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米多 桃木
本雜志多年的讀者里有這樣一位80后,為讓閨女吃上無油無糖又好吃的面包,本不喜歡面食的東北漢子為了妻兒的健康,向生活家@閱湖9姐遠程在線學(xué)做歐包。9教得好,小子學(xué)得好。他妮和媳婦兒有福了。在烤到第五個的時候,我也有福了,橙皮歐包有模有樣,打開袋子滿滿的發(fā)酵麥香橙皮濃香。
米多詮釋了這樣一個理念:為了家人的健康,回歸廚房,學(xué)做飯!
或許因為我媽不擅長做面食,我前三十幾年基本不吃面,甚至說排斥,本能地排斥,面條、面包、餃子等等,一切跟面有關(guān)的食物都不愛吃,頓頓就是米飯。不吃米飯就生氣,甚至吃面條都得找剩飯拌著面條和鹵吃。
面粉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零基礎(chǔ)的陌生世界。
可是我妮愛吃牛肉包子,可是我不放心外面的包子餡啊,只好硬著頭皮學(xué)發(fā)面。酵母后放的,過倆小時,面里都什么玩意?跟小蟲似的,細看,原來是酵母都沒化開,擱里啥樣還啥樣。估計酵母也直眉愣瞪眼地看我呢:“你瞅啥呢?把我化開呀!”我的玩面生涯就這么開始了。不管出過什么糗,終于會發(fā)面蒸包子了。
后來練習(xí)包餃子,接著面條,烙餅,甚至給我陰影最大的疙瘩湯,也能做得像模像樣了。
為啥說疙瘩湯給我陰影最大呢?
第一次做面食,就是疙瘩湯,水燒開往里倒面,拿勺攪和攪和,不行啊,底了,串煙了,煮出一鍋煳味糨糊,鍋都刷不出來了。唉,那時候也沒有啥快手啥的能學(xué)學(xué)呀。
第一袋俄羅斯面粉還是雜志社桃木老師給的,我至今一直買這個品牌的面粉,叫雪兔吧。直到在微博上看到天津@閱湖9姐做歐包,才知道原來鄉(xiāng)村面包無油無糖,而且好吃啊。
為了我妮不再吃市售那種重油齁甜各種添加的面包,開始嘗試跟上9姐在微博微信上學(xué)做歐包。
開始那兩個烤出來那叫一個丑,沒個看,也不敢發(fā)給師傅看。家人一開始吃,也都默默地悶頭吃。我知道無油不香不甜,可能不習(xí)慣這外國農(nóng)村人吃的淡口面包。經(jīng)一再問,家人委婉地說,買點黃油放點糖吧!給我樂的,這樣可以出成績了!這時候我已經(jīng)知道了,無油無糖的歐包要保證好吃,是需要深功夫的,咱菜手還是先玩賴小的溜的整點黃油,再精進到最高境界吧。
這第五個面包仍然丑得很,但還是送給桃木老師,因為油少無糖,放了閱湖9姐親手做的橙皮糖,加一些山核桃仁,誤打誤撞把山核桃仁和面里了。不應(yīng)該,應(yīng)該把核桃仁微微烘一下,烤的時候再放里,能更增加香味兒,更好吃。
@閱湖9姐:不錯不錯,大大地贊一個。山核桃可烘烤一下,掰碎,也可打碎成粗末直接揉在面團里。兩種方法出現(xiàn)兩種不同風(fēng)味,前者既能看到又能吃到的感覺,后者是看不到卻能吃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