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23)
街道在城市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交通的主要載體,也是重要的城市開放空間,是居民認識城市和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1]。近年來在經濟轉型、精明增長等大背景下,全球許多城市的街道得以復興,街道公共空間的功能被人們認知[2]。
基于此,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關于街道活力的研究文獻,結合我國當前對城市街道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對街道活力的環(huán)境要素及其研究方法進行概述和評析。
對于街道概念理解的常見誤區(qū)是將街道與道路混淆。在不同的研究中,街道的范圍由于其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界定。大多數以街道的中心線為基礎向兩側各輻射50m以上的距離。
“活力”一詞的釋義為:第一指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借指事物生存發(fā)展的能力。其引申含義較為抽象,在表述上針對具體事物而有不同的表征差異性?!俺鞘薪值阑盍Α贝嬖谥俺鞘谢盍Α焙汀敖值阑盍Α眱蓚€概念。
蔣滌非對城市活力進行細分,認為城市活力應由經濟活力、社會活力、文化活力三者構成[3]。而“街道活力”是城市活力中社會活力的一個外在表現(xiàn),其主要表現(xiàn)是人們在街道上的各類基于步行的活動,基于此陳喆認為“街道活力”的表述應是:以步行為基礎的人們所進行的豐富的街道活動意味著街道的活力[4]。
20世紀60年代,可持續(xù)性街區(qū)和多功能街道為特征的城市主義街道設計在歐美國家率先發(fā)展起來,隨著城市復興計劃的開展,對于街道的理論研究開始變得廣泛[5];20世紀60年代后對于街道的研究大多從社會與文化等視角切入,卡茨指出緊湊、步行尺度、功能混合、適宜的建筑密度是影響活力的重要因素[6]。蒙哥馬利則認為,良好的活力空間應具有細致的肌理、人性化的尺度、混合的功能和街道連通性[7]。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分析了功能混合、慢行系統(tǒng)、開發(fā)的空間對于街道活力的影響[8]。以上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生動形象的表述了城市環(huán)境與活力的關系。
表1 街道活力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隨著學科之間的融合程度逐漸加深,對街道活力的研究已經涉及城市規(guī)劃、地理、建筑及景觀學等一系列學科,研究方法也逐漸多樣化。在前期的調研階段,大多研究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也成為后期開展大規(guī)模定量研究不可或缺的階段。以下簡要介紹當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與觀察法為人熟知,在此不做詳細介紹。
1.現(xiàn)場調研法。實地調研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是開始研究至關重要的一步。通過現(xiàn)場調研,研究者可以對街道中的環(huán)境,人文屬性有最全面的了解,以開展后續(xù)研究。
祝琬[13]在碩士論文中通過對漢正街地區(qū)多次、定期的現(xiàn)場觀察、記錄和與居民進行訪談,通過口述歷史記錄漢正街的史料。
在對勃利縣城市街道的現(xiàn)狀情況進行現(xiàn)場調研后,宋揚揚,劉維彬,李建彬[14]分析康華街沿街地段存在問題,提出了針對該地段的城市活力街道設計原則和對策,以營造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街道。
2.PLPS調研法。PLPS(公共生活-公共空間)調研方法由丹麥著名城市規(guī)劃師楊·蓋爾(JanGehl)教授創(chuàng)建,是一項專門針對步行、自行車交通和設施空間環(huán)境的調研方法[同10]。
柳洋[15]在他的碩士論文中就使用PLPS調研法對蘇州園區(qū)、古城街道進行現(xiàn)場踏勘,充分了解蘇州街道的特征以及現(xiàn)狀。
街道活力定量研究目前在我國相對較少,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數據獲取的困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國對街道活力的研究在近十年才得到快速發(fā)展,發(fā)展初期研究者更多停留在對街道活力的定性研究上。近年來,大數據的涌現(xiàn)為定量研究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相結合已經成為主要的研究趨勢。以下對常用的研究方法進行初步的梳理:
1.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在進行問卷調查時,研究人員可能將問卷調查和訪談同時進行。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是獲取現(xiàn)場人員感受的最直觀方法。
