后,不同時間點以CK田的雜草密度最高,BF和WB次之。5月20日前后,處理和對照雜草密度為12~14株/m2。整個馬鈴薯生育期WB膜處理田的雜草密度最低,在7月20日左右,即馬鈴薯塊莖形成期雜草密度達到最高,為16株/m2,此后在薯塊膨大期至成熟的關(guān)鍵時期,WB處理的薯田雜草密度逐漸下降,在9月20日前后達到13株/m2以下。BF對雜草抑制效果介于CK和WB之間,雜草密度整體呈上升趨勢,臨近馬鈴薯成熟期由于氣溫下降等因素WB和CK的雜草密度呈下降趨勢,但由于成熟期BF的降解級別最大達到Ⅳ級,由于殘留地膜的保溫等作用,使得BF和WB在8月20日以后的下降趨勢較平緩。
2014年,不同地膜間單株結(jié)薯數(shù)差異不顯著,但BF和CK的產(chǎn)量顯著高于WB;2015年,BF和CK間單株結(jié)薯數(shù)和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但是二者均顯著大于WB的單株結(jié)薯數(shù)和產(chǎn)量,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除受地膜因素影響外,還與當年降水量明顯較同期多,導致氣溫偏低有關(guān)。另外,2014和2016年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3種膜均對薯塊形成不構(gòu)成影響,但由于WB的保溫作用較其他2個處理差,在薯塊膨大期,較低的地溫影響了薯塊增重,致使WB產(chǎn)量低于BF和CK,而BF和CK間差異不顯著(表5)。
表3 不同覆膜對馬鈴薯田雜草密度及雜草抑制率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stic films mulching on weed density and weed inhibition rate
表4 不同地膜覆蓋馬鈴薯田雜草群落多樣性指數(shù)Table 4 Biodiversity indices of weed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plastic films mulching
圖1 不同處理在不同時間對雜草平均密度影響Figure 1 Mean density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and different dates
表5 不同地膜覆蓋對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Table 5 Effects on potato yields of different plastic films mulching
田間試驗證實,生物降解膜和黑白相間膜可顯著降低當?shù)伛R鈴薯田的雜草密度,二者的抑草效果明顯。全黑膜可以起到抑制雜草生長和防止薯塊變綠的作用[9],但全黑色地膜在馬鈴薯田使用由于其透光率低,致使土壤增溫效果較透明膜差,在渭源二陰山區(qū)氣溫較低,全黑膜的使用不利于地溫的升高,而黑白相間膜黑色部分在壟的底部,在起到防止薯塊變綠的同時還能起到防除雜草的作用,膜頂?shù)耐该鞑糠挚梢栽鰪姛崮艿奈?,盡管黑色膜有更強的抑草效果和防止薯塊變綠的效果,但其較低的透光率直接影響馬鈴薯的出苗和早期生長,最終影響馬鈴薯產(chǎn)量[10]。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WB處理同樣對馬鈴薯平均產(chǎn)量有一定降低。
降解地膜也有一定的抑草作用,其抑草機制與普通透明膜較一致,在BF膜處理早期較高的土壤溫度和較多水分可以促進馬鈴薯生長,增強馬鈴薯苗對水肥的競爭力,在馬鈴薯生長后期隨著地膜的降解,BF處理田環(huán)境接近于CK田,田間雜草數(shù)量主要受馬鈴薯對水分和養(yǎng)分的競爭來控制。試驗中,處理和對照均未施用任何除草劑,但BF和WB對田間雜草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尤其以WB的抑草效果最為明顯,而BF有顯著抑草作用的同時,對產(chǎn)量影響較小,綜合考慮產(chǎn)量和抑草效果,BF推廣價值更高。試驗結(jié)果有利于降低田間除草劑的使用量和使用頻率,并對二陰山區(qū)馬鈴薯田地膜的選擇使用提供了有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