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解連峰
摘 要:產品質量責任與產品責任是兩個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的概念。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對明確產品質量責任的歸屬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法學界對產品責任的程序、性質和構成條件都有爭鳴,這對我國明確我國產品質量責任體系,推行嚴格產品責任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產品 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責任
日常生活中,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是比較常見的消費現象。我國的產品質量法中也對何為產品、何謂產品責任以及產品缺陷和產品瑕疵作出了相應的界定。但是作為消費者,如何正確理解上述概念的關系,當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面對產品質量存在問題如何適用法律規(guī)定仍然是解讀上述概念的難點。正確理解上述概念的關系對消費者維權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產品責任與產品質量責任之差異
(一)內涵不同。產品生產者或者是銷售者違反產品質量中所規(guī)定的產品質量義務的情況下,違法者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如何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產品質量責任。產品質量的責任人所從事的產品責任違法行為對國家產品質量監(jiān)管造成了侵害,同時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構成了侵權。社會經濟秩序能否穩(wěn)定、經濟健康的發(fā)展與產品質量有密切關系。
當產品存在缺陷,銷售者和生產者的行為導致缺陷發(fā)生,進而使消費者的人身權和財產權遭致侵害,而應對消費者進行相應賠償的責任被稱為產品責任。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看,產品責任屬于民事責任的范疇,也就是說,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在對消費者承擔了產品賠償責任之后,就無需再承擔其他責任了。
(二)責任追究不同。對產品質量的違法者追究其違法責任,有助于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對于生產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違法行為有震懾作用。其目的在于調整產品質量關系,對生產者從事假冒行為予以沉重打擊,對違法責任人進行教育,對其繼續(xù)從事違法行為進行有效遏制,對警示其他有違法意向的生產者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違法者追究產品質量責任的方法,則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應規(guī)定,采用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yè)等行政手段處理;對于情節(jié)嚴重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程序不同。產品質量責任在適用上多采用行政程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技術監(jiān)督部門負責對產品質量責任進行認定和處理。違法責任人對于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理決定不服時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行政機關按照國家授予的職權可以依法調查取證,了解產品生產銷售情況,以便于及時準確處理產品責任違法行為。
產品責任的確定需要經過訴訟程序來認定。產品責任的產生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產品究竟是否存在“缺陷”有其專業(yè)性。與之相反,產品質量責任的法律關系具有單一性,僅僅涉及消費者、產品的銷售者、產品生產者,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技術監(jiān)督部門、質量檢驗部門等并不直接參與其中。生產者不會輕易承認自己所生產的產品存在缺陷,不會心甘情愿的給消費者賠償,在認定上困難且復雜。所以,消費者只有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控告、舉證、抗辯等訴訟程序,產品責任才能得到確認和解決。
二、產品缺陷與產品瑕疵
只有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才會出現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情況。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有一般質量問題和嚴重質量問題的區(qū)分。這也就意味著要正確區(qū)分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
(一)產品缺陷。瑕疵的構成通常情況下指產品不符合其應當具有的質量要求,如果產品在外觀或者使用性能上存在問題就構成瑕疵。而缺陷產品則表明該產品有嚴重的質量問題?!吨腥A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明確規(guī)定:“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鄙鲜鋈毕莅ㄔ牧洗嬖诘娜毕?、制造缺陷、指示上的缺陷以及設計上的缺陷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使用了“瑕疵”一詞,明確了 “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明顯的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稱的“瑕疵”的外延更為廣泛。《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guī)定:“經營者應當保障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痹谖覈逗贤ā分械囊恍┓蓷l款中也使用了“瑕疵”一詞。合同責任中就包括瑕疵責任。
銷售者作為出售產品的人將產品賣給消費者,而所出售的產品并不符合法定的質量標準也不符合相應的技術要求,不符合消費者對所購買商品的心里預期,消費者不能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其所購買的商品,不符合相應的質量狀況的情形是產品瑕疵。
(二)產品缺陷與產品瑕疵之異同
1.共同之處。上述二者均不符合產品質量要求;對于違法行為均應承擔質量責任。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法律中也明確規(guī)定生產者和銷售者對于所出售的商品存在瑕疵事先作出說明的屬于除外情況,實際上是對提前告知消費者產品質量狀況的一種免責。
2.差異之處。承擔責任的程度大小與輕重不盡相同;免責事由也有所不同。如果產品存在瑕疵,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已經知情的前提之下,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接受以決定是否免責,而對于產品存在缺陷的,則需要生產者能夠證明其產品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免責情形,否則就要承擔責任;法律中還明確規(guī)定生產者如果能夠證明其所生產的產品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無需承擔賠償責任: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及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fā)現缺陷的存在的,除此之外,原則上不應免責;承擔責任的主體有差別:如果產品存在瑕疵,消費者可以直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從而銷售者與生產者之間形成了追償關系。
參考文獻:
[1] 徐杰:經濟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2009
[2] 張海燕: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研究[A].民商法論叢(29)[C].北京:法律出版社
作者簡介:宋敏(197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從事經濟法教學研究.
解連峰,黑龍江海倫人,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從事英語教學研究。