廖輝,馮文翰,趙景偉[16]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調查了青島當地居民的居住情況,對于區(qū)域的整體感知,對于未來發(fā)展的想法和意愿。
姜蕾[17]借鑒環(huán)境行為學的調研方法,獲取足夠的研究樣本的相關數據,再通過軟件繪制街道的相關圖形樣本,最終通過輔助軟件統(tǒng)計樣本的指標數據,經過定量分析給出了城市街道活力定量評估的指標。
2.專家打分的方式。在街道空間的量化分析上,Ewing[18]等人采用攝影記錄的方式,結合專家評分的方法對美國多個城市共200多個街道場景進行分析,開啟了量化分析街道空間的先例;
Purciel[19]等人在Ewing和Handy所定制的量化指標基礎上,采用GIS手段代替專家評分的分析方法,使街道空間研究從紙筆圖表轉變?yōu)閿底痔幚怼?/p>
3.SD法。SD法又名語義分析法,是一種心理測定方法。該方法通過言語尺度進行心理感受測定,基于對已有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對象的概念和構造。該方法適用性較強,可以廣泛使用于各個領域。
茍愛萍等[20]運用SD法,選取,從人的感知情況出發(fā)對南京市區(qū)的9條街道中的空間活力進行評價。結果表明,街道富有活力需保證其功能多樣性、環(huán)境舒適度和交通可達性都達到一定的標準。
韋玉臻[21]通過結合現(xiàn)場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和SD分析法,對以成都市長發(fā)街的社區(qū)街道活力的各項指標等進行評估并提出改善意見。
4.流量/日志文件分析法。在對成都市街道活力的分析中,龍瀛[22]等人構建了一套描述街道活力的評價指標,借助手機信令、電子化的路網數據、地圖興趣點(POI)和遙感影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分析街道活力與所建立的評價指標之間的關系。
郝新華[23]等人在龍灜和周垠的研究基礎上,加入空間句法對北京市五環(huán)以內的街道進行活力體系構建與指標量化。其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當業(yè)態(tài)均勻分布時,街道活力最高,且北京的街道活力與其功能密度的關系較為密切。
宋太新[24]嘗試利用大數據源來研究城市消費活力,選擇了大眾點評網服務行業(yè)POI作為文章的數據基礎,探討了城市道路網與城市消費活力之間的關系。
5.攝影記錄法。在倫敦案例中,Quercia等人[同12]選擇倫敦市中心的Flicker照片作為研究的對象,并通過對照Walkonomics所給出的街道步行性評價來驗證能否通過分析Flicker中照片的拍攝時間、拍攝者性別與年齡、照片簡介得知某條街道的步行性。
徐磊青[25]使用快照法,以上海市南京西路為研究案例,對商業(yè)性街道的空間與底層建筑界面特征與步行停留活動的影響,進行了現(xiàn)場調查與分析。
在研究前期,依靠定性方法對街道的背景,發(fā)展過程等有全面的概覽和了解,為開展后續(xù)研究做支撐。隨著研究的深入,對街道活力的評析,需要定量研究有力的數據支撐。兩種方法均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表2),研究者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結合采用,取長補短,以獲得盡量貼近事實的數據與分析。
表2 各研究方法對比
在街道活力研究中,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式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定性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充分考慮現(xiàn)實情況,研究事物的構成要素及要素間的作用機制,從而揭示事物的質的規(guī)律性,而此規(guī)律性并不能通過數學模型等方式得出。定量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依據統(tǒng)計數據進行分析,其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對于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不足。因此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一些問題上更為有效。
今天的城市設計的要求已經遠遠不止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更多的是將城市設計的目光聚焦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環(huán)境品質上。城市街道作為城市交通的組成部分,保證適宜的尺度和各類交通的通達性是城市街道在城市交通中最基本的功能,而作為連接城市各個功能空間的骨架時,設計者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構造人性化的街道,綜合考慮各種影響街道活力的因素,打造適宜的城市環(huán)境。目前我國數據的開放程度正在進一步深化,各種用以分析的軟件和模型也日趨成熟,為今后學者開展定量研究打好了基礎??梢灶A見軟件分析普及化的趨勢,未來在城市研究方法上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